明党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央党校教授孙家栋身上集中体现了两弹一 [复制链接]

1#
02:34

中央党校教授竹立家表示,孙家栋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学习孙家栋,首先要学习他强烈的爱国情怀。伟大的人生目标往往产生于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我国知识分子历来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这一点在孙家栋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年,孙家栋从苏联学成回国后,他被安排去搞导弹研究。年7月,钱学森推荐,让38岁的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搞了9年导弹的孙家栋开始“转向”。“当时我们做事情根本不需要动员,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并且要做好。”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在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航天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经过提炼和总结,尽管表述方式不尽相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爱国奋斗是航天精神的核心和精髓,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很多人不理解,问他:早已功成名就的您为什么还要接受一项又一项充满风险的工作,万一失败了,辉煌的航天生涯就有可能蒙上阴影。但孙家栋没有一丝犹豫。“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他说,这是一个航天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任何时候,孙家栋首先考虑的是国家需要,至于个人得失,永远往后排。

学习孙家栋,就要学习他勇攀科技高峰的艰苦奋斗精神。孙家栋经常说,自己是在党的教育下培养起来的。年他回国工作时,大院刚开始修,冬天房子没修完,窗户上挂着草帘子。就那样的生活,他也一点怨言也没有,经常加班加点,干到凌晨3点钟、4点钟天亮了。他还经常拿钱学森勉励自己。“当年钱学森先生带我们搞第一个火箭,搞第一颗卫星,他都是带领我们到发射场。有时候出现故障一天两天都不睡觉,他都陪着我们一块在现场。按过去的一般习惯,我主管的时候我是每次都到的。发射频率最高的时候一年发射6颗卫星,每颗卫星都要去三次,有时每年要去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近20次。”孙家栋说。因为经常往发射基地跑,年近80岁的孙家栋一年要穿坏四五双布鞋。

孙家栋常说,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最先进的武器是买不来的,军工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所有的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在北斗三号系统建设时,孙家栋就提出,所有星载产品必须百分之百国产化。而这一切靠什么?靠的就是“宁可掉下十斤肉,也要啃下硬骨头”的艰苦奋斗精神,靠的就是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有一股钉钉子的精神和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就像孙家栋自己所说,要把航天事业作为报效祖国的舞台,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品格,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为实现中国梦、航天梦贡献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心血与汗水,不负人民期望。

学习孙家栋,就要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从事航天事业60余载,孙家栋为中国的航天科技实现一次次的飞跃作出巨大贡献。在我国发射的前颗卫星当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0多颗,超过三分之一,孙家栋是我国航天领域当之无愧的带头人。但对于荣誉,孙家栋看得很轻。孙家栋说,“航天事业是千人、万人大家共同劳动的结果,每个人都在平台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个人的工作是非常有限的。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自己提供了‘平台’,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了我。”年9月,孙家栋荣获国家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但孙家栋却表示,获奖让自己非常忐忑,自己只是非常普普通通的一名航天战士,只是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而已。淡泊名利最难得。如何看待名利,是检验一个共产党员品格的试金石。“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是一面亮堂堂的镜子,对“镜”自省、见贤思齐,我们就能坚定信仰,锤炼党性,提升境界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蔡凌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