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电影《隐入尘烟》上映61天,总票房破万,猫眼专业版预测内地总票房为1.22亿,成绩耀眼。
豆瓣评分也由最初的7.8分涨到了8.5分,已成为今年截止目前国产片最高分。
令人称奇的是,上线视频网播后,它的单日票房不降反升,最高达到万,终于一路逆袭为票房黑马。
它还入围了第七十二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隐入尘烟》剧照)
有评论说,这是今年表现最好的国产电影。
人民网更是评论,因为真实,所以精彩,也注定不会“隐入烟尘”。
这部电影,票房和口碑齐飞!
但影片中的演员,除女主为海清出演,其余均为导演的亲戚朋友或本村村民。
麦地、土坯、沙漠、湿地……那片黄土地和它所承载的故事,看过,便难以忘怀。
人性、尊重、活过、爱过……关于生命的思索,住在了心里,久久散不去。
影片的导演李睿珺说,“我们从土地里面收割电影。”
实际上,这不是他第一次拍摄这块黄土地。
家乡,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对家乡刻骨的感情和对人性的思索,是他创作的原动力。
他曾在电影门外徘徊三年,曾为拍电影四处借钱,也曾窘迫得兜里只剩下块钱。
但他没有放弃,而是追随内心,一步步构建起心中电影的蓝图。
离开家乡,追梦北京
年,李睿珺出生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花墙子村。
在他的记忆里,六七岁了,家里还在点煤油灯。
村子里90年代初才通电。
当时,堂叔家里有个黑白电视,电视只能播两个频道,中央一和中央二,偶然会有个电影。
但这不耽误李睿珺和村里其他孩子,将大把的时光消磨在了这台电视前。
电影多是打打杀杀的港台片,或是配音的国外的译制片。
李睿珺对这些不感冒,连带地他开始对电影排斥。
(《隐入尘烟》剧照)
年,他14岁,跟随做老师的父亲的工作调动,他转学到县城读初二。
但他时常在节日或放假时回农村,亲戚们在村里,他的伙伴们在村里,对农村,他有一种天然的感情。
同排斥电影一样,他还开始排斥英语学习。
村子里的中学,初一才开始学习英语ABC字母。
转学到县城后,他明显感觉到自己英语薄弱,也觉得英语老师不待见自己,甚至觉得老师还针对自己。
初二、初三年级,倔强的李睿珺一直对抗英语学习,比如作业时常不交,单词、句型不背……
结果,他硬生生放弃掉了英语。
这让他后来也吃到了苦头。
当然,他也有自己感兴趣的科目,高中时,他学习了美术和音乐,学习中,他感到了的乐趣。
原本应该继续美术和音乐深造的李睿珺,阴错阳差地,大学时读了电影广告专业。
他就读的学校是山西传媒学院,这是中国第三大传媒本科院校,实力不俗。
但较之前两名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差距还是不小,这让李睿珺总有一种“小门小户”出身的感觉。
大学时光,他不只获取了文凭,最大的收获,是颠覆了曾经对电影的认知,从排斥转而变为痴迷。
虽然电影广告专业重点是学习拍广告,但基础课和电影导演专业并没有什么不同,同将电影分析等课程作为必修课。
有一天,他观看了影片《偷自行车的人》。
这是一部新写实主义影片,演员选自非职业演员。
但出乎他预料的是,影片呈现出的效果却奇好,片中的场景,还有父子俩的命运,让他牵肠挂肚、不能忘怀。
“几个月过去,它还在你心里。”
他像被击打了一下,一下来了个度转身。
原来,电影可以这样有魅力!
从此,他一头扎进学校资料室,开始系统地观摩电影、重新认识电影。
这也点燃了他要拍自己的电影的激情。
年,他毕业了,怀揣着一个电影梦,他闯荡到了北京,成了“北漂”一员。
他期盼在北京能结识到电影人,或许,这能帮助他曲线实现“触电”梦想。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却三年时间,都没能触碰到电影的门槛。
首次“触电”,欠下外债
他的职业规划,可以说是个理想方案。
他想先找家影视广告公司应聘,一边赚钱,一边写写自己想拍的剧本,等有机会接触到做电影的人后,再伺机进入电影行业。
但在人才济济的北京,职场小白想靠海发简历应聘职位,可能性微乎其微。
他找了两个月工作,仍然一无所获。
眼看身上的钱花完了,最紧要的,是能生存,梦想得靠边站。
还是靠着电视台校友的引荐,李睿珺得到了一份电视台的工作,他负责编导、摄像、剪辑。
他边工作,边等待一个机会的出现。
这一等,就是3年。
不过,不是等来了机会,是他想通了,他不再等了。
“那么多电影学院,比如像北京电影学院、广播学院,这些专业院校每年毕业那么多导演专业的学生,什么时候这个机会能落到我的头上,凭什么落到我的头上?”
他决定主动出击、自己创造机会。
他敏锐地嗅着可能有的机会,他曾和电视台的主编聊电影聊得投机,主编还替他询问了国外的朋友,而且,还真问出了一点可能意向。
于是,李睿珺兴奋地投入剧本写作中。
但当他完成剧本后,再问,人家朋友就没兴趣了。
李睿珺继续广撒网,终于找到一个有兴趣投40万的人。
李睿珺马不停蹄地组建团队、做拍摄前准备……
可没成想,又出问题了。
原来,这人将钱投在了酒店装修,装修正在火热进行中,说等酒店开业资金回流后,再帮他。
可团队都等着呢,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他们只能再想别的办法。
李睿珺东拼西凑,可资金还有约三十万的缺口。
看着李睿珺为钱犯愁,他父母坐不住了。
他们拿出原本用来在县城买房的十几万积蓄,还找村里人借了些,凑上了这笔钱。
“你们要做这个事,别人不支持,我们也没法不支持。”
而李睿珺的算盘也打得挺好,如果今年电影拍完,明年发行,钱回来了就能还给父母和乡里乡亲。
年8月,《夏至》终于开机了。
(《夏至》剧照)
开始拍摄后,李睿珺就发现自己仓促上马,远远没有准备好。
剧本写得有问题,边拍边改;
钱没给到位,本来想再多拍几条,但话到到嘴边,又生生给咽了回去;
钱不够,还要接着借;
意想不到的事情是有发生,比如剧组人员闹矛盾,吵架、打架,这些人际上的事情弄得他焦头烂额。
他差点儿就要放弃了。
后来,觉得应该给自己和哥们一个交代,他才硬着头皮坚持了下来。
年11月,影片杀青了。
李睿珺将《夏至》送到了一些国际电影节,期盼能获得在海外发行机会。
但他不懂英语,和现场发行人员无法交流,结果,影片获奖了,但一个版权都没有卖出去。
不知道这时的李睿珺对当年放弃英语的倔强,是否感到了后悔。
结算下来,这部电影让他欠下了30万元的外债。
他说过的一年还款的话,终没能兑现。
李睿珺焦虑得夜里三四点睡不着觉,一个人沿着马路溜达到天亮。
有时候,他给父母打电话,一听到语气不对,就联想到是不是家里亲戚又催还钱了。
所以,只要手头凑成了个整数,比如1万,2万元,就赶紧打过去。
在村子里,李睿珺成了一个“笑话”,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拍这个电影,也开启了他人生的幸福之门,他遇见了张敏,志同道合的两人,从此双宿双飞。
(李睿珺和张敏)
李睿珺将自己定义为手艺人,最不喜欢办公室政治。
为此,一看到露出这样的苗头,他就会辞职。
因此,他赋闲在家的时候也不少。
不能及时找到工作时,他就干些拍会议、婚礼、车展这些活,虽然干得意兴阑珊,但这能让他养活了自己。
况且,他还要靠着这些零工来还债。
除了挣钱,他还要省着花,那段时间,他节俭到一两个月都不换样,只吃回锅肉盖饭,因为这个只有七八块钱一份,最便宜。
饭馆老板都不需要他说话,他一个眼神,人家直接端给他。
第一次“触电”,着实给了李睿珺一个下马威。
但他追求电影梦的脚步并没有慢下来。
转战家乡,拍乡土情怀
李睿珺一边打工,一边写剧本,此外,他还扎扎实实对上一部电影进行了总结。
年,他筹拍自己的第二部电影《老驴头》。
一名73岁农村老汉“老驴头”独自治理祖坟旁边沙漠。老汉有三儿两女,靠耕种两亩地维持生计。
有了上次的教训,李睿珺在节省成本上下功夫,不再追求表面,将重点放在讲好一个故事上。
另外,前期案头工作会反复完善,对拍摄中可能出现的状况也提前做了预案。
幸运的是,很多朋友帮忙,他们一起到了李睿珺的甘肃老家,将他的亲戚朋友都训练成了演员,让这些人从不敢站在镜头前,到走位、表情等都能过关,一遍遍地训练。
李睿珺担任编剧、导演,还负责电影的美术、音乐、剪辑;
三位主演,一个是他的亲舅爷,一个是他的亲姨夫,一个是他妻子张敏;
男演员们除了演戏以外,还要当司机、厨师等。
设备、道具等,也一律追求低成本。
用了一台索尼HDV-Z1C、一个森海塞尔话筒和一个调音台,然后再加两盏红头灯;
买了一箱瓦的灯泡;
交通工具是一头驴车、几辆摩托车,再加一个拖拉机。
这让成本一下子降了下来。
年9月,影片杀青,盘点下,总共花去30万元。
(《老驴头》剧照)
在几名电影学院教授的建议下,《老驴头》剧本被翻译成英文,参与了鹿特丹电影节剧本创投比赛,共获得了3万元的奖金。
《老驴头》还收到了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的入围通知。
这让李睿珺信心大增,自己拍电影的思路是没有问题的,他更加坚定了要真诚地观察生活、对待电影。
他的父母得知电影获得了国际奖项和奖金,也长舒了一口气。
中央六台播放了这部电影,这让村里的人对他的态度有了根本改变。
电影里,村子里的房屋、土地、沙漠,比自己眼里的还美。
原来,自己的家可以这样美!家乡也能被许多人看到了!
这让村民们某种程度上有了自信。
自此,村民们很高兴地接受李睿珺的拍摄邀请,甚至还会预定角色。
从《老驴头》完成后,李睿珺就将目光聚焦在了家乡的土地上。
他讲村子里的留守老人和他们对土地的感情;
他拍村子里放弃土地走出去的人;
他拍走不出村子里的人和土地如何全然接纳他们。
村子里人的物质生活是什么样,他们的精神生活又是什么样,他们面临了怎样的困境……
他真诚地去观察,充满悲悯地去思索,然后,用心讲出他们和这片土地的故事。
他说自己并没有特别清楚的规划,一切自然发生、水到渠成。
《老驴头》拍完后,他想到了关于农村老人的精神困境,所以,年,他拍了《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年,他讲述了另外一个民族生存的现状《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剧照)
年,他拍了早就在酝酿中的《路过未来》,展示进城打工农民返乡却又失去土地的尴尬。
虽然影片中是城市的镜头,但故事的根依然长在这片土地。
场景是家乡的土地,演员采用职业加非职业的,李睿珺的亲戚朋友总能撑起影片的半边天。
因为没钱,他坚持低成本拍摄,前四部电影制作成本加起来没有超过万元。
他始终没有跳出和钱的缠斗。
但他一路坚持了下来,用镜头一次次对准家乡的土地。
他说自己是用生命在拍电影,他的电影是从家乡的土里长出来的。
厚积薄发,成就近亿电影票房
时常听到、看到走不出村子的人的生存状态,李睿珺觉得这种真实应该被记录下来。
他开始酝酿故事。
年,他完成了《隐入尘烟》剧本。
讲述两个被家庭抛弃的中年底层农民,从一开始结婚时的陌生,到日复一日的劳作生活中的熟悉,相知相守,展现了一对悲苦的农村夫妻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年底,李睿珺回到了张掖花墙子村,做开机筹备工作。
因为电影要按顺序拍完一年四季,所以准备分成5次拍摄,主演海清每次都要提前7-10天进组。
年1月,海清到了村子里体验生活。
年3月,《隐入尘烟》开机。
拍摄本就不连续,再加上疫情原因,差不多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影片才杀青。
这次,李睿珺的七大姑八大姨齐上阵了。
亲姨夫首次担任主角;
母亲演女主的嫂子;
父亲演村长;
妻子演衣服摊摊主;
表弟饰男主的侄子;
小姨演男主的嫂子;
表妹负责剧组服化。
因为培训充分,亲戚们表演也自然、到位。
男主表面稳重隐忍,但内心热烈,亲姨夫表演可圈可点,超出预期,稳稳地撑起了全剧。
实力派海清,实地体验农村生活,与角色融为一体,怎么看都是一个西部农村妇女。
(《隐入尘烟》剧照)
电影故事并不复杂,但寓意深厚、引人思考,有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是一部让人看了就忘不掉的文艺片。
李睿珺分享了自己对这部电影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部影片讲述了土地对于人的无差别的爱。
我总觉得每一个人都是有连接的,它像一张网一样。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就是在关心自己。
这部电影,李睿珺仍在为资金犯愁。
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的现状,投资并不好找。
疫情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也让投资人出现了反反复复。
最难的时候,李睿珺和制片人张敏,身上加起来没有元,他们买不起机票,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到了北京找投资。
所幸,曾经的窘迫熬过去了,李睿珺迎来了自己导演生涯的大爆发。
年7月8日,《隐入尘烟》登录国内院线,8月9日,《隐入尘烟》上线视频网站。
但令人称奇的是,8月单日票房不降反增,电影后劲十足,票房一路逆袭为第一。
(《隐入尘烟》剧照)
截至年9月6日17时28分,《隐入尘烟》票房达到.5万。
猫眼专业版预测内地总票房为1.22亿。
而且,《隐入尘烟》还入围第47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当代世界单元、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14届意大利乌迪内远东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坚守本心,忠于真实
曾经有人投资万元,想找李睿珺拍文艺片。
但李睿珺看过剧本后,不能接受,就果断拒绝了。
在他看来,做事应遵从内心,不能拧巴着。
他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
如李睿珺所说,他的电影长在了土里,他始终在拍家乡的土地和家乡的人。
他的电影在国际上多次获奖。
有人质疑,他过多描写了苦难。
在他的电影里,有温情,但不乏冷漠;有美好,也有丑陋;有幸福,更有苦难。
有的苦难,苦出了天际。
但它是真实的。
在他的电影里,都能找到你我,或是我们父辈的影子。
因为真实,会有触动,更会被触痛。
也正因为真实,才有力量,也最有生命力。
不得不说,李睿珺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感谢这样的电影人,他记录下了这样的真实。
一路走来的李睿珺也告诉我们,遵从内心,不断努力,走过的每一步都值得。而且,还可能和命运的馈赠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