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被誉为红军密码之父,曾任安徽书记 [复制链接]

1#

在新中国成立之际,身为三野皖北司令员兼政委的曾希圣向毛主席提出,想留在安徽工作,为当地的老百姓办些实事,毛主席欣然同意。毛主席为什么如此信任曾希圣?这要从他的革命资历说起。曾希圣(~)是湖南兴宁人,算起来可以说是毛主席的大老乡,他的革命道路也确实受到了毛主席的影响,当然,他的思想进步首先取决于他自己的主动要求进步。他的家庭出身不错,在当地算乡绅了,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他骨子里总有同情弱者,帮助他人的情节,有次他奉父命去收租,可是看见别人条件困难,他就自作主张减免了租子,为此还受到了父亲的责骂。可是他乐于帮助穷人的思想一直在他的心里萦绕,对于旧社会他充满了厌恶和不满,而他在湖南师范读书时,接触了先进的思想,特别是他和同学们两次聆听了毛主席的演讲,更是坚定了这个信念,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愿意为之付出一切。随后他加入共青团,在第三师范他学文,掌握了大量文化知识,后来面对时局危亡,他投笔从戎,考取了黄埔军校,又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戎马生涯。如果不是后来离开军队,55年授衔他完全可以评为中将,他参加过北伐战争,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一片白色恐怖,很多人脱党叛党,他反而成为了共产党员,被周恩来慧眼识才调到中央军委任谍报科科长。就是在这个岗位上,他大展雄才,为党立下了不朽功勋,大家看过很多谍战剧,里面有很多破译高手,他们凭借着掌握的无线电侦破技术和密码,破译了敌人大量情报,而曾希圣就是红军这方面最高负责人,就连钱壮飞都是他的副手,在曾希圣的领导下,军委二局为红军反围剿提供了大量情报,就像在黑暗在提供了一盏灯笼,照亮了前进的方向,红军能够有力的粉碎敌人的多次围剿,曾希圣功不可没。毛主席当时就说,我们共产党里有圣贤,贤就是邓希贤,也就是后来的邓小平同志,而圣就是曾希圣,有了圣贤事情就好办了,因为功勋卓著,曾希圣后来被毛主席授予苏维埃二等红星勋章。而在长征路上,曾希圣更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保障了红军主力的安全,他掌握的情报,总能使得红军知己知彼,能够让党中央毛主席及时作出决策,转危为安,长征结束后,毛主席感慨的说,没有曾希圣的二局给中央提供的情报,长征是不可想象的,曾希圣立了大功。在延安,他到抗大学习,系统的把自己的思想水平提高,特别是多次聆听毛主席讲话,受益匪浅,随着抗战爆发,曾希圣也上了战场,担任师政委,多次指挥部队与敌军作战,开辟了抗日根据地,而在解放战争中他已经是中原野战军副参谋长、豫西军区司令员,可以这么说,整个战争时期他的生涯都是围绕在安徽周围,这可能也是缘分吧。曾希圣和粟裕等合影解放战争时期曾希圣参加了淮海战役,任中共皖北区委书记兼第三野战军皖北军区司令员、政委,就在曾希圣准备解放安徽全力以赴时,安徽的淮河发生洪水,两岸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四处逃难,看到这个情景,曾希圣心中那颗愿意帮助他人的心被深深的震动了,他认为,我们打仗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吗?面对这个局面,他决定向毛主席讲明情况,就留在安徽工作,彻底解决这里的问题。大家知道淮河是中国一条重要大河,被称为江淮河汉四大河流之一,但是历史上的淮河却是水患无穷,它位于我国南北分界线,气候复杂,降水不均,加上战乱的影响,淮河两岸的老百姓深受其害。而曾希圣对此情况非常重视,他认为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淮河的地理、人文、水情、农业生产等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还动员大家集思广益,最后整理出治理淮河的方案,上书党中央毛主席,毛主席采纳了他的意见,同意他留在安徽工作,让他担任治理淮河的领导,后来让他担任安徽第一任省长。建国初期的曾希圣特别是在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后,曾希圣的干劲更高了,可是在他刚刚出任省领导时,安徽是满目疮痍,老百姓四处逃荒乞讨,曾希圣认为首先要稳定社会,让老百姓能够安定下来,而淮河问题首当其冲,要治理淮河,兴修水利,先把农业发展起来,而他领导的佛子岭水库工程的修建,极大程度上预防了淮河的洪灾,保证了治理淮河在正确的道路上进行。 而治理淮河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各行各业的支持和协调,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中,曾希圣积极动员广大群众积极踊跃参加,在工地上缺人手,于是“父子齐上阵,兄弟争报名,妇女不示弱,夫妻共出征”,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治理淮河的主力军,承担了大量的冬修、春修工程的土方任务,这就是俗称的上河工,要知道这个劳动是没有报酬的,广大群众把社会主义主人翁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工地上红旗飘扬,劳动号子震天,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大家不计报酬,把国家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真的是以国为家,看到省长都带头战斗在工地上,激发了大家的劳动热情,水利干部、工人、大学生、医务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以及解放军指战员从四面八方来到到治理淮河的工地,和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大家一起奋战在千里淮河大堤上,景象非常感人。淮河两岸人民在治淮工地毛主席说得好,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而曾希圣就把这个群众的积极性调动出来了,看来干什么事情都离不开群众,都要紧密的依靠群众。在担任省委书记后,曾希圣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怎样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经过调研,他提出改种避灾方案,改变夏秋两季收成比重,提高夏季收种面积,这个办法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止安徽的农业有了进步,稳定了老百姓和社会,曾希圣还积极发展安徽的工业,他积极协调,把上海的多家外迁企业搬到安徽,极大的促进了安徽工业的发展,为以后的提高奠定了基础。面对曾希圣在安徽工作的成绩,毛主席表示首肯,他认为如果全国的省委书记都像曾希圣这样抓工作,那就大有希望,为此在八大会议上,毛主席还专门安排曾希圣做报告,把安徽的经验加以推广。然而在前进的道路上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山东发生饥荒,为了扭转局面,上级让他兼任山东书记,一个人兼任两个省的书记,说明了对曾希圣的信任。曾希圣陪同周总理视察后来曾希圣不负众望,解决了山东的问题,回到安徽,面对安徽实际情况,他又提出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此还进行了实验,取得了成果,曾希圣认为只要为了老百姓能够渡过难关,他愿意为之奋斗,舍弃一切。而现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实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广大农民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曾希圣如果在天有灵,应该心里可以宽慰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