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切为了群众满意全国人社系统行风建设 [复制链接]

1#

行风,是过去3年全国人社事业改革发展的一个关键词。

当行风建设成为系统上下的共同行动,当“人社工作为人民”化为人社干部的普遍实践……

3年行风攻坚,形成了系统新风,重塑了服务新态,大大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强推进

管行业必须管行风。

年7月3日,人社部召开系统行风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向全系统发出了全面加强行风建设的动员令。

加强系统行风建设,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和明确的指向性。

彼时,在为民服务方面,吃拿卡要等问题减少了,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其新表现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不适应、不会为、不作为等问题时有发生。

——办事排队长、时间长的问题亟待解决。一些地方办理事项程序复杂,个别事项设置了十几个环节。全程跑下来短则几个月,长则大半年,个别情况甚至几年都办不下来。

——跑腿多、证明多的顽疾尚未攻克。一些地方由于办理事项不集中,数据信息不共享,办事指南不清晰,一次性告知责任不履行,导致企业和群众在不同部门、不同窗口间来回跑。各种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问题时有发生,烦扰群众。

——管理上、纪律上、服务上缺位、不到位等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基层窗口管理不严,上班上岗纪律松弛。服务不周到、不主动,便民设施不配套、不方便,群众体验感差。

尽管种种问题不是普遍性的,但严重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行风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人社部部长张纪南强调,加强行风建设,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社工作的一个战略支点,是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载体,是破解人社领域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一把金钥匙。掷地有声的话语,道出了行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会议提出,以思想为引领,以信息化为支撑,抓住清权、减权、晒权、制权四个环节,治痛点、疏堵点,规范标准流程,提高能力素质,考核督查倒逼。

由此,行风建设3年攻坚行动,在系统上下拉开序幕。“正行风、树新风,打造群众满意的人社服务”,不仅仅是向全系统发出的动员令,更成为全体人社人的执着追求和生动实践。

人社部成立加强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3年工作任务表,明确35项工作任务。各地对标部里工作机制,均成立加强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相应工作机构,负责行风建设具体工作。各地还制定行动计划,细化任务目标,疏通堵点、破解难点、打造亮点。

加强行风建设,需要人人关心、人人参与。行风建设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和不足?当地加强行风建设有什么创新举措、经验做法?对改进行风有什么意见建议?一场“行风建设人人谈”征文活动,在全国人社系统掀起了行风建设大学习、大讨论、谈体会、提建议的热潮。

每年年初,人社部都印发工作要点或方案,对行风建设工作提出要求,明确当年任务、措施、指标。

系统上下,唱响了“人社工作为人民”的主旋律。

优服务

如今,无论是招用员工的企业,还是申领待遇的退休人员,抑或是申办社会保障卡的群众,到人社部门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快!

这是“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带来的改变。

之前,跑腿次数多、办结时限长、办事程序繁,一直困扰群众。如何破题?

人社部调研发现,主要症结在于,在群众眼中,明明办的是“一件事”,却需要跑很多次,到多个大厅、多个窗口排队,提交多份材料。

为此,年4月,人社部启动“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明确提出“打包办”“提速办”“简便办”。

企业招用员工、高校毕业生就业等10个“一件事”,只需到一个服务大厅、一个服务窗口或平台、提交一套材料,即可一次办理。很多高频服务事项,办结时限在法定或规定基础上提速50%。至于证明材料,则“能减尽减”。

通堵点、破难点,就要快马加鞭,乘势而上。年4月,人社部对深入实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进行再部署。

每周一联系,每月一调度,每季一通报。人社部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方式,对各省份和部联系点建立督导机制,采取现场观摩、开展培训、召开片会等方式推动工作落实。

截至年11月底,个人社部直接联系点中,个已实施“一件事”打包办,其中个联系点已实施10个“一件事”打包办;个联系点实现20个以上高频事项提速办;19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当天就完成了工伤备案和认定”“申报高水平创新人才生活津贴只花了3分钟”……群众跑腿更少了,办事更快了,体验更好了。

“清、减、压”,是深化人社领域“放管服”改革、便民利民的又一重要抓手。

——公布清单。年底,人社部出台业务全口径、辐射全系统的事项清单,为群众办事提供清晰指引。之后,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公布了本省份系统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

——能减则减。分3批次取消件次证明材料,提出拟保留的证明材料清单。

——能压则压。以社保卡制发为突破口,推动压缩办理时限,实现批量制发周期压缩至30个工作日、零星制发周期压缩至5个工作日、每个区县至少设立1个快速发卡网点,企业申请实行特殊工时等审批时限减半。

取消大量证明,极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然而,有些证明是法律法规规定需要提供的,不能取消。面对群众回来跑的难题,办事时间是否还能压缩?

告知承诺制就是一个“大招”。“我告知,你承诺”,有关证明无需提供。

人社部是国务院确定的5个告知承诺制试点部委之一。在试点中,人社部突出“既简又便”,在人事考试、社保经办领域18个事项中试点。人社部还将全部专技资格考试报名(共56项)纳入告知承诺制范围。年试点以来,近万考生通过告知承诺制办理考试报名业务,减少材料累积万余份。

信息化带来了服务模式的新变。人社部推进“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和信息化便民创新提升行动,加快推进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推进服务场所优化整合。

疫情防控期间,“网上办”“掌上办”蔚然成风。办事不见面,服务不打烊,减少了人员流动和直接接触,保障了群众正常生产生活。

“办业务就像网购一样方便”“动动鼠标或者点点手机,分分钟办妥”“我们与窗口人员见面少了,心却更近了”……群众纷纷为“网办”点赞。

抽样调查显示,如今,网上可办率省级不低于90%、市县不低于50%,市县级人社审批服务事项办理“只进一扇门”,70%人社审批服务事项“一窗”分类受理等目标已基本完成。

群众难点就是改革发力点,群众痛点就是创新重点。

人社服务点多、线长、面广。受条件所限,一些服务大厅设置分散。“不知业务去哪儿办、不知网点能办啥”,曾是不少人办事时遇到的困难。人社部绘制人社政务服务电子地图,采集20.6万个经办网点信息通过高德地图等展示。办事网点有名称、有图片、有地址,群众可精准定位、一键导航,一查即准、一找即对。

群众对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期盼办事网点离自己更近一点,办事更方便一些。人社部借助银行、基层平台等力量全力推进人社服务“就近办”。就近能办,多点可办,服务离群众越来越近。

促整改

年,人社系统干部“走流程”在网上“火出圈”。一些人社干部体验做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受到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