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黄忠张建林
摄影记者刘中灿李辉
视频剪辑曾超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震醒了遥远而古老的东方大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承载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荣使命,中国共产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始终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之际,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恰是百年风华》。今日,刊发“荆楚红色印迹”之星火篇,敬请垂注。
沉沉黑夜中荆楚大地燃起革命星火
时光倒转!年8月的一天,武汉,赤日炎炎。蛇山脚下,武昌抚院街(今民主路)97号,董必武的寓所。一场七人秘密聚会,点燃了荆楚大地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缕星火。
百公里外,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前几天,黄冈团风县一座新式小学里,24名热血进步青年,围坐长桌四周热烈讨论,求索救国救民之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性质的共存社就此诞生。
薪火相传,使命永恒!近日,极目新闻记者实地探访湖北早期组织旧址发现,虽然岁月变迁改变了旧址模样,但革命先辈“救国救民”的英雄豪气依旧久久激荡。
武昌抚院街97号:
黑夜中燃起革命火种,群英在此结党救中华
从武昌司门口天桥往南不足米,就是火遍全国的户部巷。
3月的户部巷,游客如潮,这条氤氲着烟火气息的老巷子,凭借极具楚风汉味的特色美食吸引着八方来客。到武汉打卡户部巷,成了外地游客行程的标配。
很多游客不知道的是,这条古老与新韵并存的网红街巷,曾在沉沉黑夜中燃起湖北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火种,也因此被厚重的历史烙上不可磨灭的红色标记。
武昌抚院街97号原址
时光回溯到年8月,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包惠僧等7人齐聚武昌抚院街97号,也就是董必武的寓所内召开会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武汉早期组织的成立,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6个全国早期组织之一。
武昌抚院街97号,如今已改名民主路97号。3月23日,极目新闻记者实地探访,感触百年前“群英结党救中华”英雄壮举。
当年的蛇山星火之地,如今已成为一栋两层的民居,“藏匿”在户部巷门店之间的一条弄堂里。
昔日门前的大法桐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盆栽小花,复合式的两层楼有些拥挤,但红花绿植点缀其间,显得生机勃发。
颇为醒目的是,崭新的蓝色97号门牌下,户部巷社区党总支印发的一条红色标语:我是党员我带头。仿佛无言地诉说着初心和传承。
武昌民主路97号的住户王玉香婆婆
叩开房门,住在一层的是位叫王玉香的婆婆,今年已80多岁。王婆婆告诉记者,30年多年前,他们举家从蔡甸搬了过来,一住就是几十年,养育了四位子女,如今都已成家立业,搬了出去。
“董必武还在我们这个屋里住过啊,真是没想到。”听闻记者的介绍,得知房子的历史,王婆婆十分惊讶地说:“房子是公房,每个月租金只要50元,我们也是沾了共产党的光。”
得知王婆婆房子曾是国家领导人的寓所,而且中共最早的组织之一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一旁的邵伏云等几个老街坊也惊叹不已,“我们今天才知道,革命火种是从这里点燃的,我们也觉得光荣。”
邵伏云们不所知的是,离这里不远处,董必武创立的武汉中学更是中国共产党湖北早期组织开展活动的中心,也是培育湖北共产党早期革命者的摇篮。
走进“私立武汉中学校旧址”,仿佛打开了一道革命历史的记忆闸门。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13位代表中,三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都从武汉中学走出。
“当年,这次集会波澜不惊;百年后回眸,却是石破天惊。”90岁的武汉中学老校长陈轶伦评价当年“群英结党救中华”的壮举时,十分感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无数荆楚英雄儿女以铮铮铁骨赴国难,书写了壮丽的英雄诗篇。”
黄冈团风县共存社:
独立展开建党活动,求索救国救民之路
3月24日,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林家大湾背后,白羊山南麓,几间灰石青砖瓦房显得寂静而又寥落。
因山坳处有八斗田,当地人又称它为八斗湾。春日时节,群峰起伏,处处绿丛,八斗湾共存社成立旧址矗立无言。
共存社成立旧址
如果不是熟悉中国共产党历史,亦或是门口挂着的重点文物标识牌提醒,外人很少知道,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性质共存社的诞生地。
在黄冈,白羊山并非名山,但山脚下的浚新小学却是当年远近闻名的新式学堂,而这里记载的一段辉煌历史更是白羊山永远的骄傲。
年夏,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李求实等24位热血青年,在浚新小学集会,讨论建立革命团体的问题。大家经过认真讨论,宣布成立新的组织,确定组织的名称叫共存社。
林育南长孙林荣久在共存社旧址讲述当年情况
“这里原来是家庙,后来改建成了学校,集聚了很多追求进步的青年。”在林育南烈士长孙林荣久的讲述下,极目新闻记者思绪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段民族危亡,风雨如晦的岁月。
光阴荏苒,虽然共存社旧址几经重建修缮,已不复旧时模样。但可以想象,当年,一群青年围坐在一张长桌周围热烈讨论,神情慷慨激昂,求索救国救民之路,那是怎样一种热血澎湃的景象。
“共存社没有共产国际的背景,与上海、北京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没有取得联系。它的诞生说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是近代中国半个多世纪救亡图存符合逻辑的正确选择。”团风县档案馆副馆长程时祥对共存社的历史耳熟能详。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传来后,年下半年,恽代英直接与上海联系,加入共产党。在他的带动下,共存社成员大部分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共存社停止活动。
如今,作为红色旅游点的团风县林家大湾成了很多游客学习党史、缅怀先烈的打卡地,来此参观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
游客到团风县林育南故居参观学习
在林育南故居,舍生忘死的英雄豪气激荡。林育南、李求实等24人,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于上海市郊龙华被集体杀害,史称“龙华二十四烈士”。听闻英烈壮举,大学生心潮难平。
在张浩故居,“忠心为国英名永存”八个大字高悬。林育英革命生涯中,为躲避敌人追捕,先后使用17个化名,最后为纪念因掩护他遇害的朋友,取名“张浩”。得知先辈往事,老党员感慨万千。
来自安徽合肥的游客翟广德是名党员,专程和朋友开车到林家大湾参观,追寻红色革命足迹。他说:“为了救国救民,革命先辈挺身而出。今天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更要扛起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学习和传承革命精神,最好的方式就是接过接力棒。”来自武汉的大学生张伟和同学结伴而来,他们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奋斗,年轻人责任在肩,定当不辱使命!”
斗转星移,革命老区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的林家大湾,早已脱贫奔小康,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不少村民都修起了阔气的楼房,房前的小汽车比比皆是。
通往共存社旧址的水泥道路也在拓宽,旧址保护修缮提升也排上日程,村干部徐少华说:“革命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革命先辈们的流血牺牲不能忘。”
出席中共一大13人中有5位是湖北人
“湖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绝非偶然。”3月26日,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三处处长钟文有感而发。
钟文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五四运动的激荡,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湖北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为中国共产党在武汉早期组织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钟文介绍,在出席中共一大的13人中,有五位湖北人,“湖北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蛇山脚下点燃第一缕星火
极目新闻:百年前的湖北,和全国一样,在军阀统治下兵连祸结,满目疮痍。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湖北先进分子是如何走到了一起,中共湖北早期组织是怎么应运而生的?
钟文:年夏,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的李汉俊给在武汉的董必武写信,约请他在武汉筹建党的组织。此时,刘伯垂受陈独秀委派也回到武汉,联络武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开展党的组建活动。
董必武
陈潭秋
李汉俊
年8月,蛇山脚下,武昌抚院街(今民主路)97号,董必武的寓所。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张国恩、包惠僧、郑凯卿、赵子健等七人正在秘密聚会,决定成立武汉党的早期组织。
会议由刘伯垂主持,首先传阅了他从上海带回的由陈独秀等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的手抄本,然后由刘伯垂介绍了上海组党的情况。会议决定成立武汉党的早期组织,并研究制定了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推选包惠僧任书记,陈潭秋负责组织工作,张国恩负责财务工作。会上,大家一致决定租用武昌多公祠5号作为党的机关,挂上“刘芬律师事务所”的招牌,以掩护党的秘密活动。于是,蛇山脚下,点燃了荆楚大地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缕星火。
这一天,中国共产党湖北早期组织正式成立!这一天,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但这一天,却是湖北革命征程上的重要起点,从此湖北革命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马克思主义才能救国救民
极目新闻:在中国共产党湖北早期组织成立之前,董必武等革命先驱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组织成立后,他们开展了哪些工作,寻求救国救民之策?
钟文:年3月,经董必武、张国恩等全力筹划,私立武汉中学在武昌涵三宫成立。学校开设社会主义课程,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向导》《新青年》《共产党》《湘江评论》等进步书刊,向学生介绍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武汉以及湖北黄冈、麻城、黄安(今湖北省红安县)、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荆门、咸宁,河南新县,湖南平江、华容等县的进步青年纷纷前来求学。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办平民夜校和识字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鼓励他们投入革命斗争。武汉中学成为华中地区进步知识分子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
中国共产党湖北早期组织成立后,积极发展党团组织,吸纳新党员。同时,还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宣传;并深入工厂调查,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造就了一批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为在全国建立共产党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中共湖北早期组织的成立,是湖北先进分子在多方比较和深入思考中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伟大真理,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的主动选择。
团风小学堂里摸索着建党
极目新闻:我们知道,当时的湖北,除了董必武、陈潭秋等人在积极创建党的组织外,在老区黄冈,还存在着另外一条建党路径,他们是怎样独立展开建党活动的?
钟文:在董必武、陈潭秋等人以武汉中学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年2月,恽代英与林育南等在武昌创办利群书社,以“利群助人,服务群众”为宗旨,实验“共同生活”的“互助主义”。
当时,书社出售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刊物,直接经销《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成为长江中游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和武汉先进知识分子相互交流、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恽代英
林育南
年夏,在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前几天,恽代英、林育南等人在利群书社的基础上,在黄冈团风浚新小学成立了具有共产党早期组织性质的共存社。中共一大召开后,共存社的大部分成员纷纷加人中国共产党,共存社随即停止了活动。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记载:值得注意的是,在党成立前后,与共产国际以及与上海、北京没有联系的一些先进分子也在独立展开建党活动。年夏,湖北利群书社在黄冈开会,其成员一致拥护无产阶级专政,拥护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拥护苏维埃,赞成组织俄国式——布尔什维克的党。这些事实说明,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已经成为当时中国革命者的共同愿望。
在湖北地区先后建立的这两个共产主义组织,路径不同,殊途同归。此后,漫长的革命岁月中,湖北地区的共产党人在党的领导下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赴国难,写下英雄诗篇。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名单(58人)
中国共产党早期六大组织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此外还包括旅法中共早期组织和旅日中共早期组织。按主流说法,其早期组织成员共58人。
从成员职业分布和人员构成来看,“学生”“编辑”“教师”这三者的身份居多,其中,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人员构成最具广泛性,一类是老同盟会员,二类是在新式学校接受了近代知识的青年学生,还有劳动者工人。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14人: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沈玄庐、邵力子、袁振英、林伯渠、沈雁冰、沈泽民、杨明斋、俞秀松、李启汉、李中
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16人: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罗章龙、刘仁静、范鸿劼、缪伯英、张太雷、李梅羹、朱务善、宋介、江浩、吴雨铭、陈德荣
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8人:董必武、陈谭秋、包惠僧、刘伯垂、张国恩、赵子健、郑凯卿、赵子俊
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6人:毛泽东、何叔衡、彭璜、贺民范、易礼容、陈子博
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4人: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李季
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3人: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
旅法中共早期组织5人:张申府、周恩来、刘清扬、赵世炎、陈公培
旅日中共早期组织2人:施存统、周佛海
(数据来源:《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
黄冈共存社名单(24人)
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李求实、吴景钟、唐际盛、卢斌(陆沉)、汉儒、浚孙、郑遵芳、郑兴焕、龚士希、易礼容、克友、镇山、李书渠(李伯刚)、冼百言(冼震)、行健、沈光耀、林洛甫、刘光起、刘茂祥、卢春山、廖焕星
(数据来源:《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共存社》,胡中秋,湖北省档案馆主办的《档案记忆》杂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