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冬至,福至,健康至 [复制链接]

1#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出每年阳历12月22或23日,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并称之为“冬至”,它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古人对于冬至曾这样解释“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据史书记载,冬至在周代是新年元旦,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1.冬至的美食习俗

正在北方,冬至有吃饺子的风俗,称为吃捏冻耳朵。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任职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

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于是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

后人学着“矫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扁食”。每逢冬至人们都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不端饺子碗,冻坏耳朵没人管”。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象征家庭和谐、吉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汉族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2.冬至养生好时节

俗语说:冬令进补、春天打虎,意思是在冬天通过调补,能使精气储存于体内,到了来年春天就不容易得病。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至服用补品补药,可以使营养物质易于吸收蕴蓄,进而发挥更好的作用,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好方法。

3.中医的补虚法也有滋补清补和平补的不同

滋补

就是服用具有滋腻性质的补品补药来补益虚弱的方法。常用的滋补食品有猪肉、牛肉、羊肉、母鸡、鹅、鸭、鳖、海参等;滋补药物有熟地黄、阿胶、鳖甲、鹿角胶等;由于这些补品补药都会增加消化道负担,有的还偏于温性,所以在夏季一般很少服用。在服用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适量服食,不要过量;胃口不好、舌苔厚腻,或发热、腹痛泄泻时不宜服食。

清补

就是服用有补益、清热功效的补品补药来补益虚弱的方法。常用的清补食品有百合、绿豆、西瓜等;清补药物有西洋参、沙参、麦冬等;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易为暑热所侵犯,此时服用清补类的补品补药较为适宜。但要注意:第一,素体阳虚,有畏寒肢冷症状的人必须少食或不食;第二是服食应该有所节制,在春夏两季过于服用寒凉药物,会损伤人体的阳气。

平补

就是服用性质平和的补品补药来补益虚弱的方法。这一类补品补药为数较多,如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银耳等,这些补品补药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若能在夏季正确服食,同样可取得良好效果,只是在吸收蕴蓄方面略逊于冬令进补。

为了取得良好的进补效果,进补者应按虚弱的类型选用相适应的补品补药,如气虚的应补气,阴虚的要补阴,心虚不宁的要补心,脾虚食少的要补脾等等

冬至时节要谨记,虚实不分要辩证;

盲目进补伤身体,慕名进补加病情;

无病进补是大忌;服药用量皆有度;

冬令进补春打虎,来年不畏大小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