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治得好 https://m.39.net/pf/bdfyy/xwdt/上堂示法偈颂(黄檗希运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弘愿寺
作者
希运禅师,唐代的僧人。福州(现在的福建)人。少时在高安黄聚山寺(现在的江西宜丰西北)出家。曾访天台(现在的浙江天台山)及长安(现在的陕西西安西北),依南阳慧忠示意。返归江西参怀海禅师,获得传法印。
弘愿寺
后来到黄聚山地区弘扬禅法,世人称为“黄檗希运”。唐会昌二年,丞相裴休请到钟陵(现在的江西进贤)龙兴寺,日夕问道。大中二年,裴休又迎请至宛陵(现在的安徽宣城)开元寺。因为裴休尊崇,其禅风盛行于江南。大中年间寂。敕谥“断际禅师”,建塔名“广业”。
弘愿寺
其力倡“心即是佛”之说,发挥心佛一如思想,主张“心即是法”,有时也以打、棒、喝等接机的方法。有语录《黄聚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和《宛陵录》。弟子有义玄、道趴、楚南等十二人,义玄禅师开创临济一宗。
弘愿寺
赏读
首句指出解除“尘劳”的重要性。“尘劳”,即烦恼,指凡夫为世尘所垢染而身心劳乱。“迥脱”,彻底摆脱。“尘劳迥脱”,是否一定要远离这个世俗世界呢?希运禅师说:“凡人皆逐境生心,心随欣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则境空,境空则心灭。
弘愿寺
不忘心而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纷扰耳。故万法唯心,心不可得,复何求哉?”(《传心法要》)所以,希运所谓“尘劳迥脱”应指“心忘”,心忘则境空,境空则心灭。
弘愿寺
这就是禅宗的在尘出尘思想。又如:“既绝对待,见色时无色可见,闻声时无声可闻,岂不是‘出尘劳’耶?”(《古尊宿语录》)“虽在尘劳中,尘劳不染;虽居净妙处,净妙收他不住。”(《圆悟录》)
弘愿寺
第二句紧承上句,讲如何迥脱尘劳。要彻底摆脱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就必须做出一番艰苦的努力。参禅悟道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猛精进的精神,但光靠“紧把绳头做一场”的拼搏精神还是不够的,希运禅师说:“若你不会此意,纵你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传心法要》)
弘愿寺
如果不懂“此意”,纵使勤苦修行,仍不免堕人天魔邪道。那么,这个“此意”是什么呢?就是:“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传心法要》)。
弘愿寺
一方面要勤苦修行,另一方面又要离却有无,不粘着于世俗世界的声色见闻。最后两句,以比喻的手法强调坚忍不拔、勇猛精进的重要性,是对第二句的进一步补充。“争”,多用于诗、词、曲中,意思是“怎么”。梅花不在苦寒之中经过一番傲霜斗雪的艰难磨砺,怎会迎来扑鼻清香?
弘愿寺
这则偈颂原意是勉励学禅者勤苦修行,不可有丝毫倦怠的心理,而它的实际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其宗教意义,千百年来不知鼓励了多少有志之士克服困难、昂扬奋发,特别是最后两句,已成千古名句,在炎黄子孙之中代代相传。
弘愿寺
师承
怀海(—)唐代的僧人。俗家姓王。福建长乐(现在的福建)人。依潮阳西山慧照出家,师从衡山法朗,受具足戒。后往庐江(现在的安徽)浮搓寺阅藏经多年。后听说马祖道一在南康(今江西赣县)讲法,即前往参学,与西堂智藏一同入室。
弘愿寺
道一大师圆寂后,起初住石门(现在的江西靖安),继往新吴百丈山(现在的江西奉新),传播禅法,世人称“百丈禅师”,其禅法名为“百丈禅”。主张众生心性本来都可圆满成就,只要不被妄想所系缚,就和诸佛无异,提出“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
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认为“不求佛,不求知解,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足;亦不住尽处,亦不畏地狱缚,不爱天堂乐,一切法不拘,始名为解脱不碍”。其禅学特点为“不拘文字”。
弘愿寺
又将禅学运用于劳动实践中,实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规制。自己虽年高,“作务执劳,必先于众”;又规定实行“普请”(集众作务)法,上下协力劳动。复以禅宗从慧能祖师以来,多居律寺说法住持,未见规度,乃创意别立禅居。
弘愿寺
因折衷大乘、小乘之戒律,制定禅院清规,即《禅门定式》,又称《百丈清规》,不立佛殿,只设法堂,以具有道眼的禅僧为化主,称为长老,住在方丈;参学之众,住在僧堂;长老说法,两序雁行立听,宾主问答,激扬宗要。圆寂后,唐穆宗救谥“大智禅师”。
弘愿寺
著有《百丈怀海禅师语录》、《百丈怀海禅师广录》,弟子有灵佑、希运、大安等。
供灯南无阿弥陀佛
传播佛法,逛街善缘,佛佑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