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 [复制链接]

1#
SEM百度竞价招聘求职微信群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5069.html

转自:书香人生,ID:liuxuey

作者:李蓉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年),一位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的年轻人到祠堂求签。他在应天府读了五六年书,成绩优异,信心满怀,想咨询能否当宰相。第一次的签词表明,他不能当宰相。他又求了一签,暗中祈祷:“不能当宰相,当个良医也可以。”结果签词还是不行。于是,他恼火了,掷签于地,慨然长叹:“男子汉大丈夫,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还有什么活头!”


  这个26岁的年轻人就是范仲淹。《能改斋漫录》记载了这个故事,也成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名言的来历。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因病去世,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改嫁给山东的一位朱姓大户,他也改名为“朱说”。范仲淹成年后,从傲慢的朱家孩子口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激愤之下,发誓“男儿当自强”,要自立门户,重振范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求学。


  虽然应天府是“公费读书”,但范仲淹生活费用还得自理,“依戚同文学”,过得十分艰难。他只能吃薄粥,深夜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醒自己,继续攻读。一个同学是应天府留守的儿子,好意送了些美食。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同学怪罪起来,他长揖致谢道:“你的好意,我都心领了,谢谢!但我只怕自己一旦享受美餐,日后再也吃不得苦!”一次,真宗赵恒巡视南京,仪式浩荡,同学们都你挤我拥,争先恐后地去观望“天子真颜”。范仲淹仍然闭门读书,说:“日后再见,也未必晚。”


  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一举中了进士,得到真宗赵恒的接见,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范仲淹*绩斐然,如安抚江淮的蝗灾、修建“范公堤”等。但由于喜欢给高层“挑刺”,仕途就像乘电梯般,上上下下,几起几落。章献太后刘娥当*时,他一会儿指责仁宗赵祯不该率领百官给太后祝寿,一会儿要求太后还*,被贬到苏州;待到赵祯亲*后,他本受到重用,但又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要求改革,结果得罪宰相吕夷简,再贬饶州。


  范仲淹是一个锐意进取、热烈执著的人,眼看自己年已五十而碌碌无为,未免有点灰心、有点牢骚。一天晚上,他看着《三国志》,突然觉得十分没劲:这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只得三分天地,“人世都无百岁”,还不如“刘伶一醉”!第二天,他叫来好友欧阳修。两个人喝得醉醺醺的,手拉手到大街上唱《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他到乡间散心,看到百花洲四周鲜花盛开,莺蝶飞舞,就自嘲起来:“我是到了桃花源吧?我也做做陶渊明!好笑的是,当年的理想竟是什么良相、良医!”又作了一首《定风波》,击缶高歌: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口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但这种颓废消极的状态还没有持续多久,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就发生了,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宝元元年(年),*项族首领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国,自称皇帝,并调集十万*马,侵略大宋。两年不到,宋朝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洗劫或夺去,元昊气势嚣张,扬言要灭了大宋。国难当头,范仲淹立刻忘了那个“桃花源”,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强烈要求上前线。大宋朝廷对这场战争措手不及,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团,赵祯也举棋不定,莫衷一是。危难之际,赵祯匆匆召见了范仲淹,先给他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再荣封一个“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


  康定元年(年)秋天,52岁、满头白发的范仲淹,紧急挂帅,风尘仆仆地赶往西部战场。秋天的边塞,与繁华似锦、车水马龙的京都宛如两个世界:万物凋零,到处都可见断壁残垣、尸骸废墟、难民流离。范仲淹登高一望,但见斜阳下,寒霜满地,孤城默然矗立,长烟寥寥,连大雁也不想停留,呜咽着向南飞。他的心情十分沉重,深夜失眠,挑灯填了几首《渔家傲》,寄给在京城的欧阳修,开头都是“塞下秋来”,现流传下来的却只有下面这一首: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


  五代宋初,盛行的都是柔婉绮丽的“花间词派”,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气势悲壮苍凉,意境雄健刚烈,可谓是“大宋第一首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欧阳修非常欣赏,赞叹之余,又戏谑道:“希文,你动不动就是‘塞下秋来’,真个穷苦的边塞主儿!”


  欧阳修到底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文人。无法体会“孤城闭”、“归无计”、“征夫泪”的苦难、凄凉和悲痛,以为战争取胜真的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竟然羡慕朋友上战场“真乃大元帅之事也”,还急切地祝贺他,“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


  范仲淹一到延州,便立刻全面检阅*务,改编*队,开展了严格的*事训练,并加强防御工事,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明赏罚。他看到了宋朝*队的弱势,主张以守为主,认为“选兵练将,渐复横山,以断贼臂,(西夏)不数年间,可期平定”。事实证明,这个方案是完全正确可行的。他提拔和培育了一批有勇有谋的将领,如狄青、杨文广、种世衡、郭京、周美、雷宗简、姚嗣宗、马怀德、张信等人,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队,直到北宋末年,这支西北*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在边塞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在戍守边塞的三年艰苦日子里,范仲淹格外思念千里之外的家人。另外两首流传千古的小词,大概就作于此期。


  一首是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的《苏幕遮》:


  “碧云天,*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上阙描绘深秋景色,绚丽多彩,宛如中世纪的油画;下阙笔锋一转,将乡思旅愁写得奇丽深切。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范希文《苏幕遮》一调,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另一首是深情激越、缠绵奔放的《御街行》: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洋溢缕缕愁情,可谓情极之语,宛如缠绵入骨的相思小词,许昂霄说范仲淹是“铁石心肠人亦作消魂语”,真是“无情未必真豪杰”。


  在范仲淹等人的苦心经营下,宋朝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宋夏边塞上受尽战乱的百姓,都渴望尽快停止战争、重建家园。双方议和的使节,也开始往返于兴庆府(今银川市)与汴梁之间。到庆历四年(年)双方正式达成和议,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范仲淹在边塞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后来,范仲淹去世之时,边塞百姓自发给他立祠供奉,羌人派出数百首领,像哭父亲一样地祭奠他。南宋朱熹在《名臣录》中说,西夏人敬畏范仲淹,相互告诫道,“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前任范雍)可欺”,书中还记录了一条流传在边塞的民谣:“*中有一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中有一范(仲俺),西贼闻之惊破胆。”


  由于宋夏战争,宋朝的*费开支急剧膨胀,国内矛盾加剧,小规模的暴动与骚乱纷然而起。庆历三年(年)末,赵祯急于稳定*局,待战争一结束,就立刻将范仲淹调回朝廷,升他为参知*事,支持他搞改革。范仲淹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但这些改革措施,触及了保守官僚势力的利益,这些人强烈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制造阴谋诡计,阻挠“庆历新*”进行下去。庆历五年(年)初,在反对派的大肆攻击下,参加“庆历新*”的富弼、欧阳修、滕宗谅等人,纷纷被贬职;范仲淹不得已急流勇退,自请罢相,出守邓州。


  庆历六年(年)九月,范仲淹收到好友滕宗谅派人送来的一幅岳阳楼图,说自己被贬到岳州后,已将岳阳楼重新修葺,想把历代著名的诗词歌赋篆刻在楼上,希望他也写一篇文章以做纪念。于是,为鼓励困境中的好友、也为鼓励“壮志未酬、屡遭挫折”的自己,范仲淹挥毫,一气呵成,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几句名言,由此广为传诵,成为了范仲淹思想的象征。


  范仲淹可以含笑九泉了,尽管他只做了一年多的“副宰相”,但后人敬仰他,还是把他恭恭敬敬地记入了中国“良相”的史册。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富韩皆不及”。《宋史》:“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元朝人说他,“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声明:所载图文仅供阅读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部分未能注明作者,如涉及版权,敬请指出,以便删除或妥善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