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治维新第八期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吃醋么 http://m.39.net/pf/a_4486702.html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修好条规

(一)《中日修好条规》是年9月1日清*府与日本在天津签订的条约,同时附有《中日通商章程》。中方代表为李鸿章,日方代表为伊达宗城。《中日通商章程》是清*府和日本于年签订的条约,年日本提议修改此条约未果,年清朝*府派李鸿章与日本使节在天津进行换约。《通商章程》共款,作为中日平等贸易的法理依据。其中第1款规定清朝对日本开放此前已经对西方列强开放的上海、镇江、宁波、九江、汉口、天津、牛庄、芝罘、广州、汕头、琼州、福州、厦门、台湾、淡水等15个沿海沿江口岸,日本对清朝开放此前已经对西方列强开放的横滨、箱馆、大阪、神户、新漹、夷港、长崎、筑地等8个沿海口岸,从而废止德川幕府时期的锁国*策,打开中日贸易全面发展的大门。年《中日通商章程》签署后两国间的贸易获得快速发展,到年两国间的进出口贸易总值增长.6%,其中日本对清朝的出口贸易值增长82.8%,清朝对日本的出口贸易值增长.5%。清朝对日本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日本对清朝出口的增长,但从进出口贸易总值上看日本却处于对h贸易的入超地位,这种优势互补的状态正是这一时期两国间贸易地位平等的重要体现。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谋求对h建交,此举得到清朝大臣李鸿章的呼应。在谈判之际日本企图在清朝攫取西方列强所有的特权,但谈判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中方手中。

(二)李鸿章等为了将对日关系和对西方关系区别开来,故意将“条约”之名改成“条规”,并反对将日本“天皇”称号写进文本中,拒绝日本提出的“一体均沾”的最惠国待遇条款和内地通商权。最终迫使日方屈服,贯彻中方的主张。《中日修好条规》还规定中日两国互不侵犯,共同享有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权,因此一般认为这是一个平等条约。日本对《中日修好条规》并不满意,在此后二十多年中屡次要求修约,但均被清*府拒绝。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修好条规》作废,代之以不平等的《中日通商行船条约》。自从9世纪末日本平安朝廷停止派出遣唐使以后中日两国在此后近千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府层面的官方往来,室町幕府曾与明朝有封贡关系,但其并不代表日本朝廷,因此一般被视为“人臣私交”。清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贸易形式则是日本的“居贸易”,清朝商人被指定到日本长崎贸易,而却没有日本商人来h贸易,这是由于日本宽永年间以来严厉的锁国令所致。年日本打开国门,19世纪60年代以后陆续有日本人来华贸易,中日两国的接触就此展开。在幕末对华外交的延长线上,明治*府建立后亦着手处理对h关系。年初岩仓具视在其呈给辅相三条实美的意见书中请求朝廷讨论外交、财*、虾夷地(北海道)开发这三条议案,在谈到向中国和朝鲜遣使修好之事时他说:“清国、朝鲜等国,自古与我皇国通好,且尤近邻,而清朝晚近国势萎靡不振,朝鲜羸弱且小。然共在亚细亚洲,与我皇国为同文之国,宜速遣敕使、修旧好,以成鼎立之势。”

(三)在意见书的前一段对于“海外万国”(即欧美列强)是他认为:“按照支那、朝鲜之例,可以兄弟朋友之礼待之。然彼究属虎狼,其心实不可测,故应交之以礼,视之以敌,此心断不可无。”在他看来欧美列强是“皇国之公敌”,但对于中韩两国则抱着一种联合的思想。在对待欧美和对待清韩两国的问题上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由此可见明治*府积极谋求对h建交,确实隐然存在改善国际环境、联合清朝对抗西方的意图。明治*府寻求对h建交也含有声东击西、远交近攻之现实考量,将对h关系与对朝关系挂钩。年外务省建立后就向太*官提议:“寻旧盟于支那,如获成功,则朝鲜问题当无棘手可言。”其时日本向朝鲜通报“王*复古”,谋求对朝建交,却被朝鲜方面拒之门外,日本判断中朝宗藩关系的存在是导致日朝关系陷入僵局的一大要因。0年5月日本外务省商讨对朝策略,除了不作为的消极方案和诉诸武力的积极方案外,第三条方案(即远交近攻)主张先派使臣与清朝缔条约,建立与清朝的平等关系,再以此逼迫清朝属国朝鲜屈服于日本(先派遣皇使至支那缔结通信条约等,程序均已齐备,其归途可直迫朝鲜王京。皇国与支那比肩同等之格既告确定,当然将朝鲜下降一等。用上国礼典临之,彼当无异议可言)。对日本而言选择第一条是不可能的,而支持第二条的是长州派,支持第三条的是萨摩派。在不久后的*治斗争中萨摩派取得胜利,自然也就采取第三条方案,于是日本*府就迅速遣使入h,作为解决朝鲜问题的前提。

(四)清朝经历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后终于有所振作,从19世纪60年代起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的主导下展开“洋务运动”。对内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事技术,对外则设立总理衙门,真正开始同外国打交道。李鸿章则是最早与日本打交道并注意日本的洋务派官僚,在《中日修好条规》的缔结过程中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起初日本并不在这些洋务派官僚的视野中,所以在年“千岁丸”叩关上海之际,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对此不感兴趣,没有答应日本人的通商要求。但其后李鸿章通过某些渠道,得知日本正在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技遂对日本刮目相看(日本的近代化从美国叩关后就起步了,幕府设置番书调所,购买*舰大炮,建立兵工厂,这些举措比清朝的洋务运动要早10年左右)。年李鸿章在给曾国藩的信中提到日本积极学习西洋武器制造技术,遂与英、法相为雄长。翌年李鸿章在给总理衙门的信函中以较长篇幅论及日本自强之事,并强调:“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清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将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可见李鸿章对日本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自强所致,希望以日本为参照来促进清朝的自强。他也构想“联日制西”,即他在5年所说“为西洋多树一敌”,因此在“健顺丸”叩关之际李鸿章一改之前态度,慷慨允许日本来华贸易。

(五)在其后明治*府遣使来华议约之际李鸿章更是积极倡导中日建交,确保《中日修好条规》得以顺利缔结。日本明治*府虽早已将对华建交提上议事日程,但在遣使方式上有所分歧,有人主张借助欧美为媒介来同清朝建交,也有人主张直接遣使清朝。外务大丞柳原前光、外务大录名仓信敦即是后者的代表,他们强调中日为兄弟之国,理应直接交涉,若由英、法等国中介不仅取笑于人,反而招来麻烦。最终日本*府采纳后者的意见,于0年7月27日命柳原前光赴华交涉。9月1日柳原前光率同权少佐花房义质、同文书权正郑永宁及名仓信敦等前往中国,使命是交涉国交与通商事务,说服清朝同意立约,但没有定约的权限。由日本驻沪通商权大佑的品川忠道将此事通报清朝苏松太道涂宗瀛,9月4日柳原前光一行抵达上海,下榻于上海英租界的品川忠道的寓所。9月12日柳原前光拜访涂宗瀛,陈述此行目的,并打算北上天津。涂宗瀛以天津教案尚未了结为由欲阻止柳原北上,未果。9月2日柳原一行乘美国商船“满洲”号离开上海,27日抵达天津,住在旗昌洋行行主刘森家里,试图前赴北京。直隶总督李鸿章、署理三口通商大臣成林将柳原此行的目的及日本外务卿辅之照会上报总理衙门,总理衙门据此判断他们只是来预备谈判,并非前来议约的全权大臣,因此指示成林与他们就地谈判,不得让他们进京。

(六)10月2日柳原前光谒见李鸿章,双方进行交流,柳原前光称李鸿章“英迈能断,西人亦称其能”,李鸿章则称柳原“礼貌词气均极恭谨”。翌日李鸿章即致函总理衙门,称赞日本在与西方交涉中不卑不亢、力争利权,又购入西方武器图谋自强,因而强调“正可联为外援,勿使西人倚为外府”,力主与日本立约建交。总理衙门虽然肯定李鸿章的建议“深谋卓识,荩虑周详”,但并未付诸实施。其后成林主张让柳原进京,“使瞻中华风景之盛”,亦被总理衙门拒绝,最终成林说服柳原不进京。而总理衙门则于10月1日将答复日本外务卿辅的照会下达成林,令其代转,以“大信不约”为由申明可通商、不立约的原则。此前柳原在答应不入京后草拟《日本国清国条约草稿》16条,递交成林,14日送至总理衙门。16日总理衙门要求退还约稿,但李鸿章指出如果不答应日本要求,迫使日本邀请西方列强从中介入的话麻烦就会更大。柳原前光亦向成林暗示日本可能会请西方介入,于是总理衙门不得不转变立场,于24日致函成林允许立约,并于1日发给致日本外务卿辅,欢迎日本派遣全权大臣来华议约。柳原前光完成使命,于11月12日回国。总理衙门认为“若俟(日本)派员到时始行敷议,仓猝之间恐多贻误,不如乘其未来之先,从容商酌”,因此在柳原回国后总理衙门将柳原约稿交李鸿章(0年11月20日开始兼任北洋大臣)与津海关道陈钦仔细研究。

(七)结果发现有许多违碍之处,如日本君主称“天皇”等等,尤其是其提出与西方国家一体均沾的最惠国待遇条款更让李鸿章、陈钦不满。但他们并未动摇议约方针,只是针对柳原约稿另拟《会商条规备稿》18条来应对日方要求,于年2月7日上报总理衙门。同时李鸿章还将《会商条规备稿》送给南洋通商大臣曾国藩,询问其意见。曾国藩与江苏按察使应宝时、苏松太道涂宗瀛又拟定24条组成的约稿,并提出另订通商章程。4月李鸿章将此约稿上报总理衙门,并主张让应宝时北上参与议约,获得批准。此外李鸿章还将自己与陈钦草拟的约稿与曾国藩、应宝时等草拟的约稿斟酌损益,合并为20条组成的新草案,后经陈钦修改后形成修好条规18条、通商章程款的中方最终案。就在清*府确立立约方针、李鸿章等研究中日条约之际清廷内部也发生围绕对日立约问题的争论,安徽巡抚英翰于0年12月18日上奏反对与日本缔约,认为日本本为清朝属国,如今却趁天津教案之机要挟立约,居心叵测。李鸿章、曾国藩则予以驳斥,称日本并非如朝鲜、琉球、越南那样的朝贡国,并从“日本近在肘腋,永为中土之患,笼络之或为我用,拒绝之必为我仇”的立场出发,坚持对日缔约。同时提出派使驻日和拒绝“一体均沾”等具体的缔约方针。最终清廷正式于年7月9日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应宝时、陈钦为帮办,负责对日缔约。

(八)日本方面也在准备着缔约事宜。年4月27日日本*府任命外务卿泽宣嘉为正使、外务大丞柳原前光为副使,准备赴华缔约。但因泽宣嘉公务繁重,便于6月14日改派大藏卿伊达宗城为钦差全权大臣,在柳原前光之外增添外务权大丞津田真道为副大臣。19日通报清*府,7月5日携明治天皇之国书从横滨出发,2日抵达天津,仍下榻于刘森家中。日本也由津田真道起草一份新约稿,条约照搬6年《中德通商条约》,税则照搬年《中美望厦条约》,企图从清朝攫取更多的利权。7月26日李鸿章等与伊达宗城等在北洋大臣衙门首次会晤,29日双方在天津山西会馆交换全权委任状,李鸿章设宴招待。8月1日津田真道、郑永宁将日本的新约稿出示给应宝时、陈钦,次日应宝时、陈钦将中方最终案(修好条规18条、通商章程款)出示给日方,并指责日本“全照西人之约书照抄,与我*府之希望甚为相反”。日方对中方草案非常不满,尤其是第二条“两国既经通好,自必互相关切。若他国偶有不公及轻藐之事,一经知照,必须彼此相助,或从中善为调处,以敦友谊”更会引起西方列强的误会,因此日方在8月4日请求撤回中方草案,按照日方草案谈判遭到陈钦等的严辞拒绝。在中方的坚持下日方被迫屈服,同意在中方草案的基础上谈判。8月8日至16日中日双方代表各自修改约稿,没有会晤谈判。

(九)8月17日伊达宗城托刘森将条规、章程送与应宝时,大体接受中方的条件。惟在通商条款中增加一款,即“两国准予别国优恩之处,无不酌照准施”(即最惠国待遇),遭李鸿章坚决反对。2日伊达宗城拜访李鸿章,围绕“天皇”称号、最惠国待遇等问题展开谈判。李鸿章态度强硬,反对“刊列彼主非常之尊号”,并决不允许“一体均沾”的最惠国待遇,最后使伊达宗城不得不“俯首允遵”。席间柳原前光又节外生枝,援引清朝和西方列强的条约,要求修改内地不得通商的规定。李鸿章则表示西方并未给中国限定通商口岸,所以清朝也就允许西方进入内地,而中日两国既已互相限定通商口岸,因此日本人就无权到清朝内地贸易。柳原被驳斥得哑口无言,中方草案最终得到贯彻。其后双方誊写条约,仅就若干字句进行修改,9月1日在山西会馆由李鸿章和伊达宗城分别代表中日两国签署《中日修好条规》、《中日通商章程》,签字时观者如堵、盛况空前。9月28日伊达宗城进入北京,10月1日会见总理衙门大臣。伊达宗城本拟觐见皇帝、呈递国书,因了解到同治帝尚未亲*而作罢,10月下旬从上海回国。伊达宗城在清朝将《中日修好条规》报告给日本*府,令日本*府大为不满,认为他越权行事,所以在伊达宗城尚未完成考察中日贸易的使命时日本*府就迅速将他召还并撤其职。此后伊达便离开*界,同时在欧美列强的压力下决定遣使改约。为此于年月派柳原前光来华,要求修改容易引起列强误会的第二条、包含刀禁内容的第十一条及通商章程中的协定关税等内容。

(十)5月柳原一行至天津向李鸿章请求改约,遭李鸿章断然拒绝,只是碍于情面的李鸿章还是派津海关道陈钦、江苏记名海关道孙士达与日方谈判,仍驳回日方改约要求。柳原前光被迫于7月1日离开天津,空手而还。柳原前光回国后日本不得不批准《中日修好条规》,并任命外务卿副岛种臣为大使入华换约,同时祝贺同治帝大婚与亲*。而其隐藏目的则是刺探中国之虚实,确认清朝对tw“番地”和朝鲜半岛是否有管辖权或宗主权,以便为日后的侵略做准备。年4月0日李鸿章、副岛种臣会晤于天津山西会馆,完成《中日修好条规》最后一道手续——批准交换,其后副岛进入北京觐见同治皇帝、呈递国书,并向总理衙门询问a门、朝鲜和tw的情况,通报日本将报复宫古岛民tw遇害事件。翌年日本就入侵tw,其后更吞并琉球、渗透朝鲜,使中日关系逐渐恶化。4年日本派遣柳原前光作为首任驻华公使,7年清朝派遣何如璋作为首任驻日公使,由此正式确立中日近代邦交的体制。但日本一直不安于《中日修好条规》的规定,企图增加最惠国待遇。年以琉球先岛群岛割让清朝为交换条件,诱使清*府同意“改约”,清*府差点同意,于10月21日草签“分岛改约”的协定,但因琉球人林世功自杀而反悔。年日本以期满为由又命其驻华公使盐田三郎交涉修约,依然无果而终。

(十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日修好条规》自行作废,在《马关条约》第六款中规定:“中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清朝约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速派全权大臣与日本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订立通商行船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朝与泰西各国见行约章为本。”年7月21日缔结《中日通商行船条约》,使日本二十多年的夙愿终于了结。总体上说《中日修好条规》是一个基本上平等的条约,这是自鸦片战争后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公平合理”条约。李鸿章牢牢掌握着谈判的主动权,拒绝日本草案及无理要求,首开中国人创议条约并使外国人接受之先河,堪称一次成功的外交。这不仅是中日两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也是李鸿章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李鸿章凭借这个条约奠定他在对日外交乃至整个清朝外交事务上的发言权。同时这还是清朝第一个由汉族大臣主持签订的条约(不含章程),标志着汉人开始逐渐掌握清朝的外交。李鸿章及其幕僚积极缔结此约之目的一则联日,二则防日,并且煞费苦心,为了“不同西约”而别出心裁地使用“条规”的称呼,以此来置换“条约”一词并作出种种规定、但李鸿章的目的在后来都落空了,除了打开近代中日外交史的第一页以外对中国并无特别的影响。日本没能在《中日修好条规》中攫取“一体均沾”的特权,对此耿耿于怀,此后屡次请求清*府修约,皆未能得逞。

(十二)日方见中方不愿妥协,加上10余年的漫长交涉过程,认识到不能在外交交涉上压制清朝,便把心思放到以战争逼迫清朝的准备上。因此日本对《中日修好条规》的不满也可以说是其挑起甲午战争的一个深层次因素。《中日修好条规》的互不侵犯原则也未能约束日本的扩张,此后日本对z国领土tw及属国琉球、朝鲜进行侵略,尽管清*府也曾援引《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条劝告日本遵守条约、不要侵略,但对日本而言无疑是耳旁风,甚至要求废除此条款。日本对《中日修好条规》的无视,使《中日修好条规》的平等友好精神迅速黯然失色,给东亚局势蒙上一层阴影。朝鲜是《中日修好条规》中最重要的第三方因素,不仅日本欲借此条约压制朝鲜,清朝方面所设计的“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一款亦原为高丽而设、陈钦在拟定时解释道:“查该国逼近高丽,考其《明史纪事本末》,其强弱情形已可概见、近闻该国复时存觊觎之心,尚狡焉思逞、欲行兼并,则我关外三省,殊失藩屏之固,似亦不可不预为之计。只是未便明指高丽,故泛言所属邦土”。朝鲜在年通过燕行使得知中日缔约的消息,但未引起足够重视。4年8月朝鲜官员从日本使节森山茂那里誊抄《中日修好条规》。6年日本借口云扬号事件威胁朝鲜之时朝鲜担心日本居心叵测,弄不清是战是和。但朴珪寿根据《中日修好条规》判断日本就是来修好的,不会动武,因此促成《日朝修好条规》(江华条约)的缔结。

高升号事件

(一)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愈发明显,清朝国内舆论和清*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形成以光绪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清廷中的主和派。到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一直按兵不动的李鸿章才应光绪帝的要求开始派兵增援朝鲜,随着中日、日朝谈判相继破裂,列强调停均告失败,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作出开战决定。7月20日日本编成以伊东祐亨为司令的联合舰队,随时准备寻衅。同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向朝鲜*府发出最后通牒,要其”废h约、逐h兵”,要求48小时内答复。朝鲜继续敷衍日本,于是日本决定出兵控制朝鲜*府,以找到与驻朝清*开战的“委托”。年7月2日凌晨侵朝日*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日本嗾使朝鲜亲日*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驱逐驻朝清*。控制朝鲜*府后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增援朝鲜的清朝*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击沉清*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中日甲午战争。

(二)年7月25日清*府雇用英国商船高升号从塘沽起航,运送清朝士兵前往朝鲜牙山,在丰岛附近海面被埋伏的日本浪速号巡洋舰悍然击沉,船上大部分官兵殉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升号事件。当时”高升号”总共装有清*官兵人,除人遇救获生外其余的名江淮子弟全部壮烈殉国。另有74名船上工作人员,其中只有12人获救,二副韦尔什、大车戈尔顿等5名英国人以及舵工一名和船员56名全部葬身海底。高升号事件中名李鸿章所部淮*多年经炼精锐遇难,相当于此后牙山一役中清*兵力的三分之一。这样的惨痛结果导致中日双方在朝*事力量的失衡,更在心理上间接击溃清*,士气大为沮丧,此后清*在朝鲜屡战屡败。事件发生后日本外相陆奥宗光下令法制局局长末松按照“文明国家”的程序对事件进行调查,从7月27日到正式宣战(8月1日)的一周内日本进行大量的证据准备工作,主要是针对日舰浪速号*官、获救的高升号船长和大副的调查笔录以及其他一些获救者的证词,于8月2日形成《关于高升号事件之报告书》。这份根本没有清朝人参与的单方面报告,形式上完全按照“国际惯例”制作完成,在随后英国*府的两次海事审判听证会上大派用场。陆奥宗光对驻英公使青木周藏作了“危机外交”的具体指示,要求青木控制好对媒体发布消息的节奏和分寸,一开始先不透露被击没的是一条英国轮船。

(三)同时他要求青木向西方列强明确表态,日本将严格按照国际法办事,一旦确定责任在于日本海*时日本将立即承担所有责任,陆奥本人还亲自向英国驻日公使巴健特重申此点。日本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弄清楚活跃于英国的媒体哪些是可以被收买的以及收买的价码,事件发生前数日陆奥就指示青木向路透社暗地里行贿英镑,以换取路透社对日本的“关照”。以这样强力的“新闻策划”为支撑,青木成功地争取到一些英国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公开为日本辩护,他在8月4日向本国*府报告英国和德国的舆情动向时要求再提供英镑做特工经费。8月日剑桥大学教授韦斯特莱克在《泰晤士报》上刊文为日本辩护,认为日本击沉高升号是合理合法的行为。他的主要观点有三:一、高升号是为清朝*方提供服务,这是一种敌对行为,不可以获得英国国旗和船籍的保护;二、不能因双方未宣战而禁止日本将高升号视为敌船(韦斯特莱克认为战争当然最好先有正式的宣战手续,但在实践中却往往相反,很难做到),高升号已经在从事敌对活动,已非中立;三、日本能够证明高升号的清*是开赴朝鲜应对日本*队的,这毫无疑问是敌对行为,日本将其击沉的确有*事上的需要。8月6日《泰晤士报》又刊登牛津大学教授胡兰德同样论调的文章,他认为:“即使没有正式的宣战,战争状态也已经存在。”

(四)“当日本*官用武力威胁高升号服从其命令时,作为中立国公民的高升号船长其也已充分了解到战争的存在。这样不仅敌对双方,而且中立方均明战争的存在,宣战的义务也算完成。况且高升号从事的是带敌对性的地面作战部队的运送,高升号应该清楚地知道这样完全会被日本*队拦截,并作为战利品而被缴获。因此日本不需要向英国道歉,也不需要向高升号的船东,或那些罹难的欧洲船员的亲属道歉或赔偿。”年8月12日长崎的第一次听证会结束,结论对日本相当有利,大长日本人的自信。8月14日陆奥向驻英公使青木发出《关于高升号事件之训令》,表示高升号本身非法征募,违反女王的中立声明,要求青木向英国提出强烈抗议。当日下午青木拜访英国外交部,要求英国*府饬令臣民严守中立。8月20日上海举行第二次听证会后英国几乎全盘接受日本无错的观点,11月10日英国官方最终裁定:“当时已经存在着战争状态,高升号为交战国执行交战任务,日本*队有权扣留或击沉它,因此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年11月英国作出最后裁定后到次年的2月5日英国外交部正式通知高升号的船东印度支那航运公司,赔偿责任应改由清*府承担,年5月英国新任驻华公使萨道义与包括新任驻英公使张德彝、庆亲王奕匡等在内的中国官员举行会谈。

(五)几经周折后清*府与印度支那航运公司终于商定总数为英镑的“慈善补偿”,年月此款交割。此时距离高升号沉没正好10年差四个月。高升号事件是甲午战争中发生最早、牵涉面最广、耗时最长,也是最重大的国际*治多边角逐。随着高升号的沉没,中日甲午战争全面展开,旧的大东亚秩序土崩瓦解,新东亚在硝烟、火光和血腥中诞生,并从此与世界紧密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在高升号事件之前日本一直试图与英国重新签订条约,力图废止不平等条约,这是明治*府前0年奋斗的首要目标。因此在条约谈判的关键时刻日本*府十分担心*方在朝鲜的任何鲁莽行动,可能将英国逼到敌对面去而前功尽弃。在明治天皇的亲自协调下直到英国签订新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的次日日本才决定开战,但此时条约虽已签订却未换文,因此日本*府因高升号事件而对*方恼怒亦在情理之中。但英国*府以自己在高升号事件中的实际行动证明对新的伙伴的诚意,英日亲近抗衡俄国。高升号事件也促成国际法的重大修改,7年受日本再次偷袭旅顺港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刺激,各国迫切希望规范战争法规,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召开。会议上英国提出的《关于战争开始的公约》(即海牙第三公约),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确立宣战制度,规定不宣而战是非法的。

(六)战争状态的存在必须毫不延迟地通知各中立国,并且只有在中立国接到通知之后,对它们才发生效力。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朝在东亚局势中还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西方列强在亚洲殖民活动还是以清朝为重心,平衡各殖民国和被殖民国的力量。从8年明治维新之后到年日本的近代化之路已经走了26年之久,日本人目标明确,这前三十来年的功夫就是与西方列强修正不平等条约;走向世界;进入与世界列强平等的体系内。而朝鲜则是日本人走出列岛的出口,也是他进入世界的入口。清朝则无心进入近代化的大世界,只想将世界从自己的天下观里驱除出去。从年开始喊了将近五十年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长计也学了,就是治不了夷。结果在“高升号事件”中日本人如愿以偿,第一个为它发放进入西方列强行列通行证的是英国。老牌帝国主义的英国敏锐嗅到日本的青春朝气和野心,也日益感到清国的没落已不足,以作为他在东亚殖民利益所能依靠的制衡力量,转而扶植日本以抗衡俄国在东亚的土地和利益野心。在开战前的7月16日出乎日本意料,英国人竟然痛快地与日本签订《日英通商航海条约》。条约规定完全废除治外法权等,成为日本同西方列强签订的第一个比较平等的条约。条约签订后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向青木周藏祝贺说:“这条约的性质对日本来说比打败清国大*还远为有利。”日本自此实行替英国牵制俄国的远东*策,换来英国对日本的支持和放任。

丰岛海战

(一)年6月清*府应朝鲜*府请求派兵赴朝协助镇压东学*起义,由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总兵聂士成率人陆续进驻朝鲜牙山。与此同时日本也借口保护侨民和使馆不请自来,派兵登陆朝鲜仁川,与驻扎牙山的直隶提督叶志超所率的清*对峙。年7月16日鉴于日本就朝鲜交涉一事所持的强硬态度,在主战的清流派影响下清廷做出“如势不可挽,朝廷但有主战”的决定,严辞饬令李鸿章迅速准备对日战守。针对当时日本*队已经占据汉城、仁川等朝鲜南部重镇的情势,李鸿章从北洋陆*中抽选精锐,一部从北路进*,意图进扎朝鲜北部重镇平壤,与日*形成南北对峙的制衡局;,另选一部由海路直接运往朝鲜牙山登陆,增援叶志超部,希望以此和北路驻*南北呼应。7月2日凌晨日*悍然占领汉城景福宫,建立以兴宣大院君为首傀儡*权。取得所谓驱逐在朝清*的授权后日*又于25日在牙山湾丰岛海域突然袭击清朝舰船,挑起丰岛海战。李鸿章所增援的兵力是从北塘驻*统领吴育仁部抽调人,又从叶志超部(芦榆防*)留在山海关的兵勇中再抽人增援牙山。李鸿章担心海上航行中遇险,决定租赁英国爱仁、飞鲸、高升三艘商船运送。条件十分苛刻,如果“至朝鲜海口遇险失事,清朝赔偿船价”,而损失的武器装备“清朝自行认赔”。此次增援牙山的兵力虽然仅余人,德国教官汉纳根亦在其中。7月21日到2日爱仁、飞鲸、高升三船依次起锚,7月22日早晨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命济远、广乙、威远三舰由威海出发,以副将济远管带方伯谦为队长,护卫爱仁、飞鲸、高升三船到牙山,并到大同江一带游巡。

(二)本来丁汝昌准备率海*大队随后接应,但李鸿章来电否定丁妆昌的计划,结果海*大队未能出海。2日济远等三舰抵达牙山,24日晨爱仁抵达牙山,在济远等舰的协助下卸船、下午飞鲸也抵达牙山,因为飞鲸所载杂项较多,除四个营的粮米八百石、*马47匹外还装有大量的余银、炮械、子药等件,所以卸船比较费时间,到第二天傍晚8点才离开牙山。25日第三艘运兵船高升号抵达前日本就不宣而战,日本海*为袭击北洋舰队早已进行充分准备准备工作。7月17日日本大本营召开御前会议,正式作出对清朝开战的决定,并以预备役海*中将、著名的主战论者桦山资纪恢复现役,接替“主张舰队取守势运动”的原海**令部部长中牟田仓之助的职务。桦山资纪莅职后首先抓舰队的改编工作,先在19日将警备舰队改为西海舰队,又将常备舰队与西海舰队合编为联合舰队,以伊东祐亨为联合舰队司令官。日本大本营当天便向伊东祜亨发出命令:“贵司令官当率领联合舰队,控制朝鲜西岸海面,在丰岛或安眠岛附近的方便地区,占领临时根据地。”7月20日日本大本营已经接到北洋舰队将赴牙山的情报,当天桦山资纪带着参谋总长有栖川炽仁亲王的密令乘船离开横须贺。22日下午6时桦山抵达日本联合舰队聚泊的佐世保,传达到朝鲜海面伺机袭击北洋舰队的命令。7月2日午前11时日本联合舰队开始离开佐世保港,第一游击队先发,次为本队,再次为第二游击队、鱼雷艇队、护卫舰等。

(三)舰队按预定航路先向全罗道西北端的群山湾进发,当舰队离港时桦山资纪乘坐高砂丸高挂“发扬帝国海*荣誉”的信号旗,向全舰队官兵鼓劲打气。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答以“完全准备就绪”;联合舰队旗舰松岛答以“坚决发扬帝国海*荣誉”;第二游击队旗舰葛城答以“恃我凯旋归来”;护卫舰先头舰爱宕则答以“永远谨志不忘”。等到舰队全部离港时已是下午4时20分,日本联合舰队从佐世保出口后当天下午5点便进入战斗准备状态,为了及时截住北洋舰队的护航舰连夜兼程航进。夜间航行时各舰皆配备哨兵分四班轮流警戒,并除向导舰和旗舰外都熄灯灭火。27日下午5时20分绕过朝鲜丰岛的西南端,抵达黑山岛附近时伊东祐亨命令第一游击队前进侦察。25日早晨四时半第一游击队到达安眠岛,三舰又以十二节速力成单纵阵向丰岛附近搜索。此时本队和第二游击队等则分道随后继进,于同日下午二时在群山湾会合,遂以此为临时锚地。在给飞鲸卸船时清朝*舰发现一日舰在白石浦口外游弋,当天上午因日本占领汉城后导致电报线被切断,方伯谦派威远舰去仁川送袁世凯给留守朝鲜的唐绍仪的电报,威远舰管带林颖启从驻泊仁川的英国*舰亚细亚号舰长罗哲士那里获悉日本舰队将在25日来袭的情报。下午威远舰回到牙山,将这个情报报告给方伯谦。方伯谦便命容易受攻击的木船威远舰于晚9时15分先行回国,济远和广乙继续帮助飞鲸卸船。25日早晨4时飞鲸所载兵、马、粮米、*饷、炮械、子药等已大部分上岸,方伯谦不敢再耽搁便率济远、广乙起碇返航,随即就在丰岛遭遇日*。

(四)丰岛是牙山湾外群岛中的一个岛屿,地当牙山湾之冲。此岛最长处公尺,高公尺。岛北水深,可航巨轮,为进出牙山湾的必经之路。25日上午6时半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艘日舰行抵丰岛西南的长安堆附近,是日晴朗无云,海上能见度甚好。日舰遥见丰岛方向有两艘轮船喷烟而来,随后即判断为*舰。常备舰队司令官兼第一游击队司令官坪井航三命令各舰准备战斗,以每小时15海里速力前进,向目标接近。7时22分日舰看清迎面而来的清朝两艘*舰济远和广乙,于是坪井航三即时下战斗命令。随后日舰吉野便对北洋舰队发射第一炮,从主要火器看日本*舰有26公分口径克虏伯大炮两门和15公分口径克虏伯大炮六门,还配备有15公分口径速射炮八门、12公分口径速射炮十四门,而清朝*舰仅有21公分口径克虏伯大炮二门、15公分口径克虏伯大炮一门及12公分口径克虏伯大炮三门,显而易见日本方面占有压倒优势。但是坪井航三采纳舰队参谋釜谷忠道海*大尉的意见,认为:“究竟是强还是弱都必须通过战争来判断,总之无论如何也要进击,这就是执行命令的主旨。”于是日本方面终于采用突然袭击的手段,发射丰岛海战第一炮。在日本第一游击队的进攻下济远、广乙二舰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开始增援牙山时清朝海*将士业已预感到形势日趋严重,战争有随时爆发的可能。

(五)临行前广乙管带林国祥请示丁汝昌说:“若遇倭船首先开炮,我等当如何应敌?”丁汝昌便按李鸿章命令“如倭先开炮,我不得不应”的调子回答说:“两国既未言明开战,岂有冒昧从事之理?若果倭船首先开炮,尔等亦岂有束手待毙之理?纵兵回击可也。”这表明清朝护航舰的方针是决不首先开炮,但若日本舰队袭击则进行自卫性的还击。7点济远、广乙看见吉野、秋津洲、浪速三日舰驶来,当发现日舰之初清朝将领推断倭船必欲请战,因此命令“站炮位,预备御敌”。不料忽见日舰先向东拐了一个弯子,又转舵西驶,于是又疑其不欲战。及见日本三舰旋转取势而来,欲拦阻清朝*舰的去路,这才断定其来意不善,遂严阵以待。原来日本第一游击队发觉自己处于狭窄水路而不宜作战,所以向西驶至广阔海面,又转头向北对着济远、广乙驶去。7时45分双方相距公尺时日本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突然向清朝*舰发起炮击,济远、广乙二舰被迫进行自卫还击,丰岛海战的帷幕就这样拉开。吉野开炮后于7时52分发炮回击吉野,7时55分秋津洲开始向济远发炮,7时56分浪速也向济远炮击。日方拥有22门速射炮,而济远和广乙则只有旧后膛炮,并无速射炮。敌舰的炮火太猛,聚攻济远,密如雨点,济远仍然苦战不已。8时10分济远发出一炮,击中吉野舰首附近,跳弹击断日舰前樯桁索。8时20分济远发出的15公分炮弹击中吉野右舷之侧,击毁舢板数只,贯穿钢甲坏其发电机,坠入机器间之防御钢板上,然后又转入机器间。由于炮弹的质量差,里面未装炸药,故击中而不爆炸,致使吉野免于沉没。
  

(六)在敌我强弱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济远将土依然临危不惧、拚死搏战,给日舰以相当的打击,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帮带大副都司沈寿昌、枪炮二副柯建章、天津水师学堂见习学生*承勋等人。沈寿昌一直在舰前屹立司舵,指挥炮手还击。由于沈寿昌沉着应战、指挥果决,士气大为振奋,多次发炮命中日本旗舰吉野,并击中浪速舰的左舷船尾。结果浪速舰尾被击落,海图室被破坏。正在激战之际不料日舰飞来一颗炮弹命中济远望台,爆炸后一块弹片击中沈寿昌的头部,沈寿昌当即仆地不起。二副柯建章见帮带大副牺牲后义愤填膺,继续督炮击敌。但敌弹继至后柯建章洞胸阵亡。见习学生*承勋见大副、二副均亡后自抱奋勇登台指挥,召集炮手装弹窥准。正指画间,敌弹飞至中臂,臂断遂仆。有两名水手立即把他抬进舱内急救,他摇头说:“尔等自有事,勿我顾也!”遂闭目而死,*功王锡山、管旗头目刘鹍亦均中弹阵亡。当三艘日舰聚攻济远之际广乙后至,立即投入战斗,广乙伺机向日舰冲去,准备施放鱼雷。吉野为避开广乙冲撞和施放鱼雷便向左转舵,在海面上划出一个大的圆弧。广乙则改变航针,向秋津洲和浪速之间疾驶。7时58分广乙从斜侧驶至距秋津洲公尺处,向其舰尾逼近,准备施放水雷。这时秋津洲猛烈回击,一弹击中广乙桅楼,致使一炮手坠落牺牲。又一弹击毁水雷炮洞,幸来触炸,广乙始得保全。激战中秋津洲忽发一榴霰弹炸于广乙舱面,以致死伤二十人,舵手亦中弹牺牲。广乙伤亡虽重,但仍与日舰继续作战。 

(七)此时海面上硝烟笼罩,日舰无法用信号旗联络,秋津洲便鸣汽笛报知自己的位置,浪速鸣汽笛应之,于是两舰开始合击广乙。须臾之间硝烟渐散,浪速忽然发现广乙在距舰尾公尺处,便一面向右转舵以避开广乙的冲撞,一面用左舷炮和尾炮加以猛击。在敌舰的连续进攻下广乙受伤甚重,船舵均已毁坏,不堪行驶。广乙舰上官兵牺牲已有三十多人,受伤者四十多人,难以支撑,便向右转舵走避。浪速于欢呼声中尾追,被广乙回击一炮,弹穿浪速左舷之侧,由内部穿透后部钢甲板,断其备用锚,并将锚机击碎。日本第一游击队司令官坪井航三以广乙舰体己毁,决定不予追击,命三舰各取适宜位置合击济远,广乙这才脱险。8时0分广乙已东驶远离济远,济远已牺牲三十人、受伤二十七人,势难抵御便趁机以全速向西驶避。日本三舰会合,拟共追济远。忽见西方海上出现两缕汽烟,但一时辨认不出为何国舰船。坪井航三下令各舰采取“自由运动”,于是秋津洲转舵追击广乙,吉野、浪速则尾击济远。8时5分浪逋超越吉野,猛追济远。济远乃悬白旗,但仍疾驶不已。浪速迫至相距公尺时又以舰首回旋炮猛击,济远又在白旗之下加悬日本海*旗。浪速挂出信号:“立即停轮,否则炮击!”是时两舰相距公尺,浪速遂向旗舰吉野报告:“敌舰降服,已发出命令停轮之信号,准备与彼接近。”9时第三艘运兵船高升号从浪速右舷通过,向东驶去。

(八)9时15分浪速一面命令高升停驶,一面追击乘机以全速驶逃之济远。9时0分吉野忽令秋津洲、浪速归队,秋津洲先是追击广乙,见广乙已经搁浅,接到吉野信号后立即回航。此时负责运送20万两饷银、20门大炮、支步枪和大量弹药的中国运输船操江号也进入战场,与高升号相距英里,见高升号被日舰所截遂转舵回驶。9时47分坪井航三命令浪速监视高升,秋津洲追击操江,由旗舰吉野追击济远。12时4分“吉野”担心驶离战场过远,停止追击济远而折回,吉野撤退后济远遂定向威海卫,于26日早晨六时半抵港下锚。接着浪速击沉高升号,俘虏操江号,是为高升号事件。之前脱离战场的广乙驶撞朝鲜西海岸十八家岛(简称“十八岛”)搁浅,在水兵们上岸后点燃火药仓烧毁*舰,广乙管带林国祥准备投奔牙山清营。然而到了牙山时叶志超已向平壤撤退,便于7月26日下午1时上英国*舰亚细亚号返国,此时部下只有十七人。林国祥在仁川被日舰截获,被迫立下契约,不再参与战事,才被放回国。丰岛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第一场战役,以日本偷袭得手告终。但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致各国公使的照会中声称中国*舰在牙山附近首先轰击日*,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则报告奋战击退日*、击沉日舰、击毙日本司令的情况,清*府一度相信,对方伯谦予以嘉奖。7月29日中日两*在陆上展开成欢之战,清*兵败,北撤平壤,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

成欢之战

(一)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清朝在其宣战诏书中指出朝鲜历来是清朝的附属国,清朝是应朝鲜*府的要求出兵的。相反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理昭然。令清朝忍无可忍,因此着李鸿章严饬派出各*,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日本明治天皇睦仁在宣战诏书中则针锋相对,声称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声称其开战原因是帝国于是劝朝鲜以厘革其秕*。朝鲜虽已允诺,清国始终暗中百计妨碍。更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日舰于韩海,狂妄已极。表示其目的是使朝鲜永免祸乱,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宣扬帝国之荣光于中外。年7月下旬中日两*在朝鲜境内开战,清*在丰岛海面被日*偷袭之后,很快被在陆上的成欢驿的日*偷袭。牙山战役又称成欢驿之战,年7月中日两国*队在朝鲜进行的第一次陆战,战斗发生在朝鲜忠清南道牙山附近的成欢驿附近,以日本陆*胜利告终。年7月2日侵入朝鲜的日*占领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府,并胁迫其“授权”日*驱逐屯驻牙山的清*。25日日*第9混成旅长大岛义昌少将率所部主力4余人自汉城(今首尔)进犯牙山,时驻牙山清*已增至余人,其中太原镇总兵聂士成、记名提督江自康率兵2人驻扎成欢驿,直隶提督叶志超率1营人赴公州,另留1营驻牙山。28日日*从素沙场兵分两路夜袭7.5千米外的成欢驿,清*聂士成部已在此构筑工事,分兵四部据壁垒御敌,并派兵数十人在日*必经之路安城渡南岸设伏。

(二)29日凌晨日*右翼部队通过安城渡进至佳龙里遭到清*伏击,日*虽一度进攻受挫,但凭借兵力优势最终突破清*伏击,进占佳龙里村。随后大岛义昌率左翼部队向清*月峰山东侧阵地发起总攻,连克清*右翼两处壁垒。日*右翼部队则向清*牛歇里山阵地发起攻击,先后攻占清*两处壁垒。是日晨清*在日*的左右翼外会合,相继绕行余千米退至平壤。此战日*死7人、伤50人,清*伤亡百余人。从此朝鲜南部已无清*,日*得以专力北顾,为后来发动平壤战役解除后顾之忧。成欢之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第一次陆战,这虽是一次规模很小的战役,但其影响却是很大的。日本*府认为日*的战胜正是大鸟圭介高压外交手段所收到的实效,陆奥宗光说:“牙山战捷的结果是汉城附近已无清朝*队的踪影,朝鲜*府完全在我帝国掌握之中等喜讯立时传遍全国。即欧美列强在今日中日之间已经实行交战,也无轻易置喙干涉的余地,唯有暂时立于旁观地位。故从前那些应否以强硬手段迫使朝鲜改革?以及高谈我*先攻中国*队的得失等议论,已被全国城乡到处飘扬的太阳旗和庆祝帝国胜利的沸腾的欢呼声所淹没。那些人也都抛开愁绪,不再忧心忡忡。”从此日本完全切断中国到达朝鲜西海岸的航道,日*便可以专力北顾,为后来发动平壤战役解除后顾之忧。同时此为开战后第一冲突之胜败,关系尔后两*志气者极大,因此可以说成欢之战的结果预示清*平壤战役的失败。牙山战役后中日双方于8月1日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全面展开。

平壤之战

(一)由于朝鲜*府已被日本控制,叶志超、聂士成等部驻牙山的清*被迫绕道汉城,北撤到朝鲜北部重镇、平安道首府平壤。毅*以分统太原镇总兵马玉昆率五营一队(人)与河州镇总兵卫汝贵盛*以及奉天的奉字练*、盛字练*一起构成四大*29营(人),于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与从牙山退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汇合,朝廷命叶志超为驻平壤各*总统,截至8月下旬清*已在平壤城内城、中城、外城及东北城4区建好堡垒27处。平壤之战是双方陆*首次大规模作战,驻守平壤的清*共5营、1.5万人,进攻平壤的日*有1,6万人。虽然朝鲜*府被强行拉到日本阵营,但朝鲜的平安道观察使闵丙奭积极协助清*作战,大院君李昰应也暗中给清*传递情报。清*并未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由于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失败,以至于影响整个战局。日*分四路围攻平壤,兵力分散、由于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作战方针以及清将叶志超的胆小昏聩,左宝贵等人攻打日*的行动不断遭到叶志超的阻挠,日*遂顺利完成对平壤的包围。日本为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可谓蓄谋已久,年朝鲜爆发东学*起义,朝鲜国王邀请宗主国清朝出兵镇压,清*府派叶志超、聂士成率2名清*入朝。日*亦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不请自来,逐渐增至上万人,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年7月2日日*袭占汉城(今韩国首尔)朝鲜王宫,扶植亲日*府,迫使朝鲜委托日*驱逐驻朝清*。

(二)年7月25日日本*舰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运兵船,是为丰岛海战,至此日本引爆甲午中日战争。其后日本又在成欢之战中袭击驻朝清*,清*败退,叶志超弃守牙山,逃奔平壤。聂士成部也因众寡悬殊败退公州,和叶志超合*撤至平壤。年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宣战后的首次战役,也是中日两国陆*第一次大兵团作战,对整个战局影响深远。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年7月14日光绪皇帝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速为筹备,派一*由北路进发,另派南路*由海路接应叶志超*。从7月21日开始南北两路援朝*同时分批登程,其中南路援*在丰岛海战中被日*歼灭,北路入朝之援*即所谓四大*,包括盛*、毅*、奉*和奉天吉林练*。李鸿章让他们驻扎朝鲜北部重镇平壤,会合各*,图援汉城。卫汝贵率领的盛*和马玉昆率领的毅*首先于8月4日入驻平壤,其次是和左宝贵率领的奉*,最后赶来的是丰升阿率领的奉天练*盛字营和吉林练*,于8月9日赶到平壤,终于形成四大*会师之势。四大*共计2营,合计人。8月21日和28日叶志超和聂士成先后率成欢战败归来的残兵进入平壤(聂士成在9月2日离开平壤回国),朝廷任命叶志超为平壤诸*总统。清*按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方针在平壤赶修工事、择险分屯,同时又在平壤后路各地布置兵力。清*驻守平壤的总兵力为1.5万人,拥有野炮4门、山炮28门、速射炮6门,贮存足够全*一个月食用的*粮。早在年8月1日正式向清朝宣战前日本*府就对战争的发展做出各种估计和设想,并据以制定“作战大方针”。

(三)其要点是作战准备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派陆*进入朝鲜,牵制清*。同时出动海*寻求与中国海*进行主力决战,夺取*海及渤海制海权;第二期作战视第一期之海战结果而定。共有三种方案:(甲)如海战胜利夺得制海权,即运输陆*在渤海湾头登陆,于直隶平原与清*进行主力决战;(乙)海战结果虽不能夺取制海权,然已使清朝舰队不能驶进日本近海时派陆*前进,驱逐清*出朝鲜,扶植朝鲜“独立”;(丙)若海战失败,制海权为清朝海*所夺,则加强在朝鲜的防守,击退清*的进攻。但日本*府考虑到海*主力决战何时进行难以拟料,且海战即使胜利由于气候和运输条件,若进行直隶平原大决战,至少须待来春冰雪融化。因此大本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首先实施“作战大方针”的(乙)项方案,8月14日大本营将“作战大方针”及实施(乙)项方案训令于各师团长,同时增派第五师团及第三师团一部入朝。9月1日将入朝的第五、第三两师团编成第一*,任命陆*大将山县有朋为*司令官,指挥朝鲜境内的攻势作战,向驻平壤清*发动进攻。日*向平壤的进攻共分四路,采取分进合击、四面包围的战术。由大岛义昌少将率混成第九旅团(人)自汉城出发,循汉城至平壤大道,达平壤大同江南岸以牵制、吸引清*,便利其他部队由平壤左、右翼及背后进行包围攻击;第五师团本队(5人)由师团长野津道贯亲自率领,自汉城发兵,出江西郡进攻平壤西南面;由陆*少将立见尚文率领的第十旅团称朔宁支队(2人),亦由汉城出发,由麦田店渡大同江,绕攻平壤东北;由日本海运至朝鲜元山登陆的日*称元山支队(人),在步兵第十八联队长佐藤正大佐指挥下由元山出发,渡大同江进至平壤西北之顺安,切断清*向义州的退路并与朔宁支队会合,共同担当平壤北面的攻击。

(四)清*在平壤的防守部署是:在大同门外大同江面搭浮桥一座以通往来,江南岸构筑堡垒五处,由毅*及盛*一部防守,统归马玉昆指挥;城南外廓筑堡垒及兵营十五处,其南端由大同江北岸修筑长达二千米胸墙一道,墙下布雷,为南面第一道防线。由盛*及奉天练*盛字营驻守,归卫汝贵指挥;城北牡丹台筑堡垒一处,牡丹台外侧沿丘陵高地自东北向西北修堡垒四处,奉*及奉天练*、江自康仁字营驻守,由左宝贵指挥;内城之景昌门至七星门一线由叶志超所部芦榆防*驻守。在这场战役中清*占得优势更大,首先是地形优势,平壤是朝鲜平安道首府,山环水抱。城墙高大坚固,共有城门六座,南为朱雀门,西南为静海门,西北为七星门,北为玄武门,东为长庆门,东南为大同门。玄武门跨牡丹峰修筑,由于牡丹台紧靠城墙,因而成了守卫平壤的关键,城东又倚大同江为天险,总之平壤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其次清*兵员、武器、粮食都很充足,足以以逸待劳,击退来犯之敌。另外朝鲜官民也大力支持清*,清*入驻平壤后朝鲜难民、义团等箪食壶浆馈遗不绝。平安道观察使闵丙奭积极协助清*作战,而在汉城的朝鲜统治者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亦暗中向清*传递情报,企图里应外合击退日*。反观日*并不得朝鲜人心,日本史料记载:“所有地方之韩人见我*则回避逃匿,被日*强征来的朝鲜夫役皆怀畏怖、不肯服役,强使服役则中途逃窜比比皆是。因此我北进各队及元山支队,其行进途中备尝给养缺乏之苦。师团本队除粗米饭外副食毫无,仅以一匙之盐,供数日之食。”

(五)一路上还不断遇到朝鲜人的偷袭,然而即便清*有这些优势并未主动进击来扭转战局,特别是清**纪败坏令原本盛情欢迎的朝鲜民众寒心,正如目击平壤之战的朝鲜人朴殷植所说:“始清兵渡江,我民争箪壶迎馈,而乃肆盗掠,大失民望”。总之清*没有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最终导致清*失败,以至于影响整个战局。当日*向平壤进发时清*并无积极措施,8月1日叶志超电告李鸿章,主张俟兵齐秋收后合力前进,李鸿章竟认为是老成之见。直到闵丙奭电告日*正向平壤扑来后李鸿章才意识到事态严重性,急电叶志超预备进占。光绪帝也对叶志超很不悦,下旨要平壤清*不得以兵未全到,束手以待敌人之攻,而于敌之分兵修道,听其自由往来,不思半济而击之术也。叶志超只得命各*加强派哨,探敌行踪。9月6日左宝贵派奉*哨官傅殿魁率骑兵一哨出探,进至*州东5里时与日*第九混成旅团先头部队一户兵卫步兵少佐所率第十一联队第一大队遭遇,双方交火后奉*以敌我悬殊太大,即撤队回营报告。当天叶志超获悉日*大队即将来攻,便召集卫、左、马、丰等将领会议,决定各*抽调八成队(合计7余人)并酌带行粮,于9月7日晨渡江至中和郡相机迎击。各营留二成队,仍扎平壤老营。在中和清*因夜黑看不清竟自相残杀,死20人,伤余人。叶志超便于当天飞函前敌调各*回防,从此各*坚匿平壤龟缩不出,而日*则利用这个机会顺利完成对平壤城的包围。

(六)日本第一*司令官山县有朋大将于平壤之战的前两天到达汉城时向麾下的*官们训示:“万一战局极端困难,也绝不为敌人所生擒。宁可清白一死,以示日本男儿之气节,保全日本男儿之名誉。”虽说是为了激励日*将土发扬武士道精神,却也透露他作为日*主帅对取得这次战役的胜利并无绝对的把握。9月1日四路日*均已逼近平壤,元山支队进至顺安,切断清*退往义州的后路。14日晨元山、朔宁两支队一齐发起攻击,攻占城北山顶清*营垒数座。左宝贵亲自督队争夺,受叶志超掣肘未能成功,只得率部退入城内。当晚叶志超见城北形势危急,主张弃城逃跑。他说:“敌人乘胜大至,锋芒正锐。我*弹药不齐,地势不熟。不如各整队伍暂退叆州,养精蓄锐,以图后举。”当时诸将依违参半,惟左宝贵痛斥:“敌人悬*长驱,正宜出奇痛击,使只轮弗返,不敢窥觎中原。朝廷设机器,养*兵,每岁靡金钱数十万,正为今日耳。若不战而退,何以对朝鲜而报国家哉?大丈夫建业立功,在此一举!至成败利钝,不遑计也。”他慷慨陈词,怒色形面,恳望叶志超“同心合力,共济时艰”。左宝贵遂派亲*监视叶志超,防止其逃跑。主帅失去作用,清*在之后可以说是各自为战,也为清*的失败埋下伏笔。年9月15日晨日*按计划发动总攻,战役在三个战场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船桥里)战场;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其三为城西南战场。9月15日凌晨时大岛义昌指挥的日*第九混成旅团分左、中、右三路,向大同江南岸守垒清*发起进攻。

(七)马玉昆指挥的守垒清*立即进行自卫还击,大同江北岸清*大炮也隔江遥击,炮火极为猛烈。日*进攻部队暴露在垒前开阔地面,毫无掩蔽,伤亡惨重。日*督队官下令“宁死勿退”,驱赶士兵,拼死冲击。士兵被迫冒死向大道两傍左、右翼堡垒发起冲锋,守卫在大同江渡口桥头堡及江北各垒清*互相配合,猛烈夹击日*,日*死伤甚多。清*见状从垒内冲出,发起反击,日*立现踌蹰之色,逡巡后退。日*司令官挥刀督战,不准士兵后退,两*展开白刃格斗。在双方步兵进行鏖战的同时两*炮兵也展开激烈的炮战,对射不久日*炮兵中队山本大尉以下二十四名被杀伤。同时清*派出增援部队补充弹药,士气大振,火力愈强。而日*自凌晨零时由宿营地出发,战斗已逾半日,早餐未进,饮水全无,士兵饥疲不堪,弹药亦将用尽。尤其中央队战线弹药全部用尽,且将校多数伤亡,已无力再战。至午后1时大岛义昌只得下令退却,午后2时日*全部狼狈退离战场。这次进攻日*混成第九旅团将校以下死者一百四十名,伤者二百九十名。大同江南岸(船桥里)战斗被评价为清*在甲午战争的陆战中打得最好的一次战斗,而日本人也为此作诗哀叹道:“此役不克旗下死,呜呼苦战船桥里。”玄武门、牡丹台一线是日*的主攻方向,参加进攻的日*为朔宁、元山两个支队,兵力最多,是清*防守部队的2.7倍。

(八)9月15日凌晨4时朔宁支队向玄武门外东北方牡丹台外侧清*的两处堡垒发起进攻,元山支队于同时向牡丹台外侧西北方清*两处堡垒发起攻击,守垒清*进行顽强抵抗。6时20分彼我之枪炮声最为炽盛,硝烟与朝雾相混,几乎咫尺莫辨。奉*总统左宝贵自城上指挥,清*力御之,倭人死伤无数,仍猛进。元山支队集中炮火向牡丹台外西北方最外一垒猛轰,堡垒被毁,清*被迫于6时50分退走,不久第二垒也在日*攻击下弃守。7时15分元山支队占领牡丹台西北方外二垒后又端掉江自康所部清*防守的箕子陵阵地,直趋牡丹台下。在元山支队进攻牡丹台外西北二堡垒时朔宁支队也向东北二堡垒发起攻击,日将立见尚文首先派两个中队步兵向最东北方堡垒冲击,清*凭垒据守,战至7时半清*放弃堡垒,这样余下的牡丹台东北另一个堡垒处于孤立无援地位。日*的山炮榴霰弹频频在垒上爆炸,但清*仍坚阵应战,抵抗颇强,一直战斗到8时才撤出堡垒。至此从外侧掩护牡丹台、玄武门的清*四处堡垒和箕子陵阵地全部落于日*之手,日*元山、朔宁两个支队合兵一处,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包抄牡丹台,对牡丹台守*实行三面合击。牡丹台是平壤城的制高点,据全城形胜,牡丹台失守,全城遭受威胁。所以日*早已注目于此,因此集中朔宁、元山两个支队兵力,企图一举夺占。

(九)日*占领外围堡垒后立即用排炮向牡丹台据点集中轰击,掩护步兵进攻。清*在左宝贵指挥下,凭险拒守,以全力持之。用速射炮向进攻之日本步兵猛烈还击,日*战斗颇为困难。为支援步兵冲锋,日*炮兵专注牡丹台垒排轰,牡丹台外城连中三发榴霰弹,堡垒胸墙被毁,速射炮也被击坏,清*死伤甚重。日*乘势发起冲锋,蚁附而上,晨8时0分牡丹台终于陷落。正在玄武门指挥作战的清*将领左宝贵见牡丹台失守,知势已瓦解,志必死。为表示誓与平壤共存亡的决心,身穿*马褂,继续指挥战斗。他先中两枪,仍在指挥,最后中炮阵亡。日*占领牡丹台堡垒后立即列炮于垒上,向玄武门轰击。不久玄武门城楼被击毁,仅余四柱,兀然耸立城头,清*火力顿衰。日*乘势派一小队士兵潜奔城下,由玄武门旁侧用绳梯猱升而上,清朝守*惊散。日*夺占玄武门,向城内推进,遭到城内清*的狙击。日*不知虚实,其将领立见尚文见一时难以攻进内城便派飞骑传令,命进入玄武门的部队悉撤至城北高地以观清*动静,这样玄武门的战斗随即停了下来。在城西南战场中进攻这一线的日*为野津道贯率领的第五师团本队,该部于晨7时到达平壤西南之山川洞,立即列炮于丘陵上向清*射击。并出动步兵向清*堡垒冲锋,但未能得手。清*两度派出马队进行反击,也被占据有利地形的日*击退。

(十)据日方统计清*骑兵队两次冲击,有27头战马被击毙,士兵战死10余名。由于这一线清*堡垒多而坚固,日*山炮无力摧毁,至中午时两*实际上处于休战状态。清*见出战不利,便依靠堡垒坚守,使日*难越雷池一步。野津道贯派落合兼知步兵大尉侦察清*动静,归报说:“清兵犹在,阵地不动。”此时中午已过,野津不知其他战场的情况,所收到的报告都说:“敌兵善战,平壤防守甚固。”于是与师团参谋长上田有泽步兵大佐、参谋福岛安正中佐等相商,而皆一筹莫展。野津忿忿地说:“我今率兵于千里之外与敌作战,蕞尔此城,竟不能陷之,有何面目归谒我天皇陛下?我意巳决,明日之战,举全*以进逼城下。冒敌弹,攀胸墙,胜败在此一举!我*幸得陷城,我愿足矣;如若不幸败绩,平壤城下即我葬身之处!”于是下令停战,以待明日,两*遂处于休战的状态。到午后2时平壤的三个战场的基本形势是:大同江南岸战场上马玉昆所部毅*击溃日*进攻,获得胜利;西南战场,胜负未分;只有城北玄武门战场各垒被攻陷,牡丹台、玄武门失守,但日*尚未入城,对清*来说战事犹有可为。当时日*已战死人,伤人,清*的伤亡并不比日*多多少。而且清*弹药、粮食足以守城1个月,而日*弹药、粮食即将告罄。加上当时平壤已经开始下雨,日*冒雨露宿,处境极为困难。如清*决心坚守,战局很可能发生转机,但是牡丹台、玄武门的失守和左宝贵的阵亡使清*主帅叶志超吓破胆。

(十一)他与众将商议,决定弃城逃走。还说:“北门咽喉既失,弹药不齐,转运不通,*心惊惧。若敌兵连夜攻击,何以御之?不若暂弃平壤,令彼骄心,养我锐志,再图大举,一气成功也。”只有马玉昆提出异议,但叶志超不听。下午4时叶志超遂以朝鲜平安道监司闵丙奭的名义派一朝鲜人冒雨送书于日*元山支队阵中,表示愿意弃城撤退。佐藤正大佐接书读之,然信被雨打湿而不可读。佐藤正又付之传令骑兵,送达于朔宁支队立见尚文少将。立见阅之未毕,已见平壤各门皆已悬白旗。于是立见尚文少将一面命元山支队至七星门外,一面亲与旅团副官桂大尉共率一个小队下牡丹台,入玄武门而至小窦门外,要求门内清兵打开城门。以言语不通,故用笔谈,桂大尉即用铅笔在纸片上写道:“若降服,可允。应速开城门,集中兵器缴于我*;否则,即攻取之。”自门隙递于门内。清兵亦书于纸上答以:“降雨甚,刻下兵多,难以速散,当期明朝,开放此门。”日*料定清*此夜必逃,便在义州、甑山大道要隘设下埋伏,要击清兵。年9月15日夜8时清*开始撤退,叶志超先已密传各营,轻装持械,趋夜而退。因事出匆忙,未能周知,加以大雨倾盆,清兵冒雨结队成群,或自七星门、静海门蜂拥而出,或由城墙攀越而去;或取甑山大道而走海岸,或由义州大道而向北奔。而日*元山支队埋伏于义州大道,第五师团主力部队则埋伏于甑山大道,以截击撤逃的清*。自15日晚间8时至翌日拂晓清兵络绎不绝,急奔直冲,结果走到埋伏圈,就遭日*枪炮袭击。清兵回旋不得出,以避弹故,团集愈紧,死亡愈众。

(十二)据亲历此役的盛*官员栾述善记述当时情况说:“阴云密布,大雨倾盆。兵勇冒雨西行,恍似惊弓之鸟,不问路径,结队直冲。而敌兵忽闻人马奔腾,疑为劫寨,各施枪炮,拦路截杀。各山口把守严密,势如地网天罗,数次横冲,无隙可入。且前*遇敌击,只好回头向后。而后兵欲逃身命,直顾奔前。进退往来,颇形拥挤。黑夜昏暗,南北不分。如是彼来兵不问前面是敌人抑是己*,放枪持刀,混乱相杀,深可怜悯。前行士卒,既遭敌枪,又中己炮,自相践踏,冤屈谁知?当此之时,寻父觅子,呼兄唤弟,鬼哭神号,震动田野。人地稍熟者,觅朝鲜土人引路,均已脱网,惊惧无措。非投水自溺,则引刃自戕,甚至觅石碣碰头,人树林悬颈。死s遍地,x水成渠,惨目伤心,不堪言状!”天明后日*巡阅战场,仅箕子陵附近,二三百步间,清兵人马s体,累累如山,埋没道路,溪流为红。其s体最为密集堆积者,在五十步以内伏s百二十,毙马三十头,互相枕藉。据统计仅仅在此一夜之间清*在逃跑路上被击毙者达1多人,并有68人被俘。其中有人系因伤被俘,25人伤重而死,人病死,47人因企图逃跑而被日*枪杀。清*被日*虏获的*火、弹药、粮食及其他各种物资不计其数。9月16日晨日*元山支队和朔宁支队入城,山呼天皇万岁、城中不仅无清兵一兵一卒,朝鲜居民也纷纷逃散,这样大的一个城池,极少看到韩人的影子,满街都是生气勃勃的日*士兵。清*退至顺安时又遭日*拦击,损失惨重。

(十三)而叶志超则马不停蹄,一夜狂奔五百里,于16日逃至安州。在安州向朝廷谎报*情称:“倭人遽以三四万之众猛扑环攻,苦战五昼夜,子尽粮绝,退出平壤”。然后又往义州逃跑,于21日渡鸭绿江逃到中国境内。至9月24日清*全部退过鸭绿江,日*完全控制朝鲜半岛。整个平壤之战持续时间很短,以清*大败告终,清*死亡近人,被俘数百人,而日*仅以伤亡人左右的代价夺取朝鲜北部重镇——平壤。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宣战后的首次战役,也是战争中中日两国陆*第一次大兵团作战,对整个战局影响深远。9月15日平壤之战与9月17日的*海海战一起构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转折点,日*通过战胜清*而控制整个朝鲜,完全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并把战火烧至鸭绿江,进一步侵略z国。而清朝的势力则因此战役而被逐出朝鲜,并且致使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其后陆战几乎连战连败,导致中日甲午战争的全面失败。平壤之战后清*府一度听信叶志超的虚假战报,降旨慰勉,其后被御史揭发其捏造战功,被判斩监候。盛*统帅卫汝贵亦以“临敌退缩,以致全*溃败”、“克扣*饷”、“纵兵抢掠”的罪名被处斩,而左宝贵则被光绪帝追赠太子少保衔,赐谥号“忠壮”。9月16日日本明治天皇赐谕嘉奖平壤大捷,接着日*进一步推进,将战火烧至z国境内。

*海海战

(一)平壤之战以清*大败告终,以后6天中清*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年9月17日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方海*一次主力决战。9月15日上午北洋水师护送4余名入朝援*到朝鲜,返航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遭遇日*阻截,战斗由此爆发。*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主力在*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海*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水师自此退入威海卫,使*海制海权落入日本海*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年清朝海*分为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舰队,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为强大,其他各支水师除广东水师的三艘小型巡洋舰滞留北洋参加海战以外,因实力贫弱在战争期间无所作为,坐视北洋水师的覆亡。日本海*各支舰队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统一整编为联合舰队,由伊东佑亨海*中将担任联合舰队司令,联合舰队的编队分为本队第一小队、第二小队、第一游击队和第二游击队。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朝鲜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乙两艘巡洋舰,随后击沉英籍高升号运输船,俘获操江号炮舰即丰岛海战,甲午战争随即全面爆发。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面临着相同的任务,即护送援*、争夺*海制海权。

(二)北洋水师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线巡弋,年8月10日日本联合舰队迫近威海,光绪帝责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北洋大臣李鸿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愤怒和缓解舆论的压力。年9月12日北洋水师主力舰12艘由威海出发,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陆*登陆。与北洋水师在战略上“保船制敌为要”不同,日本海*在战争之前就制定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明确计划。当日本联合舰队护送援*登陆仁川的行动完成后,年9月1日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开赴鸭绿江口,搜寻向北洋水师主力决战。年9月15日北洋水师主力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护送陆*刘盛休部12营0余人搭乘的“新裕”“图南”“镇东”“利运”“海定”5艘运兵船。当双方舰队进至相距三千米时日本第一游击队四舰一面以猛烈炮火射击,一面加快速度,横越北洋舰队阵前。左转舵,改道飞驰,绕攻北洋舰队右翼之超勇、扬威二弱舰。超勇、扬威均为1年下水的陈旧兵舰,舰龄已达十三年。舰中隔壁,俱为木造,施以油漆,粉饰外观。实际上老朽陈旧,速度迟缓,炮火不济,防御力极弱。二舰虽竭力抵抗,但在敌人四艘快速巡洋舰的一舷齐射的优势火力攻击下终于中弹起火。同时日舰发射的第一批排炮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望台击毁。正在望台上督战的提督丁汝昌右边头西以及颈项皆被s伤,不能指挥战事。

(三)接着日舰排炮又将帅旗打落,信号索具也被摧毁,信旗无由发出,舰队失去指挥和联络。但是当日本第一游击队绕过北洋舰队阵前环攻右翼超勇、扬威时,其本队六舰恰好驶至北洋舰队犄角雁行阵"人"字形的前方,北洋舰队各舰舰首恰恰指向敌舰船腹,于是北洋舰队各舰以舰首主炮猛烈轰击敌本队六舰。比睿、扶桑、西京丸号、赤城等后续诸舰因速度迟缓落于后方,被北洋舰队“人”字形阵尖将日本本队六舰组成的单纵阵拦腰截断、分割为二。这时定远、镇远及右翼各舰发右舷炮火猛轰敌舰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左翼之致远、靖远等舰则发左舷炮火截击比睿、赤城等后续各舰。在北洋舰队的猛烈炮火轰击下比睿、赤城等不能航行、终成孤*,遭到北洋舰队的痛击。比睿被打得走投无路,冒险闯入北洋舰队阵中,企图在离定远和靖远之间五百米的间隙中穿过,取捷径与本队会合。结果陷入定远、镇远、广甲、济远等舰的包围之中,受到四面猛烈轰击,以至舰体、帆樯、索具几无完肤,悬挂在樯头的*旗亦被击碎。接着又被定远三十公分半巨炮击中右舷,炮弹在后樯中爆炸,破坏下甲板,引起大火。自三宅大*医以下官兵十数人被击死,海*大尉高岛万太郎、海*少尉田中行尚同小川水路及士卒2人负伤。北洋舰队各舰又以水准射击迎之,顷刻之间该舰后部舱面已起火灾,喷出浓烟,甚高甚烈,在熊熊烈火中狼狈逃出重围。

(四)比睿逃出包围后北洋舰队左翼各舰又以八百米的近距离猛轰赤城,击毙少尉候补生桥口户次郎,打伤海*大尉佐佐木广胜。1时25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后部十五公分克虏伯炮,再次击中赤城舰桥右侧速射炮炮楯,打死炮手二名。弹片打穿正在观看海图之板元舰长头部当场毙命。不久赤城又被来远击中一炮,打伤临时代理舰长的航海长佐藤铁太郎,坂元死后佐藤任代理舰长。前部下甲板亦被击坏,火药库防火队员、唧筒炮员、捕索员等死伤甚多,蒸汽管亦破裂。接着数弹飞来,又将大樯轰倒。前后总共被打死十一人,打伤二十人,舰上*官几乎全被击毙。除比睿、赤城外其他舰只在北洋舰队的猛烈炮火射击下也受到严重损失,1时8分吉野中炮打死海*少尉浅尾重行及水兵一名,伤九名并引起火灾。同一时间浪速中弹,右舷一号炮台下水线部被打穿,海水翻腾,浸入甲板。1时9分高千穗右舷后部水线处中弹,打死打伤士兵二名。与此同时秋津洲被21公分炮弹击中,打死海*大尉永田廉平以下五人,打伤九人。1时14分定远所发炮弹,打穿西京丸上甲板,*官室及附近房间被破坏。从上述战况可以看出海战第一阶段的基本形势是北洋舰队以两铁甲居中成犄角雁行阵应敌,列弱舰于右翼,遭受日本第一游击队的围攻而蒙受损失。日本舰队抛弱舰于后的鱼贯纵阵,受到北洋舰队主力舰的截击而遭沉重打击。双方都在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争取战争的主动权。攻击的目标是敌方的弱舰。

(五)在此阶段虽互有损伤且胜负未见,但北洋舰队仍维持鳞次阵形,保持舰与舰间隔距离,以六浬速力整然航驶,而日舰本队的鱼贯纵阵则已被打乱。海战第一阶段北洋舰队占上风,日本舰队处境不利。当日舰比睿逃出北洋舰队包围抄近路追及本队时,因舰上余烬末熄导致火灾再起,大火燃及弹药房而十分危急,比睿被迫挂出“本舰火灾,退出战列”信号离队向西南方逃去。赤城见状急往营救,北洋舰队来远等数舰见比睿逃走立即鼓轮奋勇追击,当距比睿三百米时比睿发炮击中来远甲板引起火灾,其他各舰减速至来远周围施救。比睿、赤城乘机猛逃,距离逐渐拉长至八、九百米。此时在附近行驶的西京丸见状大惊,急忙发出“比睿、赤城危险”信号,召唤其他日舰前来救援。2时5分第一游击队已通过北洋舰队右翼,正拟转入北洋舰队背后,伊东祐亨急忙发出信号,命令第一游击队回救比睿、赤城。第一游击队奉召立即向左转舵回驶,以高速向比睿、赤城与北洋舰队之间运动,用左舷炮火射击,且击且进。赤城、比睿得救,乘机逃离战场。此时原停在大东沟口外的平远号防御铁甲舰、广丙及鱼雷艇应召前来助战,驶到北洋舰队右翼后方,适与日本本队相遇,各舰立即向日舰发起攻击。2时4分平远发射26公分炮弹一发,命中松岛左舷*官室,贯穿鱼雷用具室,打死左舷鱼雷发射员四名。

(六)时10分又中一炮,炮弹打穿左舷中央鱼雷室上部,在大樯下部爆炸,打死左舷鱼雷发射员二名。时15分严岛又被平远击中两炮。但同时平远亦被日舰击中起火,被迫退出战场。这时日舰本队已驶过北洋舰队右翼,继续向右转舵,绕至北洋舰队背后,恰好与第一游击队形成对北洋舰队夹击之势。于是日本舰队处境开始转向上风,北洋舰队因被包围,处于内线作战而腹背受敌,转趋不利地位。北洋舰队虽腹背受敌,形势不利,但广大官兵毫不畏缩气馁,反而愈战愈奋、始终不懈。提督丁汝昌身受重伤,不下火线,置个人生命安危于不顾。裹伤后坐于甲板上鼓舞士气,激励将士,同心效命。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于丁汝昌负伤后代为督战,指挥进退,尤为出力。广大士兵顽强奋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更为感人。就连亲身参加海战的定远副管驾英人泰莱也承认:“众士兵均狞厉振奋,毫无恐惧之态。当予巡视时,一兵负重伤,同侣嘱其入内修养。及予重至此炮座,见彼虽已残废,仍裹创工作如常。”超勇、扬威虽被日本第一游击队击中起火,但并未停止战斗。官兵们一面救火,一面抗击。特别是超勇舰体虽已左右倾斜,然犹以前部炮火发射不停。当比睿冒险闯入北洋舰队阵中,企图抄近路与本队会合时,适与超勇相遇。超勇在烈焰升腾中也不肯放过敌舰,一面救火,一面向比睿发炮轰击,表现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之后敌舰本队绕至北洋舰队阵后,聚攻超勇。

(七)超勇孤立无援,2时2分终于在敌舰炮火丛集下,于东经12度2分1秒、北纬9度5分海面沉没。管带*建勋落水,“左一”鱼雷艇驶近相救,抛长绳援之,*建勋不就,从容死难,舰上士兵也大部壮烈牺牲。致远号官兵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尤为可钦可佩,可歌可泣。在管带邓世昌指挥下致远号纵横海上,与敌奋战,中弹累累,受伤欹侧。在激烈的战斗中炮弹垂尽,这时恰与日舰吉野相遇,邓世昌见吉野恃其船捷炮利、横行无忌,气愤地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可以集事。”企图冲击敌阵发动冲角战术及鱼雷攻击,保全*之胜利。陈金揆深为感奋,遂鼓快车向吉野猛力冲突。日本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致远”舰右侧鱼雷发射管被击中,引起大爆炸。时0分以右舷倾斜,在东经12度4分、北纬9度2分的*海海面上沉没,全舰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全部壮烈殉国。(此说法目前最接近事实,致远舰冲向吉野号有可能就是为了使用鱼雷攻击。虽然北洋舰队战前已将鱼雷抛入海中,但据说邓世昌为了有更多武器攻敌,所以没有执行此操作。此外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致远舰被吉野舰发射鱼雷击沉,但由于战前日舰已将鱼雷抛入海,所以此说法存在疑点。另一种是致远舰水线附近被日舰大口径火炮击穿进水沉没)。邓世昌坠海后随从刘忠跳入海中以救生圈援救,使之浮出水面。

(八)邓世昌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仍复奋掷自沉。邓世昌平时蓄一爱犬,游至身边,以口衔世昌臂,使之不沉。邓世昌挥之不去,并以口衔其发辫。邓世昌抱决与全舰将士同生死、共存亡的决心捺犬首于水,自己也沉没于汹涌的波涛之中,牺牲时年仅45岁。致远沉落后在致远附近的济远见状立即逃离战场,途中误撞扬威。扬威先已搁浅,不能转动。济远撞之,裂一大穴,水渐汩汩而入,不久在东经12度40分9秒、北纬9度9分秒的*海海面上沉没。管带林履中愤而蹈海死,舰上官兵除被左一鱼雷艇救出65人外均壮烈牺牲。海战后不久*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本月十八日开战时,自致远冲锋击沉后,济远管带副将方伯谦首先逃走,致将船伍牵乱。实属临阵退缩,著即行正法。”9月29日凌晨5时方伯谦在旅顺*金山下大船坞西面的刑场上被斩首,广甲与济远编为一队,广甲管带吴敬荣见济远撤退,以为有例可援,随之逃跑。因惧敌舰追及,慌不择路,逃至大连湾三山岛外触礁搁浅。吴敬荣率众纵火弃舰,登岸逃命。海战后第二天北洋舰队派济远拟将广甲拖回港内,猛拖不起。此时数艘日舰至,济远急退回大连湾,广甲被日舰发炮击碎。日本第一游击队见济远、广甲撤走曾奋力追击,但因相距太远,追之不及,遂折回集中火力围攻位于北洋舰队右翼阵脚之经远。先以鱼雷,继以丛弹,经远中弹起火。管带林永升临危不俱,指挥全舰,奋勇抗御。发炮以攻敌,激水以救火,依然井井有条。

(九)以一抵四,拒战良久。突然忽来敌炮击中经远,林永升中炮后牺牲。经远火势愈烈,烟焰焦天,俄尔舰体逐渐向左舷倾斜。不久左舷舰首向水中沉下,在舰体己下沉的危急关头经远官兵仍继续沉着应战,一直坚持到最后。4时40分终于在东经12度40分7秒、北纬9度51分海面上舰首向东,左舷倾覆,最后在庄河黑岛南老人石海礁附近沉没,全舰除16人获救外近人殉国。在海战第二阶段北洋舰队的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先后沉没,济远、广甲相继遁逃,共失去六舰,战斗力大减。由于致远、经远、济远等主要舰只的损失和遁逃,北洋舰队已无力主动向敌人进攻,不得不由第一阶段的进攻转为防御,由优势变为劣势导致处境不利。日本方面虽然比睿、赤城、西京丸三舰有的退出有的失去战斗力,但这三舰均系弱舰,下仅对舰队战斗力影响不大。反而由于三弱舰退出战场使日本舰队无需再分散力量保护弱舰,实际上是减轻负担,得以轻装上阵。这样日本由第一阶段的劣势转为优势,战局的发展变得对日本有利。由于北洋舰队先后失去六舰,因而在最后阶段的海战战场上坚持战斗的只有定远、镇远、来远、靖远四舰,日本则尚有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扶桑等九舰。双方*舰数量对比为四比九,吨数对比为吨比84吨。日本舰队力量超过北洋舰队一倍以上,北洋舰队处境十分困难。

(十)但是定远、镇远等四舰全体爱国官兵面对优势敌人时毫无惧色,他们坚持战斗,力挽危局,誓与敌人血战到底。定远、镇远虽被敌舰五艘团团包围,并无惧色,它们誓死抵御、不稍退避。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表现尤为出色,作战果敢,指挥灵活。行船时刻变换,敌炮不能取准。镇远管带林泰曾、大副杨用霖指挥镇远舰奋击突进、操纵自在,始终与定远保持着互相依恃的犄角骈列阵形,与敌*五舰周旋。在林泰曾、杨用霖指挥下镇远开炮极为灵捷,标下各弁兵亦皆恪遵号令,虽日弹所至,火势东奔西窜,而施救得力,一一熄灭。在艰苦的战斗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据在镇远参加战斗的洋员美国人马吉芬记载:“镇远十二吋巨炮炮手某,正于瞄准之际忽来敌弹一发,炮手头颅,逐为之掠夺爆s,头g片片飞扬,波及附近炮员。而其他炮手等毫无惊惧,即将炮手s体移开,另以一人处补照准,赓续射击。镇远炮术长幼弟某,来舰访兄,因战机迫切,未即离舰。遂应兄劝,配备于露炮塔上服务,热心勇猛,毫无惧色。战斗中炮术长身负重伤,扶入舱中,弟向乃兄略事安慰,仍归原处服务。是役该炮塔人员,除乃弟外,无不伤亡。”就这样定远、镇远在敌强我弱的极困难条件下继续与倭各舰相搏,历一时许,巨炮均经受伤。定远只有三炮,镇远只有两炮,尚能施放。同时火焚数次,但广大爱国官兵一面救火,一面抵敌,始终不懈。

(十一)此时靖远、来远修竣归队,平远、广丙、鱼雷各艇亦俱折回。靖远号管带叶祖珪,帮带刘冠雄知定远桅楼被毁,无从指挥,遂主动代替旗舰定远升旗集队。诸舰毕集,*威重振。集合后定、镇、靖、来、平、丙六舰相距各八、九米,鱼贯东行尾追敌舰十余里,准备与敌再战。但时已日夕,暮色苍茫。日本舰队惧怕定远、镇远诸舰会合鱼雷艇进行袭击,不敢再战。开足马力向西南一带飞驶遁去,瞬息已远。北洋舰队也收队驶回旅顺,至此历时五小时的激烈海战宣告结束。*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伤亡29人。*海海战以后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避战保船,不再出战,日本海*掌握*海制海权。在沉没的舰只中超勇、扬威均系老舰,吨位小,战斗力弱,其沉没对北洋舰队的实力影响不大。但致远、经远两艘巡洋舰的沉没确是很大的损失,对北洋舰队的战斗力是很大的削弱。关于日本联合舰队所受的损失,有清人声称:“据日人自称,极鲜极微。殊不知日舰归航之时,常尽作伪之能事,将被弹之孔,用涂色帆布加以隐藏,今外人无从见其受伤。”实际上日舰受创十分严重,旗舰松岛被打得完全丧失战斗力,吉野甲板舱面设备被炮火扫地以尽,仅剩一具躯壳。赤城、比睿两舰皆受重伤,西京丸几乎被击沉,其余舰只受创颇重。

(十二)北洋舰队受伤各舰在海战后不到一个月即告修复,而日本旗舰松岛由于损伤过重直到11月尚未修复,因此不得不以八重山弥其缺,并改桥立为旗舰以代松岛,可见日本未沉各舰有不少已失去战斗力。双方损失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舰队主力定远、镇远两铁甲舰犹在,其余各舰经修整后仍可任战。舰队尚拥有与敌作战能力,并非一败涂地,不可收拾。日本损失确较北洋舰队为轻,但舰队所受创伤也相当严重。从战略意图看此次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倾巢出动,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与北洋舰队主力决战,以实现其聚歼清国舰队于*海,夺取制海权的侵略野心。但海战的结果日本并未达到目的,北洋舰队的任务主要是为运送陆*的船队护航。由于北洋舰队进行五个多小时的奋勇抵抗,赢得时间,援朝陆*得以乘间安全登陆,完成护航任务。在历时近5小时的*海海战中日*指挥处置有方,战术运用得当,充分发挥第一游击队航速高和舰炮射速快的优势。运用灵活的战术,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损失较少,只有5艘战舰受伤,伤亡仅人。北洋舰队的战场指挥严重失误,丁汝昌采取极其不利于发挥机动与火力优势的阵法与战法,交战不久即失去对全舰队的统一战场指挥,加之弹药不充足,因此舰队损失重大。此外“济远”率先逃跑也影响斗志,经远、致远、超勇、扬威和广甲被击沉击毁,“靖远”和“来远”受重伤,伤亡官兵千余人。

(十三)中国广大爱国官兵在惨烈的战斗中奋不顾身、临危不惧,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此战后*海制海权落入日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产生不利于清朝的决定性影响。中日海*在此战中的战术和指挥的实践,对世界近代海*的装备发展及海战理论等均产生较大影响。*海海战是海*发展到铁甲舰时代后的一次大规模海上舰队决战,颇受世界各国海*人士的重视。北洋海*的两艘铁甲舰显示防御能力的优势,厚装甲无一处被击穿,战舰依然是海*中不可替代的主力舰,安装重型火炮的相对小型战舰在海战中效用不高。北洋海*在大口径火炮方面占优势,但射速较低。联合舰队各主力舰均装备中口径速射炮,通过速射炮的密集炮火弥补其大口径火炮的不足,对19世纪末海*的武备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此役后各国海*设计的战舰均重视提高大口径火炮的射速,并强化中口径速射炮的火力。海战双方都针对性选择不同的阵型,联合舰队采用单纵阵有良好协调性。北洋海*各舰舰首向敌,因对准不同的*舰出现阵形紊乱导致各自为战的局面。各国海*得出结论,海战中最重要的是阵型的整齐与协调,纵阵比横阵更适合发扬火力。联合舰队在海战中机动性占有优势,第一游击队编队平均航速达到15海里,海战中进退自如,始终掌握著选择进攻目标与时机的主动权。*海海战结束以后,年9月25日济远舰管带方伯谦被以“临阵退缩,致将船伍牵乱”的罪名斩首。

#世界历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