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巴山深处党旗红在脱贫攻坚战中趟出的大 [复制链接]

1#
大型白癜风公益 http://nb.ifeng.com/a/20171201/6196943_0.shtml

第五章

江河万里水滔滔

山河有恙,战歌嘹亮。*旗所指,心之所向。一个*员一面旗帜,任何战场上,*员干部都必定是冲锋在最前面的那个身影。而在脱贫攻坚的决战中,*员干部更是以闻令而动的*治觉悟、践行忠诚的坚定执着、献身使命的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干净、担当的扶贫干部“铁*”本色。在大进镇的最后一站,我们将镜头对准了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员干部,用他们生动的诠释,来最终谱写完成大进镇脱贫攻坚胜利的凯歌。

(11)

年9月中旬,在大进采风的那些日子,正值驻镇驻村工作队在这片土地上顽强打拼3年的时光。

人们都知道:年是中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

胜利的号角吹响之时,参与脱贫攻坚的各路将士亦将“谈笑凯歌还”。

在这段日子里,人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发自内心的感激,感激工作队员们这几年为他们付出的点点滴滴,使这片亘古荒原发生了巨变;也有深切的依恋,是他们迈开双腿家家到,户户落,把*和*府的温暖送到家家户户,使人们从此改变了贫穷的命运,他们一回城,隔山隔水,何日得相见;还有不少的忧虑和担心,工作队员们驻镇驻村,他们心上就会感觉到有“主心骨”,“擎天柱”,工作队员们一旦离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会不会放慢脚步,贫穷的魔鬼甚至会不会再度降临……

其实,这些个来自老百姓心上的担心也好,忧虑也罢,驻镇工作队和当地*委并没有感到太多的意外与惊奇。他们绝不会让这片土地上脱贫攻坚的战果仅成昨日辉煌或瞬间记忆。从脱贫攻坚战一打响,他们就已站在历史的高度,未雨绸缪,从加强*的基层组织建设入手,着力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在这方面,他们接连走好“三步棋”。

第一步棋,组织构架先行一步。随着产业的加速发展,全镇按照“双向进入、双向任职”的原则,引导各村*支部书记兼任集体经济股份联合社董事长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将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员能人吸纳进村*支部任职,牵头推进产业规划落地落实。让村*支部书记由以前单抓*务的职责由“虚”变“实”,在实际工作中“虚功实做”,两手同抓,两手同硬。通过探索“*支部+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让村集体经济“囊中有物”,摆脱“空壳村”的窘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第二步棋,人才培养棋高一着。为了让基层组织真的做到后继有人,青春常驻,不至于出现断档或“断层”,他们实施了“三育两带”行动,推出了农村人才培养“三部曲”,推动*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即是:

把共产*员培育成致富带头人。让他们大胆从以前“穷光荣”的陈旧观念中走出来,敢致富,能致富,会致富,把自己致富的本领和诀窍作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资本”和典范。

把致富带头人培育成共产*员。打破“左”的框框调调,破除“无奸不商”、“无商不诈”的陈规陋习,树立起新的时期、新的时代下“富则光荣”、“富则光彩”的新观念、新风尚,共产*员不再是穷的化身,而应是富的榜样。

把*员致富带头人培育成村干部。让这样的村干部通过勤劳加智慧获得正当财富的先行者和领路人,以他们实际行动和实战效果成为主导引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生力*”,成为一支顶得上、用得着的新农村建设的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第三步棋,引人聚人动之以情。驻镇工作队作过一个调查:年前,全镇19个村(社区)94名“两委”成员平均年龄50岁,其中55岁以上的29人,平均文化程度为高中,其中大专及其以上的学历的“两委”干部仅有5人,村级后备干部仅有28人。

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人才匮乏已是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大“通病”。为了解决农村外出人才“想回回不来”、“回来留不住”、“留住留不长”的现状,驻镇工作队进镇以来与镇*委一道,共同发起了“人才回引行动”,把过得硬的人才集中使用到脱贫攻坚前沿阵地,通过“就地取材”着力打造一支“永不离去的工作队”。

在回引人才方面,为了保证他们“回得来”,他们亮出三大招数:

招数一,明确对象精准回引。充分发挥村组干部熟悉本地人员的优势,全面统计各村年龄在40岁以下,具有专科文化水平以上,从事过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农业科技等方面工作的外出中、青年,形成人的“人才库”。然后通过电话交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