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绽放在河湟谷地的绚烂山花金台资讯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方法 http://m.39.net/pf/bdfyy/bdfal/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明汉在作画

《舂麦仁》

《同心协力抗疫情》

《欢歌流水》

《下方》

《蕨菜丰收》

《粉荞花》

《花儿与少年》

农民画进校园

因为热爱,我们选择了艺术。从古至今,艺术不断地超越既定规范和现有逻辑,是可能性和想象力生长的载体。它一方面为现实生活找寻精神的皈依,另一方面为未来提供梦想的形态和方向,在文明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罗中立

是的,因为热爱,孩提时代,就在*明汉心中种下了画画这个梦想的种子;因为热爱,一生对艺术的坚守和努力,终于让*明汉从籍籍无名到家喻户晓,成就了他绘画的华彩人生。

“看,我的这幅《粉荞花》的作品上了《人民日报》,被浙江美术馆收藏。”看着*明汉手指的画面,着实艳得夺目。嫩秆秆绿叶叶,朵朵花儿片连片。一望无际的豌豆花竞相怒放,白的、粉的、红的、紫的,给山川大地增添了无限的色彩和生机。“粉荞花”原本是丰收时节农民对豌豆秆、麦秆等植物草秆磨粉为饲料的劳动过场,粉末飞扬既脏又累的农活却被农民喜悦的劳动情感渲染成欢快的场景。他的笔下,豌豆秆变成了七色的彩虹、飞扬的草粉变成了五色的云朵。就连扫帚、粮袋、脱壳机都幻化成盛开的鲜花。“我借艳丽的色彩抒发内心的情感,画劳动感受和劳动体验,既可以达到绘画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传递出质朴的农民对农村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明汉说着他的画意。于城市长大的我穷尽想象也不会将“粉荞花”这么洋的说法与碾磨饲料的劳动联系在一起,从他的讲解中,我开始懂得了“粉荞花”的含义。

眼前这个脸膛黝黑,身形健壮的大汉怎么看也与艺术家挂不上边,然而,他充满灵性的火热内心却盛开着绚烂的艺术之花,浓艳芬芳。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说起自己的身世和追求艺术的道路,他感慨万千。*明汉,年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共和乡东台村。六七岁时家里让他如愿上了小学,拿到课本的第一眼,各种大大小小的插图深深地吸引着他。或许是天赋使然,小小年纪的*明汉爱上了画画,而且画得有模有样。由于没钱买纸和笔,闲时,他就用捡来的笔头在废弃的作业本背面、书的空白处摹绘各种图画,沉醉在自己的童话世界。稍大的时候,他不得不辍学帮父母干农活。那时干农活挣工分是生活的核心。可他的心里始终没有放弃绘画,怀揣着做画师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把绘画的目标转向了逢年过节时村子里社火表演中那装饰夸张、俏皮的人物形象,还有借助光、影、色的变化,演绎民间传统故事的皮影戏等宝贵的民间传统艺术。他十五六岁时终于有机会跟着村里有名的漆匠学习油漆画。从此,他开始执笔彩绘,几年下来掌握了各种花鸟鱼虫、山石树木的画法,掌握了深浅浓淡渐变的色彩搭配,绘画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富贵吉祥”等不同寓意的画作,深受农民的喜爱。加上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扎根农村干革命”,带着时代特色的红色画风,诸多的墙画、板报绘画都为*明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快他就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匠。

湟中农民画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据说,在清末时期河湟谷地活跃着大批的民间艺人,他们常被寺院请去描绘雕梁画栋、泥塑彩绘,修复壁画、修葺寺院。当时民间建筑对漆画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大户人家经常将艺人们请到家里,漆画箱柜和寿材。在此基础上,民间艺人们以拜师学艺的形式,将民间绘画手艺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在湟中兴起了一股民间绘画热潮,其中,以汉、藏文化为主而独具艺术风格的农民画蔚然成风,许多人都去做手艺人。年,湟中县土门关乡青峰村自发兴起了农民美术夜校,这是湟中民间绘画艺人首次自发组织颇为规范的民间教学活动,为湟中民间绘画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先河。

年3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青海湟中民族民间绘画艺术展》,当湟中县农民画在首都美术馆首次展出时,备受社会各界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