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雅安市名山区辖地的历史隶属建置名称变化 [复制链接]

1#

《名山县志》年版

雅安市名山区辖地的

历史隶属、建置名称变化考

戴先华

作者根据相关史志、物证,对雅安市名山区辖地的历史隶属、建置名称变化进行了考证,供了解区县史、解读古书碑、明晰旧族谱时参考。

本文亮点:提出了秦汉时期县、道有别,秦至三国时期名山区辖地归属严道(县),“镇”在清末前后意义不同,对相关历史事件概括了简称、以便记忆。

名山区地方志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名山县志》清光绪版,本文夏至清初内容取该版年校注本第63-67页“建置”的记载和观点。“”引号内的文字是县志原文,()括号内及“”引号外的文字是作者加注。其余资料出处均有注明,以便专家考证、读者核对。

作者知识、能力有限,错误、未解之处,欢迎指正、告知。

《名山县志》清光绪版年校注本


  一、夏商时期《名山县志》清光绪版载:“(夏)禹贡梁州之域”。夏朝,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延续约年。“(商)殷为西南夷青衣羌国”。商朝,也称殷商,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延续余年。青衣羌国,建于公元前年——终于?年,领地以青衣江流域为主。

《名山县志》清光绪版年校注本“建置”页


  二、秦至西晋

此期,因蛮夷入侵、域治荒废、汉地内乱、朝代更替等原因,名山区辖地的历史隶属、建置名称变化频繁;加之年代久远、治所迁址、辖地分合、撰者才限,相关史料记载存在空白、遗漏、错误、矛盾,相关内容取《名山县志》清光绪版中主要朝代时间节点上争议较少的记载和观点。

“秦属蜀郡为严道县”。此处应为严道,非严道县,严道治所在今荥经县严道古城遗址(原六合乡古城村)。置严道不久,秦朝又置青衣道(治所在今芦山县内)。《汉书地理志》:“有蛮夷曰道”。“道”是秦汉时期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设立的行*区划,与县同级别,长官叫“啬夫”。相关史料证明,秦朝时,今雅安市北部的宝兴、芦山、天全、雨城、名山、荥经六县部分地区及今眉山市西部的洪雅、丹棱两县部分地区,就分属严道、青衣道,作者简称“秦置两道”。

“汉初为蜀郡,严道、青衣二县,地属益州”,《汉书地理志》:“蜀郡下县十五,有青衣、严道属益州,又武帝改梁曰益”。由此,严道、青衣道由“道变县”、“梁州”变“益州”始于西汉,作者简称“西汉双县”。

“东汉顺帝阳嘉二年(),改(青衣)县名汉嘉”。

“(三国)蜀(汉)置汉嘉郡,统四县:汉嘉、徙阳、严道、旄牛”。汉嘉郡、汉嘉县治所在今芦山县,严道县治所在今荥经县,徙阳县治所在今天全县始阳镇,旄牛县治所在今汉源县九襄镇。作者简称“汉嘉四县”。

秦至三国时期,名山区辖地属青衣(汉嘉)、还是严道,《名山县志》清光绪版、《名山县志》年版,均回避了此问题。

《名山县新志》民国19年版校注本第48页“沿革”载:“秦严道县地,(西)汉青衣县地,东汉汉嘉县地,蜀汉汉嘉县地”。《名山县志》年版第25页“沿革”沿用此说,称“秦属严道,汉属青衣、汉嘉”。作者未查询到此说的书证和物证,可能是撰者根据名山县治所距离青衣县治所较严道县治所近而进行的推论。

清末民初在今名山区马岭镇卫公村邓坪掘出“汉奉车都尉卫孝廉字继故里”碑(简称卫继碑)。卫继生存年代为?—年,为东汉(25年—年)至(或)蜀汉(年5月15日—年)年间。陈寿(年~年)撰写的《益部耆旧传》附录《益部耆旧杂记》载:“卫继字子业,汉嘉严道人也”,明确记载卫继为汉嘉郡严道县人。陈寿是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与卫继均为蜀汉本地人,且与卫继同时代;陈寿是三国蜀汉及西晋著名史学家,著有名史《三国志》,考证应为准确。《益部耆旧杂记》是最早记载卫继事迹的古书,后来诸书均系转载。结合唐代李吉甫(年―年)撰《元和郡县志》载:“名山县本严道县地”,故作者认为:秦至三国时期,名山县辖地属严道、严道县,非青衣道、青衣县、汉嘉县。

自(西)晋永嘉之后,李雄窃据,此地芜废将二十纪,夷獠居之”。

卫继故里碑

 三、西魏至清此期及以后,名山区辖地的历史隶属、建置名称变化清晰、无疑。《名山县志》清光绪版载:“西魏废帝(元钦)二年(),立蒙山郡,领始阳、蒙山二县”。名山区辖地属蒙山县。“隋开皇十三年()改(蒙山)县曰名山,隶雅州”。此为名山县名之始。“唐武德元年(),分(名山)县置百丈镇。贞观八年(),置百丈县并隶雅州”。至此,名山县分为名山、百丈两县,作者简称“名百分县”。北魏至清末的“镇”,均为*镇,主指官府派兵驻守之地,是否兼理民*,各朝制度不同。唐代的镇,在当时是最小的驻兵机构,非行*区域单位。镇作为县以下与乡平行的行*区域单位,始于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晚清*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凡府厅州县官府所在地为城,其余市镇村屯集等地人口满5万以上者为镇,不满5万者为乡。城镇乡均为地方自治体。(此内容来源《百度百科》:“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自此,清末、民国、解放后的“镇”,是行*区域单位,与*镇无关,并非驻*机构。“五代时属永平*”。“(宋神宗)熙宁五年(),废百丈县为镇。(宋哲宗)元祐二年()复(置)百丈县”。“元初,名山、百丈(属雅州)皆属嘉定府路,至元九年(),属土番宣慰司”。“明洪武十年()省名山入雅州。十三年()复置,省百丈入名山隶雅州”。作者简称“名百合县”。故唐宋元三朝时期,百丈县存在时间长达年。“国朝(清)因之,雍正七年()升雅州为府,县仍隶焉。”《名山县志》年版第40页“建县沿革”,记:“清嘉庆初,置建昌道,后改称上川南道,领雅州府,辖名山县。”

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要义


   

 四、中华民国时期

《名山县志》年版第40页“建县沿革”,记载:

中华民国建立,改原上川南道为建昌道,领二十八县,名山属其一。

年-年,因川*混战,实行防区制,防区变动有六次(具体情况略)。

年-年,名山属四川省第十七行*督察区(专员公署治所在荥经县)。

年,西康建省,名山隶四川省第四行*督察区(专员公署治所在眉山城东)。

《名山县新志》民国19年版校注本

 五、新中国时期作者根据百度百科“川西行*公署”和雅安市、名山区人民*府网站,整理相关内容如下:年1月,名山县隶属川西行*公署眉山专区。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四川省,设立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人民行*公署(省级行*区),隶属于中共中央西南局。川西行*公署*府驻地为成都市,管辖成都市和温江专区、绵阳专区、眉山专区、茂县专区,名山县隶属川西行*公署眉山专区。年9月,名山县隶属四川省眉山专区。年9月,撤销川北、川南、川东、川西行署,合并为四川省,重庆仍为中共中央西南局直辖市。年,名山县划归四川省温江专区。年1月,名山县改隶西康省雅安专区。年10月,四川、西康两省合并,名山县改属四川省雅安专区。年,改雅安专区为雅安地区,名山县隶属。年7月,撤雅安地区建地级雅安市,名山县隶属雅安市。年3月18日,名山撤县设区,为雅安市名山区。

附图一、《名山县志》年版二、《名山县志》清光绪版年校注本
  三、《名山县志》清光绪版年校注本“建置”页
  四、卫继故里碑
  五、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要义
  六、《名山县新志》民国19年版校注本
  七、《名山县志》年版

《名山县志》年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