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无虚不作眩”。
治眩重在补益气血,运脾和胃,运脾可化痰饮,和胃能止呕逆,此乃直接治本而间接治标一举两得。
正如《景岳全书●眩晕》书中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耳。”
参验先贤论治眩晕之要,拟“平眩汤”以治眩晕。方中既有补脾、利水、渗湿之药,也夹理气、化痰、降逆之功,同时考虑久病多瘀之疑,引药上行。
用于本方中为对症治疗的药物,可加快症状的缓解,体现了“症因同治”的原则。
但说了再多,很多朋友也不理解,下面分享一个眩晕患者的治疗案例,大家参考一下:
病案:张某,女性,53岁,年3月19日。
主诉:头晕目眩4余年,加重半年。
病史:患者4余年来,反复发作头晕,目眩,近半年来病情加重,发作频繁,不能起床,起则头眩,医院就诊,病情无明显好转,仍反复发作,故来求治。
初诊:头晕、视物旋转、眼前发黑、甚则扑倒、不敢睁眼,伴恶心、呕吐,纳呆厌食腹胀,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唇甲不华,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舌质淡红,舌苔白腻。
中医诊断:眩晕
辨证审机: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治法:补益气血,运脾和胃,化痰祛湿。
方药:“平眩汤”
二诊::年3月24日。服药五剂,眩晕息止,纳食腹胀好转,恶心、呕吐消失,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弱。所谓效不更方,继服原方十剂。
三诊::年4月2日。共服药十五剂告愈,为巩固病情,以益气血,运脾补肾为主。
辨证后调方。
后复诊自述无不适,辨证后体质无恙后停药,随访一年眩晕未再复发。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大家有什么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