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特色产业扶贫深度系列报道之六药产业开 [复制链接]

1#

药产业:开出治穷“好方子”

——甘肃推动实施“六大特色农业产业”精准脱贫追踪报道之六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

甘肃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等美称,全省有中药材资源种,大宗道地药材30多种,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储药条件全国最优,是南药北储最佳地区。中药材产业是甘肃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图片说明)陇西县柯寨镇张家湾村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大片药材种植。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子恒

然而长期以来以陇西、渭源、岷县、宕昌等地为核心的道地药材主产区,贫困面大、贫困发生率高,也是我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优势与劣势的碰撞,擦出以长补短的火花。

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精准定向,将中药材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推进方案,实施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合作社规范提升政策,坚定脚步谋发展。

几年时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单产增加、品质提高,助农增收成效愈发明显。

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产量达万吨,产值可达亿元,发展形成6个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供应基地。甘肃中药材产业茁壮发展,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今年,面对疫情,使用了我省道地中药材制作的“甘肃方剂”深入介入新冠肺炎疫情的治疗,再次展现出中药材蓬勃发展的卓越成效和光明前景。

鲜活的事实充分证明: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我省广大群众实实在在的脱贫产业、优势产业、富民产业。

华亭市近年大力发展中药材助农增收。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子恒

种植有人带致富有动力

“家里3亩多中药材卖了3万元,是以前的3倍多,在合作社打工每月还有元的收入。”在华亭市马峡镇中药材交易市场,正在分拣中药材的贫困户任彩梅说。

地处关山脚下的华亭市马峡镇,被称为“陇东药库”,中药材以大黄、独活等53个品种为主。

以往,农民种植的优质中药材卖不到好价钱。“钱都被中间商赚走了。群众在市场上要有话语权,还得靠龙头企业来带动。”华亭市马峡镇党委书记杨军说。

华亭市在马峡镇建立中药材交易市场,结合“三变”改革,采取“公司+联合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华亭市新康药业有限公司为主体,马峡镇顺义中药材合作社联合社整合各类资金.4万元入股,带动群众发展中药材。

经过几年发展,目前马峡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万亩,人均1亩,农民中药材收入由原来的元增加到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2%。

贫困户发展产业缺乏主体带动,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也是明显的问题。

为了让贫困户更好融入现代中药材产业发展链条,我省各地将中药材合作社培育作为完善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坚持边组建、边规范、边提升,初步建立起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初夏时节,岷州大地绿意融融。五月中旬的一个上午,在村里的岷县益农中药材种植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里,茶埠镇大竜村村民陈金芳忙着晾晒黄芪片。

“在家附近的合作社打工赚钱,洗拣药材、切片、晾晒啥都干,活儿也轻松,一天还有80元的收入。”陈金芳年种植了4亩中药材,收入2万多元,比过去高了一倍,她家在年脱了贫。

近些年,岷县培育从事中药材加工营销的企业和合作社家,个体加工贩运大户户,加工贩运的群众达5.6万人。

除了岷县,在陇西、渭源、宕昌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四个县,共组建和培育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余个,实现了中药材贫困村村村都有合作社的目标。

陇西首阳药材交易市场里客商络绎不绝。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子恒

推进标准化药材好品质

素有“千年药乡”之美誉的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成为全国道地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

岷县茶埠镇大竜村是深度贫困村,地处偏远,高寒阴湿,到处都是石头山,全村0多人仅有0多亩地。

村里大多农户虽然种植中药材,但过去传统的种植方式难以提升药材品质,药材销路不好,售价较低。

年,大竜村村主任邱富文牵头成立岷县益农中药材种植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提升药材品质,合作社牵头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统一采购并免费发放有机肥、药材专用肥、生物农药等农资,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田间技术管理,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提升了药材的品质。

生产出的中药材,合作社采取订单种植的方式,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3至5元的价钱收购农户的中药材,并对药材进行初加工直接对外销售。短短几年,大竜村村民依托种植中药材贫困率大幅下降,年实现整村脱贫。今年,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亩。

标准化种植下的中药材,真正成了大竜村的“脱贫药”。尝到标准化种植基地的甜头,合作社寻求合作继续扩大面积。“3月末,我们去年才成立的联合社和扬子江药业签订合作协议,将在明年建设亩的中药材标准种植基地,带动2个乡镇9个村的约多户农户订单种植。”邱富文说。

宕昌县立足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打造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刘辉

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是提升中药材品质的根本出路。

三月底,在陇西县福星镇庞家岔村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药农们正用地膜露头栽培技术栽植黄芪种苗。从前期土壤深松、种苗选用到种植环节的平地、放苗、喷药、覆土、覆膜……每个环节都有农技人员悉心示范指导。

今年,省农业农村厅和陇西县聚集龙头企业、合作社、项目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在陇西建设2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和生态有机药源基地,其中1万亩就集中在福星镇庞家岔村。

“种中药材也得按照标准化种植,这样种出的中药材质量好,价格高,每公斤达40元以上。”陇西县振文种植农民合作社刘振文也在地头忙活着。

话语间的自信,源自去年首次尝试标准化种植尝到甜头。去年,合作社流转了亩土地,通过项目支持,标准化种植中药材,一年下来收入近万元。“今年合作社计划面积扩大到亩,全部进行标准化种植。”刘振文信心满满地说,有那么多农技专家指导,不怕种不好。

在庞岔村广袤的种植基地上,还包括亩的核心示范区,以及甘肃农业大学、省植保站等5个单位开展的55亩的省级试验区,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开展的4个黄芪新品种对比试验区。

“标准化种植中药材可以提高产品品质,保护产品道地性,增加农民收益。由于限制化肥、农药的使用,也利于生态保护。”甘肃中药材产业体系首席专家、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陈垣说,他在试验田上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种植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指导。

绿色标准化的种植,为中药材产业的长足发展增添了满满动力。

目前,全省已制定中药材地方标准技术规程97项,建成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8万亩,带动标准化种植面积万亩,占中药材总面积的38%,

岷县益农中药材合作社借助电商平台将优质中药材销往全国各地。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

连接产加销延伸产业链

药材好,药才好。依托于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的种植,中药材产业的延伸显得更有底气。

初夏时节,天气晴好。位于渭源县会川镇工业园区的德源堂药业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分拣、切片、包装中药饮片,车间一派繁忙。

渭源县会川镇本庙村贫困户南建会熟练地包装着黄芪饮片成品。“上班不仅能顾家庭和孩子,赚钱照家两不误。”南建会告诉记者,一天有元的收入,去年一年收入1万多元。

德源堂吸纳着和80多名和南建会一样的农户务工,还建立起多亩的基地,带动农户进行绿色标准化种植。

以优质的黄芪、党参、当归为原材料生产,生产以中药饮品、膳食饮品为主的产品,4年前公司的产品成功出口韩国,出口额达到万元。去年,德源堂的销售额更是突破1亿元。

不止于常见的中药饮片加工,在陇西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生产起中药配方颗粒。

7年,一方制药就通过国家GMP认证并投入规模生产,建成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线、自动化提取生产线13条,主要生产黄芪、党参等多种中药配方颗粒的上游产品单味中药浓缩膏粉及中药配方颗粒,年可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2万吨、生产提取物多吨。

发展永无止境,一方制药公司正在建设三期项目——现代中药自动化提取生产线。“计划于今年底完成投产,项目全面建成后,年加工中药材能力3万吨,生产各类中药提取物吨。”一方制药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如今在甘肃,中药材全产业链体系初步形成——以种植科学化、加工规范化、交易市场化为导向,基本构建起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加销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初步形成了道地中药材全产业链体系。

目前,全省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家,中药材加工量达到38万吨,占全省中药材总产量的30%以上,加工产值超过亿元。

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吸引了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