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绣绣针下绽放的生命之花青海日报 [复制链接]

1#
哪里中医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czk/mipso_7366525.html

导读:

青海刺绣历史悠久,都兰热水古墓中曾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绣品。宋朝以后,青海刺绣工艺逐步完善。今天,青海刺绣作为青海各民族刺绣艺术的集锦,包含热贡艺术中的堆绣、湟中堆绣、土族盘绣、河湟刺绣、贵南藏绣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蒙古族刺绣,共有上百种绣法。

很多绣娘从小就要跟随母亲学习刺绣,刺绣承载着她们一生的喜怒悲欢。

年,青海省把打造提升青绣品牌写入*府工作报告,为青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致力于青绣保护与研究的冶存荣。

朱二奴向土族阿姑们传授刺绣技艺。

既是非遗传承人又是企业家的陈玉秀。

“生命之花”。

绣有传统图案的肚兜如今成为收藏品。

针扎本身就是一件小绣品。

风格稚拙的枕顶图案。

□严宏伟

冶存荣:

徜徉在青绣的“花海”里

古城西宁的春天来得总是要晚一些,但在冶存荣家中,当一件件青海民间刺绣作品摆放在桌案上时,整个屋子顿时显得繁花似锦,春意融融。

冶存荣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的专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工作的时候,就开始着手收集民间刺绣作品。作为我省刺绣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冶存荣退休前先后担任过青海省文化馆馆长、青海省文化艺术学校校长,对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素有研究。作为《青海非遗·刺绣卷》的主编和青海省省级非遗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退休10年来,他依旧深入基层调研,致力于青海刺绣这一民间艺术的研究与保护。

冶存荣说,青海民间刺绣历史悠久,都兰热水古墓中曾出土了大量唐朝甚至更早时期的精美绣品。宋朝以后,青海刺绣工艺逐步完善。今天,青海刺绣作为青海各民族刺绣艺术的集锦,包含热贡艺术中的堆绣、湟中堆绣、土族盘绣、河湟刺绣、贵南藏绣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蒙古族刺绣,有上百种绣法。

冶存荣告诉我们,青海刺绣最常见的绣法是平绣,但一些绣娘即便在同一件绣品上也会使用多种绣法。青海刺绣种类繁多,适用范围广泛,基本涵盖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生活用品上,过去几乎家家户户枕头的两边都要绣上花。一些农村妇女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全身上下都可以看到绣品。房间里,墙围上、枕头上、炕上,凡是有可能盖的单子上都会绣上图案,整个屋子就像一个“花”的世界。他说,这表明了青海绣女对刺绣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陈玉秀:

走富有地域民族特色之路

说起枕顶,不得不说西宁市河湟刺绣传承人陈玉秀。作为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湟刺绣和门源补花绣的传承人,在她从事刺绣工作近20年的时间里,陈玉秀有一个习惯,就是收集民间不同式样的枕顶与其它各种传统绣品。走进陈玉秀的中国青绣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展厅,这里展出了一万余件枕顶绣品和余双鞋,然而这也仅仅是她所收集的所有枕顶中的一半,由于场地限制,还有一万余件枕顶没有展示出来。在这里,你如同行走在刺绣的时光隧道中,从清朝到民国再到新中国,一件件不同时期的精美绣品,令人流连忘返。

陈玉秀每次下乡去做刺绣培训,她总会去寻找一些绣品,要是上面有自己没有见过的图案或者没见过的针法,她就会收集起来。不知不觉中,陈玉秀收集了三万多件绣品。冶存荣称陈玉秀为青海民间刺绣的守望者,对她收藏的绣品有着极高的评价。

陈玉秀在提振刺绣产业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如今她创办了规模化生产的刺绣基地,为传承和弘扬青海民间刺绣技艺做着自己的努力。

中国刺绣源远流长,作品以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雅艳相宜著称,而这一切在陈玉秀眼中,都散发着迷人的光芒。陈玉秀是看着奶奶做针线活长大的,而且她自幼学习绘画,对艺术创作有着独到的见解。

她曾在云南考察学习,看到当地刺绣产业发展得那么好,她决定将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相融合,重拾对刺绣的热爱。陈玉秀开始翻箱倒柜,把奶奶留下来的绣品找出来,模仿、学习,做起了鞋垫、荷包。本以为能够轻松捡起刺绣技艺,并做出一些作品,但陈玉秀没有想到,自己刚开始绣的鞋垫、荷包,由于针法不够细腻,根本没有什么市场。她常常为掌握一个刺绣技法而工作到深夜,绣出来不行再拆,拆了又重新绣。生性要强的陈玉秀又去学习苏绣和蜀绣绣法。她说,在选择走上刺绣这条道路之初,总是觉得别人绣得特别好,就去学习别人的刺绣针法,虽然学习了,但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终究不能领会其中的精髓,自己学来学去,绣出来的绣品却不伦不类。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不断地撞南墙,又不断地回到开始的地方。

在漫长的实践和思考中,陈玉秀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她有绘画基础,对绘制唐卡有着较好的天赋,她发现人们对有民族特色的绣品更加偏爱,于是陈玉秀将唐卡和刺绣进行结合。这一创新让她重拾信心,此后,陈玉秀的刺绣道路越走越宽。“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收集了很多青海的老绣品,不断地在学习和观摩。”陈玉秀说。在三年的时间里,陈玉秀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青海民间刺绣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民间纹样充满魅力。陈玉秀不断挖掘民间刺绣的针法,通过向老一辈刺绣艺人学习,向民俗专家求教,结合自己对刺绣的理解,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勤于学习,刻苦钻研,陈玉秀终于有所收获。年至今,陈玉秀先后获得省部级荣誉三十余个,其中陈玉秀以唐卡题材结合刺绣工艺制作的作品,在年斩获有着中国民间工艺最高荣誉之称的“山花奖”。陈玉秀所创办的公司生产的西宁刺绣抱枕、披肩以及围巾等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还远销日本、韩国和美国,成为以青海刺绣为媒,宣传青海的窗口。年10月29号,由陈玉秀创办的位于湟中县李家山的青海省马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传承有限公司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青绣传承保护基地”荣誉称号。作为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青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妇女手工协会会长、青海刺绣协会副会长的陈玉秀,正在打造青绣产、学、研、游为一体的青绣主题文化基地,带领着广大妇女学习刺绣、增收脱贫。

朱二奴:

让“生命之花”绽放

古代,随着丝绸之路南线和唐藩古道的开通以及茶马互市的设立,大量丝绸和刺绣制品不断涌入河湟地区,促进了青海刺绣的发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东大门,因此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青海刺绣发展的核心区之一。

今年52岁的朱二奴是官亭镇一位土族农民,她自打懂事起就跟着母亲学习传统的刺绣技艺,如今她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和县刺绣协会会长了。笔者见到朱二奴时,她正和绣娘们一起穿针引线,制作新的绣品——生命之花。朱二奴所绣的生命之花正是民和三川土族最常见的一种图案集合,是民和土族妇女肚兜或者坎肩上的纹饰,寓意着对新生命的孕育。它整体如同一个花篮,由佛手、蝴蝶、凤凰和蝙蝠、蜈蚣、牡丹花等象征福寿、吉祥如意的图案组成,朱二奴将这种传统刺绣搬到了刺绣挂件艺术品上,以装裱成卷轴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这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朱二奴还为我们展示了她视同珍宝的绣样,这是她数十年来积攒的三川土族刺绣作品,时间跨度从清代到21世纪。拿起这一件件传统刺绣,仿佛能看到当年绣娘们一针一线的起落。

朱二奴告诉我们,她从小跟着母亲学习刺绣,刺绣是土族姑娘们的必备技艺之一。在当地,小到鞋垫,大到姑娘出嫁所用的衣服都是妇女们自己绣制的。那个时候刺绣常常作为衡量土族妇女手艺的标准,妇女们还会带着自己绣好的嫁妆嫁到男方家中。对土族女子来说,刺绣是她们一生中的必修课。自打9岁开始,朱二奴就跟着母亲学习拈针舞线。由于年幼,再加上丝线在当时特别贵,朱二奴只能用粗棉线来绣,妈妈外出干活,朱二奴就在家中自己绣,等妈妈回来后,朱二奴就跟着母亲学习平绣、剁针绣、盘绣等各种针法。

年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活动中,朱二奴带着自己设计制作的刺绣作品《生命之花》,代表青海刺绣参加了会场外的展览,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现在,朱二奴和她所在的民和县刺绣协会正在进一步挖掘三川土族刺绣图样,让传统民间刺绣得以延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像朱二奴、陈玉秀一样,一批批优秀民间绣娘逐渐脱颖而出,成为省级、市级甚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力地保护、传承了刺绣非遗项目。通过刺绣,朱二奴不仅把自己在童年时学到的土族传统刺绣技艺加以传承和发展,也让自己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她表示,将要依托民和县刺绣协会,培训更多的农村妇女和残障人士,让他们也通过刺绣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年,青海省把打造提升青绣品牌写入年*府工作报告,为促进青海刺绣的发展绘就了远景图。这也是冶存荣一直以来所希望看到的。冶存荣告诉我们,据统计,我省约有三十余万人从事刺绣的制作,全省有刺绣类非遗项目12项、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名、刺绣企业(协会)50余家。如今,越来越多的绣娘和陈玉秀、朱二奴这样的非遗传承人一样,加入到青绣队伍中,使青绣成为我省广大农牧区妇女弘扬保护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增收致富的重要手艺。

作者:严宏伟来源:青海日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