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百万雄师身后,是千千万万的人民写在渡
TUhjnbcbe - 2023/7/12 1:43:00
01:17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好似摧枯拉朽,*无斗志,纷纷溃退……”

这篇毛泽东同志亲笔撰写的新华社消息《我三十万大*胜利南渡长江》,将人们带回72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渡江战役中。

枪林弹雨的长江上,百万雄师气吞万里如虎。他们身后,上万名船工赴死不惜,划桨掌舵运送战士横渡长江;上千万名群众踊跃支前,喊出“豁出性命支援解放*”。人民*队以木帆船突破敌**舰江防天险。

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强调,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滚滚长江东去,人间正道沧桑。依靠人民,这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这是中国共产*百年来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无往而不胜背后最磅礴的力量。

安徽省芜湖市长江江景(年3月15日摄)。新华社发(郑远摄)

不怕死的冲锋:穿着“老衣”上战场

渡江船上的机枪手们在凝神注视江南敌人,准备射击(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照片档案馆供图)

年4月20日夜,百万雄师在千里江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反动统治覆灭;6月2日解放崇明岛,渡江战役胜利结束,加速全国解放步伐。

在长江上,2万多名船工参加渡江战斗,仅安徽无为、宿松、怀宁三个县就分别有多名船工参战,有的父子、兄弟齐上船,运送大*过江。

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强渡长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照片档案馆供图)

渡江前,船工们明白,那将是向死的战斗。

渡江时,船工们坚信,那是不怕死的冲锋。

“老衣”,是按当地风俗为去世的人穿上的衣服。渡船出发前,不少船工穿上“老衣”,抱着誓死运送解放*“打过长江去”的决心。

20时许,渡江战役在中线安庆至芜湖间率先打响。夜幕掩护下,突击船像离弦之箭,直驶南岸。船过江心,南岸国民**队的轻重机枪猛射过来。

“照明弹和火光将黑夜里的长江照得透亮。”当年年龄最小的船工、今年86岁的渡江战役“一等功臣”马毛姐回忆说:“不知道害怕,一心想着送解放*过江。”

年4月22日,一位19岁的小姑娘(图中摇桨者)划着自家的船送解放*渡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渡江战役纪念馆供图)

就在这一晚,14岁的马毛姐穿着一件打满补丁的小棉袄,不顾劝阻,跳上木船。她掌舵,哥哥划桨,从无为长江边出发渡江。

敌人的子弹雨点般袭来,打烂了船帆,也从马毛姐右臂穿过。她忍着伤痛,拼尽全力往江对岸划去,整晚横渡长江6趟,把3批解放*送上南岸。

就在这一晚,芜湖船工车胜科永远失去了父亲和二弟。

船工们出发前立下誓言,保证把解放*送过长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渡江战役纪念馆供图)

在运送第一批渡江突击队时,先是车胜科的父亲被击中胸部,接着二弟中弹。车胜科左手受伤,用右手独臂划船。把第一船战士送过大江返回北岸后,父亲微弱喘息着叮嘱车胜科:“不要管我,快送解放*过江!”

车胜科将父亲和二弟交给救护队,叫上三弟和堂叔,再次撑船起帆。待他战斗结束回到家,父亲和二弟已经牺牲。

就在第二日,安庆市长江边的怀宁和望江两县名回族青年,组成回民渡江突击队,先头船勇往直前,30分钟横渡长江。

突击队队员马吉荣胸口中弹,“莫管我!快!快!快!快顶上去!”说完他倒了下去,再也没起来。

人民*队和人民群众不怕死冲锋的大无畏精神,“照亮”了夜晚的江面。

渡江战役中,仅无为就涌现出一等功臣人、二等功臣人。牺牲的支前民工,有的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参加渡江作战的民工担架队整装待发(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渡江战役纪念馆供图)

安徽省委*史研究院副院长施昌旺说,渡江战役中,每一名解放*战士的身后,至少站着十位支前群众。百万雄师,千万人民,造就了中国共产*的无往而不胜。

从未犹豫的选择:“跟着共产*过上好日子”

安徽博物院展陈着一件褪色的小棉袄,那正是马毛姐渡江时身穿的那件。很多参观者凝视它许久,问讲解员:“一个14岁的小丫头,何以能如此勇敢决绝?”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马毛姐送解放*渡江时所穿的打满补丁的棉袄,现被安徽博物院收藏(年4月17日摄);下图为:年3月24日,马毛姐讲述渡江战役的经历。新华社记者*博涵摄

“只有共产*、解放*关心穷人!”

“把解放*送过江,江对岸的穷人才能过上好日子!”

人民解放*抢滩登陆(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渡江战役纪念馆供图)

渡江战役胜利72周年之际,记者探访马毛姐时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的回答质朴如初。

彼时,无为等长江以北一带刚解放,解放*分田分粮,从小被送去做童养媳的马毛姐回到了自己家,尝到“好日子”的滋味。

解放区农民发展生产,支援前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渡江战役纪念馆供图)

跟着共产*,牺牲也不怕,这是人民群众在深切体会中做出的历史选择。

长江无为大堤惠生堤岸,柳树已冒出茂密新芽。去年汛期,惠生堤挡住洪水,守护了百姓安宁。

7.25公里的惠生堤,是抗日根据地的著名水利工程。原此区域的百姓深受洪灾之苦,年,时任皖中根据地行署主任的吕惠生带领民工,冒着日*飞机的轰炸,抵御国民*顽固派的骚扰,艰难修筑而成。

“惠生堤这个名字,是老百姓后来叫出来的。并不只是因为修筑它的某一个人,而是因为在老百姓眼里,中国共产*所做的一切都是惠及民生。”原无为县*史办主任王敏林说。

年4月14日拍摄的惠生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博涵摄

在皖中抗日根据地时期,*领导的抗日民主*权免税赋、重人权。渡江战役中,部队规定,船上战士要用身体围成圈将船工护住。无为老百姓亲身体会到,从战争年代起,中国共产*就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一切为民者,民向往之。

长江南岸,百姓也在翘首以盼。渡江战役前,江南繁昌青年农民王刚友等避开严密封锁,渡过长江投奔解放*,介绍江南敌情动态、地理环境。渡江时,王刚友作为突击队向导登上木帆船,上岸后领着突击队搜索敌人的每一座明碉暗堡。

人民群众给解放*送鞋子(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渡江战役纪念馆供图)

百万雄师身后站着千万支前群众,那是人民群众用最深沉的信任和最坚定的支持,书写紧跟共产*的历史选择。

年7月16日,惠生堤防汛仓库边的堤坝出现管涌。危急关头,周边村民扛着铁锹和编织袋赶来,为堵住管涌赢得了时间。

沿江地区的船户将隐藏在水底的船只拉出来,支援解放*渡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渡江战役纪念馆供图)

人民的选择穿越时空,从未改变。

创造奇迹的支前:“最后一把米和最后一个儿”

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有一件庞大的革命文物,那是一条长8.86米、连桅杆高6.7米、多处有弹痕的木船。

船的主人是渡江战役“二等功臣”张孝华。年冬,他用多年积蓄新造了这条木帆船。船帆尚未做好,张孝华就带着船和独生儿子,报名备战。

张孝华送解放*过江所使用的船只的展览图片。新华社发(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国民*从长江北岸撤退时,将能带走的船都带走了,这给解放*渡江带来巨大困难。”施昌旺说,人民群众给了最无私的支援。

对靠江而生的渔民来说,船是赖以为生的命根子,“但他们毫不犹豫,有的把沉到水底的船,寻出来捐了。家里没船的,卸下门板、拆了木箱做船。”渡江支前工作人员、93岁的芜湖市繁昌区离休干部陈少宽回忆说。

渡江支前工作人员、93岁的离休干部陈少宽在芜湖市的家中(年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张紫赟摄

半个月时间,人民解放*就征集到1万余条船。

安徽省委*史研究院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安徽、山东、江苏等地有上千万名渡江支前群众为解放*送粮草纳布鞋、修路桥挖沟渠、抬担架运物资。

长江安徽段至今流传着老百姓当年的一段顺口溜:“最后一把米,送去当*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装;最后一个儿,送*过大江。”

“特等渡江英雄”车胜科的女儿说,父亲在世时总是自豪地说起船工们的创造和智慧,他们拿出烤火用的圆木桶绑在船头,塞上浸湿的棉被作为掩体。船工们还用木头扎成4米多宽、10米多长的木排,装上汽车引擎、垒起棉花胎,架上轻重武器,制成“水上土炮艇”。回民渡江突击队研究出一种不用帆、速度快的水轮船,并快速改装出20多条。

“经过多次练习,渡江船只平均航速达每分钟70米,靠岸后半分钟便可抢滩登陆。”渡江战役纪念馆“90后”讲解员石慧说。

这是渡江战役纪念馆(年8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周牧摄

石慧的爷爷参加过渡江战役。为更多地了解爷爷那一辈人的战斗故事,财会专业毕业的她跨行当起讲解员。

9年来,石慧每天穿行于馆藏史料里,越发读懂胜利背后人民的力量,也见证着这种力量传承至今,把一件又一件攻坚难事变成胜利奇迹。

年3月16日,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滨湖校区的学生在渡江战役纪念馆学习渡江战役历史。新华社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时代变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依靠人民夺取胜利永不改变。

文字记者:刘菁李亚彪张紫赟

视频记者:屈彦陈诺张紫赟

新媒体编辑:王宇轩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万雄师身后,是千千万万的人民写在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