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处
年,我们告别了很多名人,其中最难忘的一个,就是被誉为“当代神农”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神农”还有很多。
清朝就有一位,他一生致力于解决百姓的口粮问题。
不过,他的名字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
他叫,陈世元。
01
陈世元,福建晋江人。
一辈子在科举方面没啥成就,拿钱换了个“监生”的功名。
读书既然不太行,老陈就和福建老乡们一样,走上了外出经商的道路,从此四海为家。
乾隆十四年(年),各种自然灾害轮着虐山东。
“时东省旱涝蝗蝻三载成灾”
特别是胶东半岛,自古以来就不是粮食主产区,遇到连年灾荒,老百姓就只能吃观音土了。
老陈正在山东胶州经商。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突然想起了自己老家的一个宝贝——番薯。
02
做个小科普:
番薯这个玩意儿,原本中国是没有的。
不但中国没有,整个旧大陆都没有,只有美洲新大陆有。
后来西班牙人发现新大陆,同时也发现了番薯。
西班牙人觉得番薯这玩意儿,真是个宝贝,不用施肥,不用浇水,只要把一根藤种下去,随随便便一亩地就能收个几千甚至上万斤,味道又糯又甜,吃下去还撑肚子,于是就把番薯带到了旧大陆进行种植。
当时的吕宋(即菲律宾)是西班牙殖民地,所以吕宋就在亚洲首先种上了番薯。
明朝隆庆开海以后,福建沿海因为山多地少,老百姓靠种地没法填饱肚子,于是纷纷下海做生意,有的去台湾,有的去琉球,有的去日本,甚至还有的跑到了吕宋。
陈世元的祖宗陈振龙就是跑到吕宋做生意的福建人中的一员。
陈振龙在吕宋发现了番薯这个宝贝,一想福建老家山多,没法种水稻,但种这玩意儿最合适,于是偷了根番薯藤,把它编在篮子里,在万历二十一年(年)偷偷带回了国。
第二年正赶上福建闹饥荒,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官府推荐种植番薯来补充粮食,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觉得这玩意儿挺好,于是推广种植。
就这么着,番薯成了福建人的救命粮。
为了感恩,福建人把番薯称为“金薯”,以纪念金学曾。
位于福州乌石山的先薯亭,以纪念金学曾和陈振龙
03
到了陈世元这时候,距离番薯传入中国已经有一百五十年了。
番薯已经成了福建百姓的重要主食。
然而北方地区还没有这玩意儿,也没人知道怎么种。
一百多年来,大家都说番薯只能在南方炎热地区种植,北方气温低,种不了这玩意儿。
老陈很想把福建老家的番薯推广到胶东,但心里也没有底。
就在这时,老陈突然想到一件事——
康熙初年时候,他父亲曾经在浙江鄞县试种过番薯,结果大获成功,收获的番薯比福建的还大。
既然浙江可以,那胶东也可以试一试。
于是,老陈向胶州衙门提出了试种番薯的请求。
衙门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准了他们的请求。
老陈马上回福建老家,买来种苗和各种农具,又从老家雇了几个善于种番薯的人,一起带到胶州,开始了在北方种植番薯的试验。
胶州百姓没见过番薯,也不相信这玩意儿一亩能收几千上万斤。
结果几个月下来,一下把胶州百姓震住了——“秋间发掘,子母勾连,如拳如臂”。
试验完全成功,这证明北方也一样可以种番薯!
在陈世元手把手的示范下,胶州地区开始迅速推广番薯种植。
《金薯传习录》中关于陈世元在胶州试种番薯的记载
04
到了乾隆十七年(年),山东巡抚李渭听说了这事儿,亲自跑来胶州现场考察,听了陈世元的汇报,大受鼓舞,说种番薯乃是“救荒第一要务”,于是马上向山东全省进行推广。
陈世元本是个商人,但他深知自己应以救济天下为己任,所以他公开发布声明:
“倘外府州县,肯来传习,将种给予,并法指授,共享乐利”。
意思是,对所有想学番薯种植技术的人开放技术和种子,并不收取费用,以让番薯能传播于天下,救济天下的饥荒。
在他亲自指导和传授下,没有几年工夫,山东番薯已是“家传户习,青葱郁勃,被野连岗”了。
山东大种番薯的事很快又传到了邻近的省份,各省也纷纷来山东取经。
但此时,陈世元因为长期劳累,导致身体欠佳,不能远行。
就派两个儿子陈云和陈燮去指导和传授。
到了乾隆二十二年(年),番薯传到了京城。
之前因为番薯只种植在福建,少量作为贡品,成为皇帝餐桌上的珍品,还得了个“土人参”的称号。
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番薯再也不是啥稀罕贡品了,成了北京平民百姓都能享用的普通食品。
“烤白薯”这个北京人民喜闻乐见的小吃,逐渐遍布北京街头。
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烤白薯,从乾隆中期以后才逐渐流行
05
乾隆三十三年(年),陈世元把自己推广番薯种植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取名《金薯传习录》。
所有种植经验和研究成果全部无偿公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全天下的饥民都能吃上番薯,不再发生人吃人的惨剧。
乾隆五十年(年)七月,陈世元年过八十,在福建老家颐养天年了。
然而,一封公文又让他放下了养老的生活。
福建巡抚雅德致函陈世元:今年春季河南大旱,饥民百万,盗贼蜂起,皇上十分心忧,一面发下赈济粮款,一面饬令河南加紧种植番薯,以帮饥民渡过难关。
原来,河南番薯早已普及,但育种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仍然需要到福建去采购。
河南方面因此请陈世元出山,帮助河南解决番薯育种问题。
乾隆皇帝对这件事也很重视,特别指示:
“陈世元抵豫后,如果教种有效,即据实奏闻,酌量赏给举人职衔,用示奖励。”
《金薯传习录》中关于陈世元派儿子到北京地区传授种薯技术的记载
知道饥民嗷嗷待哺,陈世元不顾年老体衰,毅然决定带着子孙和仆人前往河南帮助育种。
到的时候,河南已经入冬,比福建要寒冷许多。
陈世元衰老的身体承受不住,很快染上了风寒。
在苦苦支撑了几天之后,这位为了救济天下饥民、推广番薯种植而做出巨大贡献的大老人,终于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乾隆皇帝得到奏报,谕旨:“陈世元因熟悉树艺之法,情愿赴豫教种,年老远涉,颇属急公。今患病身故,殊堪悯惜。著加恩赏给国子监学正职衔,俾该生得邀身后之荣。”
一位一辈子只有“监生”功名的人,死后被赏赐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正官衔,也算是对老陈做出的贡献的给力褒奖了。
清末老照片,一个男人挑着一担番薯,这是当时穷人的主食
06
乾隆初年,中国人口1.4亿。
到乾隆末年,中国人口已达3.3亿,达到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而在这个过程中,番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起了不小的作用,一生致力于推广番薯的陈世元可谓居功至伟。
他的名字,罕有人知,但他的功勋,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清高宗实录》、《金薯传习录》、《乾隆帝及其时代》、《中国农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