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老人是指年龄超过80岁的人,他们的情景记忆至少和比他们小20-30岁的人一样好。
西北大学9月30日消息
西北医学(NorthwesternUniversity)的一项新研究报告称,与认知能力平均的同龄人、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甚至比80岁以上的超级老人(SuperAger)年轻20到30岁的人相比,超级老人大脑中负责记忆的区域(称为内嗅皮层)的神经元明显更大。
这些神经元没有tau蛋白缠结,而tau蛋白缠结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特征。
西北大学费恩伯格医学院(NorthwesternUniversityFeinbergSchoolofMedicine)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助理教授TamarGefen博士说:“我们观察到,超级老人的神经元比年轻人更大,这可能意味着大细胞从出生时就存在,并在他们的一生中保持着结构。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更大的神经元是超级衰老轨迹的生物学特征。”
对拥有非凡记忆力的超级老人的研究首次表明,这些人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包括内嗅皮层(Entorhinalcortex)中tau蛋白缠结相对空白的更大、更健康的神经元。这项研究近日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ofNeuroscience)上。
研究于年9月30日发表在《JournalofNeuroscience》(最新影响因子:6.)杂志上
西北大学超级衰老研究项目(SuperAgingResearchProgram)研究的是被称为超级老人的独特个体,这些80岁以上的老人表现出与比他们年轻20到30岁的人一样好的记忆力。
Gefen说:“为了了解人们是如何以及为什么能够抵抗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密切研究超级老人死后的大脑是很重要的。是什么让超级老人的大脑与众不同?我们如何利用他们的生物特性来帮助老年人延缓阿尔茨海默病?”
科学家研究了大脑的内嗅皮层,因为它控制着记忆,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一个靶点。内嗅皮层由六层叠加的神经元组成。特别是第二层,它接收来自其他记忆中枢的信息,是大脑记忆回路中非常特殊和关键的枢纽。
内嗅皮层和海马体
内嗅皮层位于大脑的内侧颞叶,就在海马体下方。它是海马体和新皮层之间的主要接口,并在涉及记忆和导航的广泛网络中充当枢纽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表明,与同龄人、患有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人,甚至比他们年轻20到30岁的人相比,超级老人的内嗅皮层第二层有更大、更健康的神经元。他们还表明,这些大的第二层神经元没有形成tau蛋白缠结。
综上所述,这些发现表明,没有形成缠结的神经元可以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即,保持健康和更大)。相反的情况似乎也是正确的:Tau缠结会导致神经元萎缩。
“超级老人”研究的参与者捐献了他们的大脑用于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检查了6个超级老人、7个认知能力平均的老年人、6个年轻人和5个患有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人的大脑。然后,他们测量了内嗅皮层第二层神经元的大小(与第三层和第五层相比)。他们还测量了这些情况下tau蛋白缠结的存在。
由于尚不清楚的原因,内嗅皮层的细胞群在正常衰老和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阶段对tau蛋白缠结的形成有选择性的脆弱。
Gefen说:“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表明,在阿尔茨海默病中,内嗅皮层的神经元萎缩似乎是该疾病的一个特征性标志。”
Gefen说:“我们怀疑这一过程是受影响细胞中tau蛋白缠结形成的一种功能,导致老年人记忆能力下降。确定这一促成因素(以及每一个促成因素)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识别、监测其病程并指导治疗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需要了解神经元完整性是如何以及为什么在超级老人中保持的。Gefen希望专注于探索细胞环境。
“这些细胞的化学、代谢或遗传特征是什么,使它们具有弹性?”她问道。她还计划研究大脑记忆回路的其他中枢,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传播或抵抗。
创立于年的西北大学
参考文献
Source:NorthwesternUniversity
SuperAgerbrainscontain‘superneurons’
Reference:
Integrityofneuronalsizeintheentorhinalcortexisabiologicsubstrateofexceptionalcognitiveaging
CarenNassif,AllegraKawles,IvanAyala,GraceMinogue,NathanP.Gill,RobertA.Shepard,AntoniaZouridakis,RachelKeszycki,HuiZhang,QinwenMao[MD,PhD],MargaretE.Flanagan[MD],EileenH.Bigio[MD],M.-MarselMesulam[MD],EmilyRogalski[PhD],ChangizGeula[PhD],TamarGefen[PhD]
JournalofNeuroscience30September,JN-RM--22;DOI:10./JNEUROSCI.-22.
免责声明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