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论明朝的党派之争华太师
TUhjnbcbe - 2023/8/29 19:40:00

我们看古装剧时,只要有朝堂就会有*争,一方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方提出辩驳,最后结果交由皇帝定夺。*争除了是各*派要代表自己一方争取利益之外,很多时候皇帝也会刻意培养堂上的各支**队伍,适当打压适当提拔,以防止一枝独大威胁皇位的情况出现。一般来说能掌控在皇帝手中的**之争有利于维持前朝稳定,但是各*一旦出现不受皇帝控制的局面,其后果也将不堪设想。明末以东林*、浙*、宦官为首的*派之争导致明末期间从前朝到后宫,从朝堂到民间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对明朝的灭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各*派的介绍

万历三十三年,顾宪成因为提名内阁大学士的事情逆了明神宗的麟被削官籍,回到老家后的顾宪成维修东林学院并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在东林学院讲学,他们讲起时*时大刀阔斧,讽刺朝廷点评朝堂人物抨击*治弊端。当时社会矛盾也日趋激烈,有些东西一旦涉及国家*事就显得很有档次,别人不敢说但是你敢说,就很容易成为焦点,要是说的好,那在外的形象上去的可就不止是一点点了,顾宪成因此竟然渐渐地有了一些名气,朝堂和乡野都出现了一批追随者,在朝堂上响应顾宪成的官员自觉靠近,后来就渐渐发展成东林*,纷纷上奏要将顾宪成召回朝廷(但是被顾宪成本人拒绝了),怎么看都给人一种粉丝应援会的感觉。

追过星的朋友都知道,除了粉丝应援会之外一定还会有黑粉组织会,当时以沈一贯为首的浙*算得上是东林*最大的对头了,处处作对打压。浙*的成立是因为沈一贯官最大(一路官至内阁首辅),又有才(能写诗写文),就像现在粉丝群的管理员肯定是对爱豆有贡献厉害的太太一样,所以以他为中心聚集了一批都是浙江出来的官员,这也是浙*名称的由来。刚开始浙*的成立是为了针对明神宗立储之事,后来成立之后就一直与东林*展开朝廷上的角逐。刚开始朝堂上还是浙*比较占上风的,后来皇帝换届压错宝后就此一蹶不振。

至于宦官这一边嘛,有皇帝就有太监,偶尔出现几个有野心的太监恰好缝上不中事的皇帝,在混乱中翻身把家当这种事在历史上也是有过的。比如东汉时期,因为皇帝与外戚之间的矛盾激烈,宦官登上*治舞台,并发展为后来朝廷以宦官和外戚的斗争为中心,最终,*治局面的混乱随着东汉*权一起结束。

明末宦官也差不多就是这么个事儿,两*派之争导致的混乱使得宦官有机可趁,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兴风作乱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当年的东汉时期,其危害载入史册,魏忠贤遗臭万年。

当然明末还存在其他*派,例如齐*、楚*,这两个*派还算是有名有姓叫得上名号,但也并没有什么太大可值得描述的事情,主要就是前期与浙*联盟对抗东林*,至于其他一些小*派也就只是鱼虾混杂并没有兴起什么大风浪了。说到底,明末*争还是以上述三大*之间的斗争为主。

二、*争的发展过程

“自万历以前,未有*名,及四明(沈一贯)为相,以才自许,不为人下,而一时贤者如顾宪成、孙丕扬、邹元标、赵南星之流,蹇谔自负,每相持。附四明者,言路亦有人。而宪成讲学于东林,名流咸乐于趋之,此东林、浙*所白始也。”(夏允彝《幸存录》中《门户大略》一章)

明末**之争的开端是从万历二十一年的京察开始的,所谓京察就是各地官员考核,就像每年度的领导巡视各地,然后对各员工进行工作考核。那一年的考核风气不太好,官员互相抱团,团内的互相包庇一致对外。那一年很多官员都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当然了甩锅的是朝堂上的*敌。反正那段时间朝廷乌烟瘴气,大家都忙着救援同伴和给*敌抹黑,当时袁可立为了救伙伴被沈一贯逮着不放被皇帝罢了官,袁可立是当时朝廷上为数不多为官清廉的好人,一生也都为朝廷鞠躬尽瘁,最后落个这下场也可见当时朝廷水是真的黑,这件事情也拉开了*派之争的序幕。

后来各*派之争主要是围绕着明神宗立储为主题和明末四大案件为主线展开。首先呢,皇后生不出儿子,那么按照辈分,朱常洛作为皇长子理当继承皇位,但是明神宗想立宠妃郑氏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所以立储之事也就一直拖着,可是历代皇帝的教训,太子之位一直空着就容易衍生出其他人的觊觎。所以嘞,后来搞出了“妖书案”的幺蛾子。作为本次案件最无辜的躺枪者——吕坤有话说:“我辛辛苦苦写一本书也不容易,莫名一个屎盆子扣过来,还害我丢了官。”事情是这样的,吕坤写了一本《闺范图说》,郑妃看到之后就命人添上了自己还大肆流传,这事呢吕坤也是一脸懵逼,后来还被有心人说是他想立郑妃之子,吕坤力辩无果辞职以示清白,最后事情被皇帝压下去了而吕坤却再也没有回朝。

以沈一贯为首的浙*一怕惹怒皇上二怕郑妃的势力发展,所以态度暧昧,而另一边的东林*一直是拿着高道德来标榜自己,所以态度特别刚地表示“古来老祖宗规矩就是立长不立幼,全天下人都看着皇上你呢,你可得想清楚啊!”甚至后来还力争把皇帝最喜欢的儿子赶出了皇宫,好像办事确实特别刚的样子,但其实他们这么做也就只是站在制度的一方说话而已,并不是为了社稷的稳定。到这里我就不得不提一下东林*整天一副圣人的模样,不过不可否置的是,他们分析起时事确实一针见血,因为自我感觉良好所以看问题还是比较客观的,但是他们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地步,对时事各种抨击却又提不出什么解决的方案,这种行为除了制造混乱就啥也不会,说来可笑的是东林*还主张反对空谈说玄,这脸打得还挺疼的吧。

还有后来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各*说着是为了社稷公允,其实都是为了争夺自己的权利而打压**排除异己罢了。当时朝堂被这几起案件搞得晕头转向,而皇帝也光顾着这些杂七杂八的琐事而不理会朝*了。当时明朝本就国运衰弱,这几件事情就更加雪上加霜了。

三、*派之争的发展产物

明末国子祭酒倪元璐说:

“其始天子静摄,听臣工群类之自战而不为之理,所谓鼠斗穴中,将勇者胜耳。故其时其血玄*,时胜时败”。

到了明熹宗时期,东林*人因为拥立有功而得到重用,开始借助京察驱逐齐楚浙*人,一时之间朝堂都在东林*的手中。东林*一直清高自喻,但并不是所有东林*都是正值之人,反之攻击东林*的也不尽数都是坏人,但是东林*刚愎的行事作风却把所有人都推向了他们的敌对面,其他*派一时走投无路的人只好纷纷投奔了太监魏忠贤,虽然宦官也不见得好到哪去。别看东林*平时看*事看得这么顿悟这么透彻一掌*后也没干啥好事,他们逼迫泰昌废除工商税,导致原本就富有的商人更加富有,原本就贫穷的农民更加贫穷,国库也开始吃紧。

早在神宗统治时期,就因为朝堂*派之争和宦官、权臣干*,*治日益黑暗,从而导致*事也渐渐衰败,为了充实国库,朝廷苛征暴敛,人民起义的事情也经常发生,朝野上下都是动荡不安。由于明朝国力渐衰而丧失威慑力,崛起于关外的满洲人开始不再服从朝廷的管理,发展到后来成为明朝的威胁。宦官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粉墨登场的,朝廷混乱如此,宦官上台后又干了啥呢?百姓生死还是照样没人管,战事吃紧也没有得到多大重视,魏忠贤控制了特务机构,相当于想干谁干谁,还是那种底下翻了天皇帝不知情的那种。许多东林*人在此期间被迫害致死,朝野本来还在坚守的忠良要么离开要么就死于迫害,甚至连在外打仗的将领都没能逃过一劫。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时候逼走能臣重将,这不是祸起萧墙还是什么?

每次讲到明朝的灭亡,大家都会归咎于吴三桂等人的背叛,却很少从内*开始反思。明朝开创者朱元璋吸取宋朝灭亡的教训,曾下令禁止任何结*营私,违令者皆斩,后来发展到这局面,和皇帝疏于管理是逃不开责任的。皇帝在*派之争形成之初还是可以挽回局势的,完全让人不能理解明神宗究竟在打什么算盘,他选择坐山观虎斗,*派完全是被明神宗纵容出来的产物。

结尾

事情的发展矛盾重重,前朝尚且如此又怎么能期待边塞能有多好呢?按照历史的剧本,刚开始强大的一方总是目光短浅安逸生腐败的,而刚开始弱小的一方却是卯足了劲地求发展,周而往复,成为一段一段的历史。

参考资料:

《明朝那些事儿》

《明史·张居正列传》

《熊廷弼与明末*争》

《从明末邸钞看明末*争》

《幸存录》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明朝的党派之争华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