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味是药性五味之一。《尚书·洪范》“稼穑为甘”;《春秋繁露》“五味莫美于甘”,故“甘”有百味之王的美称。
《*帝内经》曰:“甘入脾,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中医说的“甘”,是相对食物和药物的性味来说的,与很多人认为的“甜”不是一回事。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等。
《内经》认为:“甘走肉,多食甘则痰溢,皮肤粟起。”食用甘味要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味过于甘,一则滞缓上焦,所以心气喘满;另一方面,甘从土化,土盛则水病,所以颜面发黑,肾气失去平衡,同时会使骨骼疼痛,头发脱落。同时还常出现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肾精虚的症状。
甘味的功效
一般认为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并具有可升可降、可浮可沉、可内可外的特点。
补
甘味在五行之中属土,土能生养万物,补益是甘味最大的功效。甘味能补就是指甘味中药多具有补益作用,通常用于临床各种虚证,主要表现在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面。如具有补气功效的人参、*参、*芪等;具有养血功效的当归、熟地、枸杞等;具有滋阴功效北沙参、麦门冬、玉竹等;具有补阳功效的紫河车、杜仲、肉苁蓉等,都有甘味。
和
“和”作为中药治疗八法之一,有调和药性之意。所谓调和药性就是指甘味药在处方中可以缓解其他药物的偏性或*性,使整个方子趋于平稳。
调和药性可实现两个目的:
一是使整个方子药性平和,如辛药走散,甘以缓之;苦寒败胃,甘以护之;香药耗气,甘以补之;峻药伤人,甘以制之;寒热太甚,甘以减之;寒热并用,甘以调之;酸药生津,甘以成之;益气补血,甘以助之。
二是解*,在中药组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味药是甘草,甘草除了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之外,还可以缓解其他药物的*性,除了甘草可以解百药之*外,常用的解*之品还有蜂蜜、红枣。在煎煮生附片、生半夏时,常加入红枣;而川乌头等大*之品,必须要与蜂蜜同煮,否则,服用后就会出现唇麻、手麻等不良反应。
缓
所谓甘味能缓,主要是指利用甘味的和缓之性,治疗筋脉拘急所致的痉病。在经方中,有很多治疗疼痛的方子以甘味药为主要药物,如《伤寒论》中小建中汤治疗虚劳性腹痛,小建中汤即是桂枝汤加饴糖;芍药甘草汤治疗小腿转筋疼痛;人体其他部位出现疼痛,如头痛、腹痛、腰痛、肢体关节疼痛等皆可选用甘味药组方。
春季饮食省酸增甘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饮食应少酸味,多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宜多吃大枣、山药、藕、莲子、百合、芋头、萝卜、荸荠、甘蔗、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韭菜、香椿等健脾养胃的食物。季阳气生发,人体腠理疏松,阳气易外散发泄,加上气候转暖,人活动容易出汗,有伤津液,所以应及时使用甘味食物,补水补气,滋养机体,固护脾胃之阳气。
在甘味食物中,首推大枣和山药。
大枣:大枣性味甘平,尤宜于春季食用。红枣糯米粥可以健脾胃,补气血,利水湿。
山药:山药尤宜于春季食用,它营养丰富,具有健脾益气,可防止春天肝气旺伤脾;能补肾益精,可增强人体抵抗力。山药白糖饮可以润肺补脾,益肾固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