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尚食中对明朝的宫廷服饰与美食还原度有
TUhjnbcbe - 2023/10/15 16:18:00
本文转自:京报网电视剧《尚食》讲述了明朝永乐年间,少女姚子衿(吴谨言饰)入选为尚食局宫女,坚持对中华美食技艺的追求,结识友情并邂逅爱情,最终与英明神武的皇太孙朱瞻基(许凯饰)相知相伴的励志情感故事。《尚食》将明代皇帝与宫廷美食、后宫厨娘串在一起,演绎成故事,究竟与史实有几分相似,且听笔者慢慢说来。电视剧《尚食》剧照明代宫廷女官不服务群臣明代宫廷设女官机构,始于洪武五年(),设六局一司,即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六局,一司即宫正司。每局有执掌者两名,皆为正五品。尚食局有尚食两名,《明史·职官志三》载:“掌膳羞品斋之数,凡以饮食进御,尚食先尝之。”也就是说,进献后妃的饮食,尚食官要先尝,所谓试*。尚食局下设司馔、司酝、司药、司供四个部门,负责烧菜做饭的是司馔部门,有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人,女史四人共十余位女官,加上辅助厨娘,也不过几十号人。她们的职能是为宫中后妃服务,并不管其他官员的膳食。电视剧《尚食》中出现永乐帝朱棣征讨阿鲁台班师回朝,设宴群臣,由尚食局负责烹饪,并犒劳三*的剧情,这属于编造。一则尚食局没那么多人手;二则明太祖朱元璋时就制定了男女有别的禁令,明令宫中女子不得与外界接触。《内令》中规定:其中有凡是“私写文帖于外,写者接者皆斩,知情者同罪,不知者不坐。凡宫闱当谨,内外后妃不许群臣谒见,命妇于中宫千秋节并冬至、正旦、每月朔望来朝,其隆寒盛暑雨雪免朝。”而且,如果后妃有病,医生也不准入宫为后妃看病,只能“说症取药”。可见,明代女官是内廷的机构,只为后宫妃嫔服务,不太可能服务于群臣以及*队。作为一部以“美食”为题材的电视剧,里面自然有很多宴席的场景。历史上,明代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宴享的制度,包括皇室饮膳、宫廷办事人员日常饭食、有功官员赐赏宴、节日筵宴、番夷筵席以及祭享等。《尚食》中出现了重阳家宴、犒*宴等场景,它们的确都在宴享范围内。不过,在事实上,操办这类宴席的机构不是女官系统的尚食局,而是内廷机构:光禄寺。明代光禄寺掌管祭享、宴劳、酒醴、膳羞之事。《明史·职官志三》载:光禄寺设“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正五品;寺丞二人,从六品。”此外还有典簿、录事、署正、署丞、监事等职位。从官秩等级上看,光禄寺卿从三品,女官尚食局尚食正五品,光禄寺卿的职位要高一些;从机构的规模来说,光禄寺也比尚食局要大,操办的事要多。从明洪武年开始,光禄寺就负责皇帝的一日三餐等事宜,显然比负责后宫后妃膳食要重要。但是操作上则是光禄寺设置菜品与烹调方法,烹煮则是尚膳监执行。皇室其他成员,比如两宫皇太后、后妃与文武官员的饭食内容,也是光禄寺筹划,再由庖房烹饪。《太常续考》说得很清楚:“光禄寺随处预备皇上、两宫皇太后、后妃御膳及酒饭供具。”尚食局类似内宫妃嫔的小厨房,日常膳食,重大的宴享是由光禄寺负责的。根据史料记载,光禄寺属于文官体系,负责具体烹调的则是宦官系统的尚膳监。光禄寺是宴享的统筹机构,决定菜色品种、烹调方式。皇帝御宴,由光禄寺负责筹划,尚膳监专职办理;祭祀则由太常寺负责。除了这几个机构,宫廷内有诸多厨役,协助光禄寺、太常寺的宫廷宴享工作。光禄寺的厨役人数并不固定,洪武年间人左右,宣德初年人数最多,多达人。由此可见,电视剧《尚食》扩大了尚食局的服务功能,其服务对象由后宫扩展到皇帝、文武大臣,越俎代庖,抢了光禄寺、尚膳监的饭碗。而且属于女官系统的尚食局,总共才几十号人,岂能与几千人甚至近万人的光禄寺比拼?洪武十七年()尚膳监设尚膳令1人,正七品;丞1人,从七品。洪武二十八年(),内监的官职提高,掌管太监为正四品,左右少监从四品。尚膳监的职能在此时也扩大了,增加了奉先殿的供养。到了万历末年,皇帝膳食由太监轮流办理。宦官还设有甜品房,专办皇帝喜欢的甜品,宴享中也赏赐大臣。太常寺的厨事主要体现在祭祀中,厨役人数比光禄寺少,洪武年有余人,永乐年间有余人。除此之外,宫廷日常膳食、宴会、祭祀所用的食材一是由专属机构生产,二是各地进贡,三是民间采购。其专属机构由内廷管理,下设良牧、蕃育、嘉蔬、林衡等署,负责豢养鸡鹅,繁殖花卉、种植蔬菜水果等。需要提及的是,《尚食》中菜品丰富,名称也多,有炙骨、药膳肉、鸡油豆腐脑、白切软面、糖醋活鲤鱼、母子会、桃花泛、肝膏汤等,不过,在永乐年间,皇帝的宴会可能并不会如此丰盛。根据一份永乐元年()十月的菜单可知,当时皇帝的菜品是这样的:焚羊肉、清蒸鸡、椒醋鹅、烧猪肉、猪肉汆汤。主食是香油饼、小馒头等。其实明初,皇帝的膳食比较简单,明太祖朱元璋的膳食中还有苦根菜、苦叶菜、蒲公英、芦根等,主食也是枣豆糕、小米糕、蒸炒面、麦粥之类。到了明中叶,皇帝的膳食菜单趋向奢侈。明代刘若愚《酌中志》记载:明熹宗的膳食有蛤蜊、鲜虾、田鸡、海参、鲨鱼筋、鲍鱼、肥鸡等食材。明代武进(今常州武进区)王洛家族墓出土的黑绉纱银丝髻与金头面明代命妇戴特髻的汪氏太孺人像(*沐天设色)明初皇帝不给大臣赐蟒衣除了膳食方面的情节,《尚食》里面还有大量关于服饰的场面。剧中有明成祖朱棣赏赐大臣杨荣、金幼孜二品金织纻丝衣一袭的情节。金织衣属于皇室贡品云锦中的一种织造工艺,绣有龙、凤、蟒以及吉祥图案,也会织金丝,通常称为织金。明代皇帝喜好赐服,以示恩荣。明代服饰体系中,赏服包括蟒衣、斗牛、飞鱼等。所谓蟒衣就是纹饰似龙,实则是蟒的一种服饰。在龙纹成为皇帝专属纹样之后,形态类似龙的蟒,就成为次于龙纹的显贵图案。龙与蟒很相似,极容易混淆。龙与蟒的区别,五爪是龙,四爪是蟒,用在亲王服饰上必须去一爪,便为蟒。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蟒衣是显贵之物,非特赐不可服,高官也轻易不可得。不过,《尚食》剧里永乐皇帝给大臣赐服的情节,与史实有出入。明初时,皇帝赐蟒衣,是供皇帝近臣服用的,并不赏赐大臣。《明史·舆服志三》记载:“永乐以后,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制如曳撒,绣蟒于左右,系以鸾带,此燕居之服。次则飞鱼,惟入侍用之。贵而用事者,赐蟒,文武一品官所不易得也。”有史料记载,英宗正统年间,曾以蟒衣“赏虏酋”(海外人士)。内阁赐蟒衣,始于弘治年间,明人余继登《典故纪闻》记载:“内阁旧无赐蟒者,弘治十六年(),特赐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大红蟒衣各一袭。赐蟒自此始。”而武将赐蟒则稍早,始以王骥(王骥在正统年间多有*功,天顺年间任兵部尚书),后来,戚继光以平倭功绩也得赐蟒衣。赐服(蟒服)盛行于明中叶明武宗正德年间(-),传统的“别等级、明贵贱”的礼制与服饰制度受到冲击。明武宗在位时期,“不按常理出牌”,演出一幕幕荒唐的闹剧。他热衷于赐服,《明史·食货志六》记载:“正德元年(),尚衣监言:‘内库所贮诸色纻丝、纱罗、织金、闪色、蟒衣、斗牛、飞鱼、麒麟、狮子通袖、膝襕,并胸背斗牛、飞仙、天鹿,俱天顺间所织,钦赏已尽。乞令应天、苏、杭诸府依式织造。’”根据史料记载,年,鞑靼侵边,正德皇帝率兵迎击,得胜还朝,原来颁赏给有功大臣的飞鱼、蟒袍等特种朝服,这时也随便分发。电视剧《尚食》里,还有一些关于补服的镜头。明代官员有补服制度。官服中在常服胸前、背后绣有禽兽图案的补子,称之为补服。补服图案也用来区别官员职位高低。但是补服有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它只属于官员服饰。太子妃、太孙妃以及亲王妃、公主等,虽然各有品级,都不在官职体系中,更不会穿补服。《尚食》剧中太子妃、太孙妃服饰胸前绣有方形补子,实为大谬。因为方形补子,是官员所特有的。亲王、郡王属于高品级官员,虽穿补服,但都饰以圆形补子,与官员的方形补子区别开来。另外,官员母亲、太太成为命妇后,其服饰根据儿子或丈夫的品级,在冠服上补以相应的补子。《尚食》中,女官梳理的头发都是圆尖顶的造型,这给观众带来了非常好的观感。这种装饰取材于明成化二十一年()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行乐图中的女子戴一种高的特髻,着红衣、蓝裙或绿裙,或着蓝衣、绿裙,内着白衬衣,裙作蓬张状。这种高的发髻是一种假髻,是用丝网编成的发罩。它由多种材料制成,普通的是铜丝,高级一点的是银丝、银鎏金,最高档的是金丝。更简单一点的还有白苧布、白纸做成的,甚至还有用头发编织而成的。不同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使用不同的材质编成这种发髻:官宦、大户家的妇女,戴银丝、金丝发髻,普通人家女性用铜丝、铁丝、纸质的发髻。虽然《尚食》中女子戴这种高髻带来了很好的视觉效果,但还是有两点不实之处:其一,这种特髻明初并不流行,流行于明中叶。第二,它是明代已婚妇女的正装(如果是未婚女子,可以戴一种叫云髻的头饰),她们外出或会见亲友时都可以戴,《尚食》剧中几位女官,无论是尚食,还是司膳、典膳、掌膳等,在烹饪菜肴时,都不能梳这种发髻。
1
查看完整版本: 尚食中对明朝的宫廷服饰与美食还原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