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自悟自度心内求法,才得真法
TUhjnbcbe - 2024/3/1 18:30:00

所谓“自悟自度”,不是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而是以自己的心来“悟”和证实有关“道理”。而且在懂得这些道理后,不是求他人解救和帮助自己,而是自己解救自己、自己帮助自己,直至达到成功彼岸。

西方的学问,哪怕是心理学,讲的是“认识”和“实验”。这两者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其对象都是须“客观化”的,与自己的关联不大,与自己的心灵关联也不大。而东方很难翻译成外文的“悟”字,却有着远远超越“认识”和“实验”的内涵。且来看个案例:

释迦牟尼圆寂后,他的高徒迦叶尊者担心释氏生前的教诲失传,就在七叶窟召集五百余人的阿罗大会,总结编集释迦牟尼言行语录。叫他们为难的是:世尊的侍僧阿难这时还没有悟道,照规定,他是不可以参加会议的。虔诚的阿难哭着乞求迦叶允许他参加大会。于是迦叶对阿难说:“未悟之人是不能入室议事的。如果你实在要进来,就从钥匙孔进来好了”,阿难一夜未寝,力思大佛之法,终于大悟。

第二天,他就堂堂正正地进入会堂议事了。在场的人,包括迦叶在内,谁也没有责斥他。因为众人从他落落大方的举止中看出阿难已悟道了—一他自己已经成了一把打开大门的“钥匙”。

这个故事时別耐人寻味。学佛的人都知道:阿难在佛祖的众弟子中,有“多闻第一”之称,即其是听释氏说法次数最多的人,他也记得最多。所以大多数的佛法,都是以其记忆的记录为准,佛经开头的四个字“如是我闻”,即是说如阿难所听见的。应该说,这样一个人最应该悟道,但是恰恰相反,当佛祖的许多弟子都已经悟道时,恰恰多闻第一的他,却没有悟道。照西方“知识就是力量”的逻辑,知识越多应该越有力,但是在他这里,偏偏就最没力。

关于这点,佛祖在世时,就已经指出过阿难的毛病。有名的《愣严经》就是说阿难被一位美女诱惑,他必须拒绝却又无法拒绝,是“心有千千结”。佛祖提出过光有知识并不够用的道理。这就是心学的重要原则,借用禅宗的说法,就是不当“知解宗徒”。知者,知识也;解者,解释也。心学的根本不在于懂得多少心灵的知识,首重自己的悟。

那么,什么是“悟”呢?从“悟”字的中文释义来看,左边是“心”,右边是“吾”即自己。也就是说:要悟,必须与心相关、与自己相关,否则,就像阿难这样,懂得了一大堆理论,却不过是与自己心灵并不相关的东西,或相关不紧的东西,归根结底还是别人的东西。

(一)“悟”不靠别人的教育,而靠自己的证悟

西方推崇“知识就是力量”,所以重视人向人的教育。禅宗也重视教育,但是更讲究“悟”,必须有自身的感悟和体验,反对以智识、知见来推证自性。正因为这样,采取靠别人向自己教育的方法也是绝对不行的。

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大师的门下弟子,尽管聪明机智,却一直没有开悟。百丈逝世以后,香严便改向大师兄沩山禅师学禅。为了考验他的悟性,沩山向他提了个问题:“我听说你在先师百丈大师门下的时候,能够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的确是你聪明过人之处。不过你用这种方法学禅,还主要是依赖理智与概念的把握。你能不能把生死大事的根本,也就是父母未生你之前的根本说给我听听?”

香严一时张口结舌,便把他自己平日读过的经典翻出查找了一遍,竟找不到答案。于是,便请沩山点拨下,但每次都被拒绝。最后,沩山恳切地说“我要是给你说了,以后你免不了会骂我。再说我说出来的是我自己的,跟你没有什么相干。”

香严心灰意冷,便一把火将读过的经典烧了个干净,然后发誓说:“这辈子我再也不沾佛法的边了,姑且作个粥饭僧人,也免得劳心费神。”于是流泪告别沩山,在南阳慧忠国师的墓旁结下茅庐,定居下来。一天,香严正在垦荒除草,捡起一块瓦抛掉。瓦砾撞到竹上,发出清脆的一声响,香严心中一顿,通体透明,豁然开悟。

在欣喜之余,他便遥遥面向沩山所在处,行礼致谢:“当时您要是为我说破,哪里会有今日开悟之事?您的大慈大恩,胜过我的亲生父母啊!”这是禅宗历史上有名的“香严击竹”公案。它阐述了一个禅宗经常讲述的“说食不饱”的道理:任何人的“说”,都无法代替当事人的“悟”;如果你想依赖于吃别人的“说食”(教育、灌输),自己永远是饱不了的。

(二)“悟”不是知识,更不是口头禅

再看禅宗另一则开悟故事。法眼文益是法眼宗的创始人。在他讲法时,远近的求法者都来亲近。但是,在他所在的报恩寺里,有一位担任监院的僧人玄则,却从不去听他的课。于是,有一天,法眼便问他:“你到此来有几年了?”玄则回答:“三年了。”法眼再问他:“既然你是晚生,为什么不到我那里学习佛法呢?”玄则又回答说:“不瞒大师,我已经在青峰山的师父那里领悟佛法了。”法眼觉得奇怪,就问:“你是根据哪句话而领悟佛法呢?”玄则据实禀告:“我请教他,学佛法的人真正的自己是什么?”青峰说“丙丁童子来求火。”法眼不以为然他说:“这句话说得很好。可是,恐怕你不是真正了解这句话的含意吧!”于是,玄则就陈述自己所悟:“丙丁属火,以火求火,意即说凡事要反求诸己。”

这句话肯定是对的。学习佛法的人犹如火在寻找火般地探求佛法。它暗喻学佛者在找自己,就是说凡事要反求诸己。这样的理解难道有错吗?不料,他却得到法眼的否定:“你果然没有十分了解。佛法如只是指这样的事情,那么,就不会从释尊开始一直传承到今天了。”玄则因为自己的领悟遭到了否定,自尊心受到强烈的伤害,心中非常不服气,便悻悻地离开了寺院。

然而,在旅途中,他开始从容地思考刚刚发生的事情“法眼禅师的修行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自己所领悟的事情遭到否决,一定自有它的道理,说不定自己认为自己所领悟的东西,的确是错的吧?”于是,他立即改变心意,重新返回法眼禅师处向他请教同样的问题:“学佛法的人真正的自己是什么?”一万没想到的是,法眼的答案和青峰的答案完全相同:“丙丁童子来求火。”此语使玄则像被电击般跳起来,刹那间,他豁然开悟了。

为什么同样一句话在玄则口中说出与从法眼口中说出有如此不同的效果呢?关键在于玄则对“真正的自我”的理解,仅仅是认识,甚至只是口头之禅一样没有证悟。而法眼所说出的,却是自己彻底的证悟。“真正的自我”是与此时此地的自我完全相关相融的,是一体的。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深深懂得了真正禅宗的妙处,超越认识,首重证悟,否则,就是被唾弃的“口头禅”(嘴皮上的功夫)。

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一是知识,二是智慧。知识固然重要,但智慧更重要。而只有“自悟自度”,我们才可以得到真智慧。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悟自度心内求法,才得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