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梁仁李海燕
台湾地区将于年11月24日举行所谓“九合一”选举。依台湾“中选会”资料,这次初步登记候选人总计有人,争取个名额,包括:直辖市长6名,直辖市议员名,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长6名,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民代表55名;县(市)长16名,县(市)议员名;乡(镇、市)长名;村(里)长名。与以往选举相比,这次“九合一”选举尤其是包括直辖市在在内的县市长及县市议员选举,呈现出诸多新现象、新特点,也反映出台湾社会政治的新变化。
(一)多项公投与多项选举同时进行,选票之多、变数之大前所未有,增加了选举的复杂性与多变性。预计“九合一”与公投选举人数为万人,其中“九合一”选举年龄为20岁,公投年龄则为18岁。18-20岁的“公投首投族”约有60万人。不同政党与社会团体在不同社会、政治、经济等主张与利益考虑下,推动不同议题的公投,到年8月中旬,台“中选会”已受理公投申请案37件,其中18件已领取连署人名册;到9月初完成第二阶段连署的公投案有6个,预计届时正式通过批准的公投案可能有9个。这些公投提案涉及议题广泛,差异性大,与多项选举交织在一起,增加了选举结果的不可预测性与多变性。
(二)这次县市长选举呈现蓝绿均势及不确定县市较多特征。在22个县市中,国民党优势县市7个,民进党优势县市7个,无党籍优势县市2个,不确定县市达7个(不同机构与学者的评价判定有所差异)。在不确定的7个县市中,看好国民党的县市则较国民党为多。即使国民党与民进党占优势的县市,也均存在小概率事件,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稳赢、如果以本岛20个县市(不包括离岛地区)观察,民进党优势更明显一些,国民党优势县市降为5个。
(三)厌恶蓝绿的中间选民增加,但能否转化为影响选举的关键力量存在不确定性,总体上选举仍是国民党与民进党两大政党的较量。在这次选举中,有所谓“无色力量”的觉醒,有所谓“第三势力”的崛起,有所谓“弃蓝厌绿”的中间选民的显著增加,但在县市长选举中,有实力的中间势力或无党籍候选人依然不多,有竞争能力者更少。有机构估计,这次“九合一”选举,民进党选举人数占1.3%,国民党选举人数占4.7%,国、民两党之外的“无色力量”的选举人数占94%。在22个县市长中,以无党籍或其他名义参选、且较有实力者只有5个人,即台北市长参选人柯文哲(现任)、金门县长参选人陈福海(现任)、新竹县长参选人民国党主席徐欣莹、苗栗县的徐定祯、嘉义市退出国民党参选人萧淑丽等,但能能够当选的在2个左右,其他县市还是在国民党与民进党之争夺
(四)众多小党积极投入县市议员与基层选举的争夺上。小党资源有限,一般无力角逐单一选举的县市长竞争,于是将重点放在争取席较多的县市议员选举及乡镇市长及村里长上,尤其是多选区的县市议员选举。县市议员选举形势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从过去长期国民党占居优势转变为国民党、民进党与无党籍三强鼎力的局面。这次“九合一”选举中,参加县市议员选举的政党显著增多,除了民进党、国民党两党大之外,小党与无党籍参选者较多,包括时代力量党、台联党、社民党、绿党、基进党、亲民党、新党、军公教联盟、正党、树党、中华世界幸福党等。其中,时代力量党是一个新兴、有一定实力的“台独”政党,不仅已是台“立法院”第三大党,而且在政党支持率上也已忆超越亲民党、台联党与新党等升至第三位,预计在这次县市议员选举中可能有新的收获。
(五)“官二代”或“政二代”参选者多,延续了台湾地方家族政治的传统。台湾家族政治世袭现象普遍而长久,并没有因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而改变,反而有持续发展之势,尤其是国、民两党不少知名政治人物的子女或亲属投入选举。依据台湾《天下》杂志调查,现任县市议员中有四分之一是“政二代”(22个县市,政治世家的县市议员比例占24.6%)。在今年底县市议员选举中,被认为重视青年培养的民进党提名来自政治家族的比例远高于国民党。尽管民进党在党内初选制度上,对家族政治参选有所限制,“若选区内有直系或三亲等以内家属担任公职,不得视为新人加权”,但还是有大量“政二代”参选。如在六个直辖市议员选举中,国、民两党推举的非现任位参选人中,出身政治世家的达50人,占三分之一强。特别是民进党有30人,高出国民党20人的50%。另外,高雄市“政二代”达8人,即南部地区家族政治更盛行。在非直辖县市,仅有3个未见政治家族参选。
(六)泛绿阵营或白绿之间在选举中的合纵连横现象显著。台湾政治结构是典型的蓝绿二元结构,而且已转变为“绿大蓝小”。以柯文哲为代表的“白色力量”崛起后,虽然被不准确地归为第三势力,但实际上柯文哲代表的是一个包括多种政治颜色在内的复杂群体,但其底色或主体力量仍是绿色的。在这次“九合一”选举中,出现一个显著的泛绿内海部或白绿之间既竞争与合作的局面。总体上,大绿、小绿在议会与基层选举中有竞争,但在县市长选举中则合作共同支持民进党候选人。在县市长选举中,除台北市之外,基本上不论新绿、小绿(时代力量党、社民党等),还是老绿、大绿(民进党),均会支持民进党候选人,如时代力量党籍“立委”出任台中市民进党候选人林佳龙竞选总部副主任。台北市则不同,大绿民进党会支持本党参选人姚文智,新绿大多会支持“白色力量”的柯文哲。在县市议员选举中,则是泛绿各政党各自努力与竞争,民进党、时代力量党、社民党、基进党等则是支持本党参选人,形成绿营内部的竞争关系,尤其是在台北市、新北市等新绿提名议员参选人较多的地区竞争更为激烈。
另外,因利益与路线之争,泛绿内部及绿白矛盾加大。一方面,在台北市,因民进党市议员参选人公开支持柯文哲,一度引起党内挞伐,要求开除公开挺柯的高嘉瑜等人,加剧了民进党与柯势力(“白色力量”)之间的矛盾,而且蔡英文为遏制未来年最大挑战者,“打柯”已成为民进党的重要战略。另一方面,小绿在选举中整合失败。今年7月,原属社运组织发展起来的社民党、绿党、基进党与时代力量整合失败,成立“社会福利国家连线”,宣布“五市五党团”的连线主轴,目标是在在年底选后,在台北市、桃园市、新竹市、台南市及高雄市议会党团。
(七)传统的蓝绿基本盘固然重要,但不再是决定胜否的最重要基础,蓝绿优势县市存在翻转态势与可能。基本盘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的。历史发展看,基本盘呈现“蓝隆绿增”基本态势,但也会有起伏。特别是随着历史变迁与世代交替,年轻世代的观念与政治立场变化,蓝绿色彩相对淡化,选举的可变性增加。如绿营原本优势地区如高雄与台南等地,原本认为蓝绿不可能挑战、没机会,如今绿营却面临蓝绿的强大压力,出现选举危机或压力,蓝营士气却有显著上升。而原本蓝营优势地区桃竹苗地区则选情危机,面临大部甚至全部失守的压力与危险。
华夏经纬网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黄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