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川味文化“叙旧”系列之一篇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的宜宾城,延续明洪武三江口石城格局,继承清光绪叙州府城风貌,三面环水,形若半岛,东西广米,南北袤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城区以墙为界,分内外两部,城内得0.7平方公里,占35%。
砖石城墙周环逾米,走势几近方形,设门六道,城楼垛口皆具,经明清两代数次培修,本完整无缺,直到年,其东段才被人撕开一道长长的口子,于墙外吹进些新鲜空气,于墙内长出些新鲜玩意来。
衰也交通,兴也交通。
宜宾据三江交汇,扼川滇要冲,水陆畅达,商贾辐辏,号川南重镇。惟因民国头十年兵患不绝,川军、滇军、黔军、北洋军数度摧残,第二个十年又蒙刘氏兄弟拥兵严防,厉民自养,更有洋货内倾,烟祸横行,以致民生憔悴,商旅吃骇,各业萧条不堪,渐失西南半壁风采。
众官绅一致裁定,交通不力是内外窘困之元凶!于是从年起,鼓吹发展交通,高唱重振旗鼓,马路、航路、公路、铁路、航空,条条建议陈列备尽,建造洋码头首当其冲。洋码头是俗称,大名为轮木船码头或轮船码头,是可泊轮船、木船的新式码头。
计划北起东门外水码头,南迄合江门外禹王宫坎下,长约米,至宽处近7米。无奈开工未及一月,即遭洪水淹没,只能暂停。但其配套建设并未止步,拆除东门至合江门城垣、炮台,开辟交通街串联上下,拓宽东街以通舆马,打通小鼓楼街直达轮船停泊处。翌年,川南水陆护商总处(处长刘文彩)委宜宾县长张伯英主持继修,年告竣。
年叙府岷江四十年代合江门同期开工的还有城内马路。拆去牌坊,翻修大街宽10至12米,增置人行道排水沟,路面以碎石铺底,上覆石灰,杂以沙石、黏土与泥浆,再借人力压平。每米修费近20元,两旁住户各出一半,缴至市政公所由其督修。该所创于年,此前做过调查户口、修整栅栏、添置路灯、新建厕所、清洁街道等事务,如此大兴土木还是头一回。
该轮整理后,城区渐露新颜,各业略显生气。年,刘湘在二刘大战中获胜,旗下潘文华师进驻由刘文辉、刘文彩兄弟霸占十四年的宜宾城,奉令撤销统税局以苏民困。年川政统一,第六行政督察区设署落足,随后抗战爆发,城内大展建设,阔街道兴建筑,沉寂已久的宜宾方获新生,不久竟重返四川商业三甲。
现将三十年代宜宾城社会经济情形摘述如下,以资参酌。
清末半边寺(1)清末半边寺(2)清末半边寺(3)第一,贸易中心转移。
宜宾经济,首推进出口贸易。晚清时,川西、川中、川南、康藏及滇东、黔西货物,均以宜宾为集散。水路帆樯相望,不舍昼夜,陆路骡马、背贩、挑贩络绎不绝,城区十省会馆林立,盛极一时。清末滇越铁路建成,民国中期成渝路、川滇西路、川滇东路通车,乐山、泸县崛起,宜宾路政滞后,贸易深受影响。所幸洋码头落成,驮运规模化发展,虽不比过去黄金时期,但也不至失格。
商品多外进外出,进以洋广杂货为大宗,出则山货药材为兑换。山货药材来自川边雷波、屏山和滇东、黔西,以桐油、猪鬃、牛羊皮、漆蜡、沱茶、烟草、火腿、芋片、三七、天麻、党参、五棓子居多。洋广杂货采自国外及下江诸城,以疋头、西药、水产、五金最紧俏。宜宾本土虽有蔗糖、草席、糟蛋、芽菜、麻油、豆筋等名产,惟量小值低,难当支柱。
货物堆栈区,过去集中在南门外金沙江沿岸,水陆转运汇合处,走马街、栈房街一带极度繁盛。洋码头落成后,岷江、长江客货多由此出入,各大商号、银行纷纷在合江门、交通街、小鼓楼街、东门街设立堆栈、办事处,邮局、电报局、旅行社、川江航务管理处及属下各公司联袂而至。与之相连的东街、下北街一片,交通骤然发达,商业进步一日千里,不久后便代替了栈房、走马二街的地位,成为新的贸易中心,城区商业亦随之更新。
早年的挑贩年叙府城附近山庙旁的人群第二,商业街区重构。
年以后,宜宾城商业渐成“井”字格局。一条大动脉横贯东西,由小鼓楼街、县府街、东街、西街、马掌街、文星街组成,东起洋码头,西通柏树溪大道,全长米,与之平行的为东门街、匡时街及专署街、中山街、线子市。另一条大动脉纵联南北,以北正街、上北街、下北街、南街、外南街相构,北抵岷江,南达金沙江,全长米,与之平行的是拱星街、崇报寺、咸熙街、小北街、大南门街。
其中,东街、下北街、中山街、小北街组成“井”中之“口”,最为核心。东街、下北街为全城精华,是各大商店、大公司、大银行营业所在,也是城内为数不多的砖石楼房耸立区。小北街距离洋码头较近,旅客食宿多任其负责,饭馆旅馆林立,夜来灯光如画,冠绝全城,但高档饭馆则另有他处。中山街离城东、城南码头皆远,零售商较少,多铜器店、印务馆。
其余要道,上北、正北二街通北门码头,南街、外南街通铜关码头,商业亦甚发达,惟规模较小。专署街近洋码头,以旅馆、点心铺、香烟店为主,岷江上游运来之草席亦多于此出售。合江门街、匡时街为大规模菜市场所在,前者所售为码头对岸之农产,后者交易出自北门外北操场、忠烈祠、县立中学后部以迄真武、翠屏山麓的蔬菜区。西街、马掌街与文星街一带多疋头、木器、农具等物,以应西外之农需。咸熙街、大南门街商业则相对冷落。
年叙府城中前往寺庙的人群七十年代民主路第三,人口经济激增。
宜宾城区人口,常年维持在四五万,抗战后随着农本局宜宾仓库、驻渝专员办事处、第医院、交通部驮运管理所、贸委会宜宾收货处、扬子江水利委、重庆关宜宾分卡、三青团分团、福生叙庄、边疆新闻社、难民分站、兵役协会、团管区司令部、第二旅旅部、国民兵团团部等数十家单位及各界人士迁来,两年间竟激增至七八万,增长达百分之六七十。
这三里三分地,突然间兴旺异常,工商进步明显,经济渐达鼎盛。全城有专营进出口商号余家,百货商店70余家,银行钱庄17家,疋头业30余家,中西药房30余家,电影院2家,川戏院1家,旅馆、茶馆、餐馆、澡堂、烟馆数百家,肉店、米粮店随处可见。
进出口贸易仍占宜宾商业第一,早年桐油最盛,有诚成、义生、庆泰成、利生、利达、友记、厚记等诸多大号,抗战后改由四川桐油贸易公司统一经营。纺织占第二,有宜川、茂恒、宝星、积余、谦复恒、惠民、永昌祥、义胜等。百货商店最负盛名者为宝元通和美纶,二者不仅领衔全城,更有分店遍布全国,其次为通成、华懋、允顺长、三聚合等,资本均超十万。
八十年代东街口大什字八十年代东街金融方面,抗战前仅中国、美丰、农民、四川等四家银行,抗战后新办中央、交通、上海、聚兴诚、重庆、川康、川盐、兴文、宜宾县银行及省立合作金库、县农合指导室、光裕钱庄、宜丰钱庄,共计17家机关行庄。铅石印两业由来已久,大同书局最早,后有两我馆、双发长、铁石斋、义和、锡福斋、吉星昌等十余家,著名的兰香斋点心铺也曾在东街附设石印部,叶兰亭兼任经理。
饮食业蔚然大观,城内外除了举目可及的红锅馆、便饭馆、面食店、甜食店、小吃摊、小食担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大餐馆和包席馆,仅三十年代中期就有高档馆子三十余家,如东街醉月山房、西街寿康餐馆、匡时街竹林春、线子市三义园、交通街蜀南春等,其中以都长街最为集中,聚着煜发园、洪发园、复盛园、荣清园、炳盛园、绍生园等十来家,饮食消费盛况可见一斑。
清末新龙场牌坊疑为清末铜关码头兴也交通,衰也交通。
三十年代初,宜宾洋码头率先落成,菜坝机场亦于年正式通航,相继担当重任。惟铁路与公路颇费周折,蓝图中的叙昆铁路、叙井公路、宜柏公路反复启停,始终徘徊不前。即便如此,宜宾城内外的房地产,也硬被这三条难产之路推波助澜,竟在三十年代末成倍疯涨,竟差点在南岸坝建成一座新市区,引起不小轰动。
进入四十年代,宜宾陆路交通仍无实质进展,而相邻各县争先修筑,大有赶超之势。外加水路运量不断削减,城内投机又日益旺盛,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表面喧嚣,实则虚假繁荣。宜宾商业再度没落,多年后才缓过神来。
那撕破的城墙,却再未愈合。
六十年代岷江帆船仅存的百二河山坊文/泡海椒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示意
转载请注明:川味龙门阵(即川味文化)
#宜宾头条#
看川菜老传统,听川味龙门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