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陈勇,是甘肃省交通运输厅派驻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王旗镇龙元山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年8月,接到去临潭帮扶的任务,说实话当时心里既犯难,又觉得惊喜。
犯难,是因为人生地不熟,而且离家又远;惊喜,是因为爱好摄影,一直想拍一拍藏区的风情和民俗。同事们开玩笑说:到临潭做帮扶工作,不仅可以帮老乡圆小康梦,还可以圆我自己的摄影梦。在匆忙安排了家里的事情后,我就去了临潭报到。
陈勇(中)到百姓家中走访。
立志和贫困“掰手腕”
年9月3日,我第一次踏上了龙元山这片土地。虽然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但当时在龙元山看到的情形还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到现在还能清楚记得第一次入户的情景。
贫困户张荣昌家在龙元山的最高处牧场社,从山下到他家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在一处破旧的土坯房前,村干部告诉我们这就是张荣昌的家。如果不是房子里冒着的烟气,我当时以为这是一座牛圈或者废弃的老屋。低矮的土坯墙在雨水的侵蚀下,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裂缝,房前屋后满是牛羊粪便。我们在门外大喊张荣昌名字,但是始终没有人答应。推开虚掩着的门,眼前的景象更让人震惊,用家徒四壁来说毫不为过。黑漆漆的房子里,除了炕头上的火盆里闪着一点点火光之外,就看见一个人斜躺在炕头的角落,拿着烟锅忽明忽暗的抽着烟。村干部介绍,我是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他也只是不冷不热的哼了一声。问了几个问题,他不是答非所问,就是爱搭不理。我心里暗自嘀咕:这回真摊上大事了。
晚上躺在镇招待所的床上,内心的纠结让我一夜没有睡着。是走?还是留?辗转反侧到了天亮,我最终告诉自己:陈勇,你是个退伍军人,服从命令的传统不能变,不服输、迎难而上的精神不能丢,再大的困难也要战胜,再深的贫困,也要和它“掰个手腕”。
打仗就要从最硬的骨头啃起,为了尽快和老乡打成一片,我住进了村里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我这人比较“皮”,老乡的工作一次做不通,我就来两次。拿着烟见人就发,有时遇上谁家的饭熟了也吃。在一周的时间里,我走遍了龙元山的5个社,户人家。就这样,张荣昌的心结打开了,他告诉我,当初他认为我就是来走过场的,但是没想到我这一来就扎在村里不走了。他感觉到,我确实想在村里做点事,慢慢地和我的话多了起来。
村民们的心也渐渐向我打开,不再把我当外人,不再对我忌讳什么,有话就说,而我的笔记本里,也记满了每一户人家的情况,我迅速掌握了龙元山村的第一手资料,找到了龙元山贫困的根源:一是自然条件、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差;二是群众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三是思想观念落后。
针对这三个原因,我定下了“龙元山帮扶计划”,决定从改善基础设施和培育产业入手,逐步帮他们摘掉贫困的帽子。我的想法很快得到了省交通运输厅的肯定和支持,厅里派来了技术员,帮助龙元山村修了6公里通村公路和米村组道路。路通了,龙元山村的群众离小康梦更近了。
激发贫困户“造血”功能
龙元山地广人稀,适合种植当归、党参、黄芪等药材。经过深入了解,我发现这里的药材品质好,市场口碑也好,每斤比别的地方的药材能多卖一块钱。发展中药材产业,是我瞅准的第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通过与村民商量,我们决定推行“三变”改革,集中土地资源,扩大药材种植面积。定了思路,我带着群众到县上相关部门办手续。为了提升药材的附加值,自已掏钱专门请人设计了包装、注册了商标,指导对药材进行粗加工。年底,龙元山村共卖出药材吨,总收入多万元。
我住的地方,背后是一片草原,春夏秋三季各种花连着开。我发现,这里老乡很早就有养蜂的习俗,但是产量少,而且没有市场意识,蜂蜜除了自己吃,就是送给亲戚朋友。
在村产业扶贫动员会上,我提出了养蜂的意见。会后,村民闫换娃带着几个人来到我住的地方,说他们有养蜂的想法,从成立合作社到养蜂技术,再到打开销路,我们一直聊到半夜三点,并为合作社起了一个具有藏区特色的名字,“格桑花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了,我们粗略算了一下,至少得4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5月是中蜂繁殖最好的季节,但是买蜂种和蜂巢的资金还是没有着落,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错过这个季节,就要多等一年,实在等不起啊。
没办法,我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了40多万元。然后自己开车,带着几个骨干社员,到天水、陇南等地考察市场、购买蜂种和蜂箱。那些日子,每晚十二点前没睡过觉,中途没休息过一天,整整忙了5个月,总算把养蜂合作社搞了起来。我们还想办法拿到了蜂蜜的“SC”证,注册了两个商标,办起了蜂蜜扶贫车间。为了拓宽销路,在全省所有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立了“扶贫专柜”,上了多斤龙元山的蜂蜜。我们的多斤蜂蜜还卖到了北京、天津的超市。年底,龙元山的蜂蜜卖了将近二十八万元,带动了14个贫困户脱贫。
养蜂让大家尝到了甜头,说我这个第一书记有点“甜”。
前一阵子,我又有了一个“野心”:把我们的养蜂合作社扩大到全县,成立中蜂养殖合作社联合社。现在,全县所有蜂蜜都集中到龙元山的扶贫车间加工,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年7月,我们村的百花蜜正式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接下来,我将继续努力,将临潭县的土蜂蜜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打造当地特色优质品牌,造福地方百姓。
群众的小康梦圆了
因为害怕错过蜂蜜生产的最佳时间,从合作社成立到蜂蜜成功售出5个月时间,我没有回过一次家。期间,八十多岁的父亲住院,我抽不开身照顾;妻子生病要做手术,我也一直拖着。家人们一直很不理解,我究竟在忙什么?
去年7月,父母和妻子来到龙元山看我,细心的老母亲发现我每天三顿居然都是方便面。看到这些,她什么话都没说,一有空就在附近挖野菜,临走前给我腌了一坛酸菜,并叮嘱我:你爱吃酸菜,煮方便面的时候拌上点,就有家的味道了。
看到我晒得油黑,母亲和妻子心疼的直流泪,但是听到群众对我的赞许,又为我感到高兴。父亲是老公路人,他说为我的帮扶工作感到自豪。妻子告诉三岁的外孙:“姥爷在这里干的这件事很重要,这儿的人都特别喜欢姥爷。”
年9月,算上之前在徽县帮扶的经历,我驻村帮扶的时间已满两年,可以回原单位工作。但当时,村里的中药材种植、养蜂、养猪等合作社刚刚起步,龙元山还没有退出贫困,就这样走了不就半途而废了吗?我向上级申请,在龙元山村再干两年,直到我和村民的帮扶计划完全实现。
年12月,经过甘南州的验收,龙元山“两不愁”、“三保障”完全达标,顺利退出了贫困村。群众钱包鼓了起来,人均收入元,全村只剩1户贫困户,多一半人开上了小汽车。现在,张荣昌加入了村里的养殖专业合作社,自己家有30多只羊,在银行也有了5位数的存款,他和我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哥们。
感受着龙元山的变化,看到大家的笑脸,我特别有成就感,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没有照过一张像样的藏区风光片。尽管这样,村里很多人还是喊我“摄影师”,因为我能随叫随到为他们拍照,并为全村46名老人制作了水晶照片。看着千余张温情的照片,我打心眼里觉得高兴。在年之前,我将继续留在龙元山,和省交通运输厅的30名帮扶战友一起,帮助临潭县新城镇和王旗镇12个村的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
为了给自己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我和同事郎晓贵一起,将驻村生活补助全部捐了出来,用来购买树苗,绿化荒山。我相信,只要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龙元山的绿水青山,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一座座金山银山!龙元山群众的日子也将越来越甜!
策划
常亮
责编
翟永威
来源
甘肃省交通运输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