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逐梦在希望的田野汉江网视
TUhjnbcbe - 2024/6/9 18:23:00

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一个个扶贫产业喜结硕果、一片片荒山变成“聚宝盆”、一座座村庄摘掉“贫困”标签、一张张笑脸阳光灿烂……襄州大地喜迎小康新生活。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尽锐出征、苦干实干。五年,巨变已经发生:襄州区累计完成64个贫困村脱贫出列、户人贫困人口脱贫的攻坚任务,贫困发生率由8.29%降至零,在年和年上半年湖北省成效考核中,达成“进入非贫困县第一方阵,全市前列”的目标。

襄州,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压实责任驻村帮扶全覆盖

“打好襄州脱贫攻坚战,是我这个第一责任人、指挥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区各级党员干部的责任。”区委书记黄进说,脱贫攻坚要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全面压实区、镇、村三级责任,推进驻村帮扶全覆盖。

按照“五级书记抓扶贫”要求,黄进带头遍访全区64个贫困村,先后到多个村调研扶贫工作、走访贫困户,并落实“两天一夜”驻村帮扶工作,开展“四方会商”会谈。

全区组建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全面了解贫困户需求,制定针对性帮扶政策,及时落实特困救助等托底政策并做好动态更新,通过大数据比对确保不漏一人、应保尽保。

“光靠咱自己,真过不了这道坎!我现在的想法就是好好养牛,像滚雪球一样,收入会越来越多。”石桥镇李百户村51岁的杨荣良曾因病致贫,在区委宣传部扶贫工作队和镇、村的帮扶下,如今存栏56只羊,年收入8万多元。黄集镇田湾村的张小涛通过帮扶,连续两年获得5万元小额贷款,发展肉牛养殖,于年成功脱贫。

结合脱贫攻坚“回头看”大排查,该区积极落实脱贫监测户及边缘户保障措施,开展“防贫保”工作,严防致贫返贫。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这房子有客厅、有厨房,还有厕所,没想到我能从到处有裂缝的‘口子房’搬到排场的‘楼梯房’!”面对前来祝贺的扶贫工作队员,程河镇宋庄村易地搬迁点61岁的赵冬凤笑得合不拢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一诺千金,意味着责任,更意味着担当。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襄州区精准施策,让老百姓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饮水有保障。

5年来,全区投入万元改造户危房。目前,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70户人易地扶贫搬迁户妥善安置。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让老百姓端上结实的“饭碗”,就业扶持是重中之重。襄州通过企业招聘、产业转移就业、公益性岗位托底等方式实现贫困户就业人,并建立多个扶贫车间,打造扶贫消费新模式。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要阻断贫困代际传播,教育是根本之策。

5年来,襄州共发放“雨露计划”等教育资助万元,惠及学生12.65万人次;对重病重残不能入学的全部送教上门,全区未发生一例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现象。

发展为要,民生为本。襄州还加快补齐医疗和饮水安全短板,让老百姓真正实现病有所医、饮水有保障。全区所有村(社区)实现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达到%、县域内住院个人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7%。“十三五”期间,建设安全饮水工程75项,惠及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安全已全部达标。

发展高质量构建产业造血体系

“在特色产业和合作社的带动下,每户每年都有好几万元的净收入,以前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这是襄州很多脱贫户的心声。

哪里产业发展好,哪里扶贫后劲足。襄州因地施策,用高质量扶贫产业体系不断提升造血能力,为脱贫攻坚“引活水”“焕生机”。

为实现特色产业百舸争流,该区累计投入2.49亿元发展产业项目个,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形式,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自觉参与产业脱贫意识,由“输血式”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

全区多家合作社探索出多种“托管模式”,带领贫困户共享现代农业发展红利;正大食品、鲁花、丰庆源食品等区内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出订单种植,并高价回收;扶持发展“一主(起垄花生)、两特(黄龙冬桃、程河柳编)、三优(土豆、蔬菜、畜禽)、多元(艾蒿、食用菌、南美对虾、稻虾共作等)”特色产业,累计发展优质花生12万亩、冬桃等优质桃类2.65万亩、艾蒿1.2万亩、油茶多亩、“稻虾连作”1.5万亩。

据悉,该区特色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比率都达到97%以上。

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无缝对接乡村振兴,心系“三农”抓实抓细。襄州区乡村发展正向着高质量、管长远、管根本的目标一路高歌猛进。

绘就全面小康新画卷——“奔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襄州乡村巡礼

田湾村:倾力扶贫拔穷根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是深度贫困村——黄集镇田湾村昔日的真实写照。

如今,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乡间道路干净整洁、绿化树木枝繁叶茂、清新空气扑面而来……“现在简直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里的绿化做得也特别好,排水沟也通畅了,垃圾清除了,整个环境变得干净了。”田湾村一组村民郭海说。

村民口中的变化,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年7月,区委编办驻村工作队对口帮扶,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党参通过走访后发现,该村一无集体经济、二无特色产业,环境面貌还差。如何脱贫让他犯了愁。“要想富,先修路。”党参和村“两委”向上争取资金,将村内街道、主干道全部硬化成水泥路,4年内修了近13公里的路,彻底改变了田湾村的落后面貌。

好发展要有好环境。党参和村“两委”又在村容村貌上下起了功夫,安路灯、治污水、整环境,搭建大舞台,村庄环境变好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增强了。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针对村内无集体经济的状况,党参和村“两委”找政策、跑项目,建设光伏发电站,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5万多元的收入,同时引进猕猴桃、艾蒿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先后带动了13户贫困户参与种植,发展猕猴桃种植95亩、艾蒿多亩,每年可为每户贫困户增收近元。

此外,村里引导发展养殖业。九组村民张顺合说:“养牛一年挣2万元,养猪挣元,日子越过越好了。”

年底,田湾村全村66户人全部实现脱贫。如今,环境优美、产业振兴,村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田湾村的小康路越走越宽阔。

邵棚村:绘制“富美”乡村图

走进张家集镇邵棚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景象。12月19日,“精准扶贫看襄阳”全国知名媒体总编聚焦襄阳大型采访活动来到这里,用镜头记录这座老村脱贫攻坚的成效。

近年来,该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内外兼修,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美丽乡村全域推进,打造“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态环境,获评“省级绿色示范村”“全省生态文明村”“省级文明乡村”。

邵棚村号召乡贤回乡回馈服务乡村,参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乐善之家”,创办襄州第一家村级文化馆,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调动起村民的建设积极性。

村规民约上墙,卫生实行“门前三包”,清洁责任区域划分清晰;村委会每月组织开展一次环境大扫除、大整治;定期组织专班进行考核评比,按“最清洁、清洁、一般清洁、不清洁”四个档次授牌。系列举措让邵棚村环境发生大改变。

该村实行生态养殖、低碳种植,成立了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养鸡、养鸭,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形成了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打造绿色有机蔬菜,保障居民安全消费,绿色环保,生态有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以乡情为纽带,推动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培育乡村振兴新动力,起到“一花引得百花开”的乘数效应,一系列有志青年在家乡政策的感召下,创立小龙虾养殖合作社、生猪养殖合作社和鞋厂等,解决数百名村民就业,户均增收多元。

刘大湾村: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实效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双沟镇刘大湾村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入选全国文明村、省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

走进刘大湾村,黑瓦白墙的楼房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窗户干净明亮,垂柳依依,曲径通幽,让人流连忘返。

村党支部书记刘强介绍,年,刘大湾村被省财政厅确定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时,村里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通过典型引导、适当奖补、整村推进的方式,围绕“生态宜居环境美”目标,开展道路改造、改水改厕、垃圾分类、拆除违建、清理堰塘、美化环境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

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刘大湾村邀请省级规划设计院对村庄建设进行全面规划,从规划方案确定到房屋改造等,每一个环节都由村民自己做主。

刘大湾村引导村民流转土地,种植晚秋黄梨等果树,发展壮大林果苗木产业,不仅还清多万元的债务,还实现了收入翻番,甩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不断发展项目,壮大集体经济,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最终目标。”刘强坦言,这是他和村“两委”一班人的努力方向。

刘大湾村坚持在增绿上做文章,采取“户种、组选、村建”的方式,实现全村应绿尽绿,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围绕“刘家花园”,该村主导产业定位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营造田园生活气息,分优质果品示范区(四季采摘园)、特色苗木种植区、特种养殖基地等,有效利用村庄的自然资源和2万多平方米的堰塘资源。

陈集村:能人带动实现“组团式”脱贫

陈集村是峪山镇最偏远的一个村,曾经交通不便,无资源、无产业、无集体收入,是远近闻名的省级深度贫困村。

该村以发挥党组织引领为抓手,鼓励能人回乡带动村民组团发展,“一户一策”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将农业种植作为主导产业,并鼓励农户发展养殖业,用产业振兴助力脱贫攻坚。

年年底陈集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2万元。

陈集村人杜新建在市区做农资生意,有资金、有资源、懂技术。他投资万元成立耕联合作社,兴建晒场、引进烘干机,并以订单农业模式,低价为村民提供优质水稻种子,高于市场价回收,得到村民的赞许。

年,村“两委”班子换届,群众呼声高的杜新建被请回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为尽快让村民脱贫致富,该村扩大耕联合作社规模,用合作社产业示范带动、土地流转、技术扶持等方法带动贫困户组团发展。合作社首批纳入10户贫困户,以0元/亩的价格从贫困户手中流转土地,并提供生产资料供应、粮食收购、技术指导、务工等服务。年,又纳入4户贫困户。对于未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同样提供农资和粮食高价收购以及务工服务。

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稻虾(蟹)共作,提供务工岗位,让贫困户年均增收近万元,实现组团脱贫,村集体年收入增加1.5万元。

岳岗村:打下致富井引来幸福水

岳岗村地处鄂西北岗地,因为缺水,难以发展种植和养殖业,曾是襄州有名的贫困村。

年,区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工作队来到该村对口扶贫。“为啥贫穷,困在哪里?怎么扶,扶什么?”扶贫工作队队长安国斌通过走访,决定打井向地下要水。

扶贫工作队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谈打机井、修泵站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算经济账、利益账,最终全体村民达成一致,决定打机井、修泵站。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搞工程的钱从哪里来?安国斌横下一条心,到处“化缘”。扶贫包保单位襄州区委政法委筹措扶贫资金8万元;区水利局协调水利资金5万元……近一年时间,安国斌和队员们跑遍了相关单位,最终机井喷出了“银柱”,泵站吐出了“浪花”。“心里像吃了蜜一样,乐滋滋、甜滋滋的。”出水的那一刻,村民纷纷拍手叫好。

水有了,致富的门路在哪里?安国斌在和群众的一次闲谈中得知,本村村民岳大停这些年一直在外地做生意,是出了名的大棚蔬菜种植能手。于是,安国斌邀请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勇一道,到岳大停家中拜访,成功说服他回村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回乡后,村里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岳大停流转80多亩土地,创办襄满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

去年,合作社争取扶贫资金30多万元,改造升级成为古驿镇产业扶贫基地。目前,该合作社年销售额超过80万元。陈冬秀等15户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人均年收入2多元。

曹河村:建设美丽乡村决胜脱贫攻坚

走进程河镇曹河村,绿树成荫的道路、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五彩斑斓的水彩画,昔日的小乡村成了今天的“世外桃源”。

年,曹河村安装路灯盏,修建通组通户水泥路米,房屋外观改造65户,修建下水道3米。基础设施建好了,如何保持清洁卫生,让老百姓参与感和获得感更强,村支部采用监督、奖励相结合的办法,各家各户责任包保,实行月度卫生文明评比和年度总评选。

近年来,该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强化兜底保障,在社会保障兜底上下功夫,按照“应保尽保、应兜尽兜”要求,年新增低保户2户,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户纳入农村低保,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在加大健康扶贫力度上下功夫,推进健康扶贫“三个一批”“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行动,大力实施全民健康体检工作。全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8.5%,贫困户签约家庭医生签约率%。

以产业兴旺助推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在产业扶持上下功夫,年该村扶贫项目投资58.5万元(产业扶贫项目8.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50万元),解决了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和十一组群众出行难问题。今年,在原来的花卉苗圃的产业发展上,将花卉苗圃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同时,该村计划再建一个60亩花卉苗圃基地,壮大集体经济,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

张伙村:以绿色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近年来,伙牌镇以村庄绿化美化为突破点,将人居环境整治、精准脱贫、绿色产业、生态环保有机结合,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张伙村就是典型。该村是昔日重点贫困村,如今硬化了道路,安装了路灯,绿化了街巷,还建起了文化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态美、环境靓、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该村植树造林达到余亩,通过“三资清理”和土地流转收回山坡地多亩,栽植湿地松小苗、雪松、紫薇、月季等绿化苗木8万多株,逐渐形成苗木培育产业,做到以点带面,带动贫困户全面脱贫。

张伙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韩晓华说:“今年总体思路是发展绿色产业,植树造林,发展苗圃,通过绿色产业发家致富,巩固脱贫实效,继续深入实施‘富民兴村、产业振兴’工程。”

截至目前,该村完成道路硬化4.2公里、通组路和断头路2.5公里,安装路灯盏,干净整洁靓丽的居住环境让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据悉,今春以来,伙牌镇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紧紧围绕“绿色通道、绿色水系、绿色村庄、绿色荒山、绿色屏障”等五大工程建设提升生态功能,使国土绿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

行走在乡村,可见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欣欣向荣,美不胜收。以镇、村为主导,带动农户积极参与,该镇13个村对各组农户房前屋后的“小三园”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打造亮丽风景线,在绿化美化扮靓家园的同时,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成果也得到了巩固和提升。

共话脱贫致富奔小康

恪尽职守区扶贫办

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近年来,我们夯实了脱贫攻坚政策落实、组织保障、户均收入各项基础,通过强化投入、固化机制和严格考核建立了脱贫攻坚体系,通过“两业”带动、强化保障和激励造血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医疗上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所有贫困户享受“四位一体”医疗补贴。教育上实行教育资助,年以来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近9万人次,资助资金多万元;年以来整合资金余万元,完成危房改造近户,农村危房改造清零。派出个工作队、选派64名驻村“第一书记”保障扶贫的组织基础框架。

通过各级帮扶,全区贫困户平均收入从年只有0元到年突破1万元,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五年内,全区整合扶贫专项资金9.95亿元,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64个贫困村通客车、通安全饮水、通安全电、通有线电视网络;每月开展“结对帮扶日”,逐一走访贫困户,为他们办事、解难;主要领导每月落实“两天一夜”,驻村工作队每周落实“五天四夜”,开展“四方会商”。机制的建立让责任更清楚、目标更明确、脱贫道路更加通畅。

突出产业和就业“两业”带动,产业发展投入比重逐年增加,占比从年的30%到现在的80%;帮扶1万余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占贫困人口25%,实现了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户户有外出务工人员。出台“防贫保”政策,落实防贫返贫机制,阻止贫困代际相传。通过以奖代补促进贫困户发展优质种植业和养殖业,年落实到户产业发展资金万元;出台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的“黄金九条”,涌现创业致富带头人余人,带动贫困户近户

产业造血

区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区农业农村局按照“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的指导思路,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和贫困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全覆盖为目标,狠抓特色产业培育,推进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注重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全区重点确定了优质粮油产业、特色种植产业、特色养殖产业、农村电子商务产业、旅游休闲农业、编织产业等六大特色扶贫产业。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或者“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方式,建立健全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特色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比率都达到97%以上。

下一步,按照种养农业调优化、加工农业创品牌、休闲农业观光游的“三业”发展思路,在稳定粮食产能、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以专精特优为主攻方向,突出抓好优质稻虾共作、现代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襄阳牛肉面走出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六大特色产业,形成“县有支柱产业,乡有特色产业、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产业”的格局。

同时,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提升技术能力、分享增值收益、增加就业岗位等,增加收入,实现致富。

兴“旺”蝶变

区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

朱集镇旺午村是襄州区6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昔日旺午不“旺”,班子软、产业单、行路难。年,区委组织部驻村帮扶后,秉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扶贫理念,不断加强党建凝聚力,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有声有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和示范村,年整村脱贫出列,年获评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目前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可达元。

工作队驻村后,多次调研,反复物色乡贤能人,2名有经验、有威望的老干部,2名有见识、有门路的年轻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王静一起组成新班子。新班子跑项目、争资金,不到半年时间,全新办公场所拔地而起;走村入户征求意见,化解多年信访难题,带来新气象。

工作队员和村组干部讨论制定产业发展思路,建成占地近亩的旺景生态产业园,搭建“市场主体+村集体+贫困户”三方联动平台,芦笋、丹参、葡萄、火龙果连获丰收。12户贫困家庭39人在产业园长期就业,年增收元以上。贫困户王天泽靠养牛脱贫,扩大再生产时,工作队帮助他办下小额贷款。

此外,文化广场、小学、农耕民俗馆相继建成,2年内实现路相连、渠相通、林成网、田成方的巨大跨越。

1
查看完整版本: 逐梦在希望的田野汉江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