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年7月13日01、02版、03版
年至年
陇西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4.22万人
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96%
减贫效果明显
今年2月
该县光荣“摘帽”
退出贫困县行列
六年来
陇西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下足“绣花”功夫
一张解民之难、治民之贫的
民生大网加速织就
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幸福感不断增强
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脱贫攻坚答卷
梯田美如画。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景永鹏
高质量答卷“高”在哪?
在陇西县首阳镇
菜子坪村下社50号小院一直是道“风景”
过去,是因为“红色基因”
年11月
经中共甘肃工委批准
陇右工委在这个小院里正式成立
陇西县中药材基地。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张爱平
如今,是因为有了一个致富“明星”
年,小院主人陈新平正式脱贫
年,陈新平夫妇中药材收入4.44万元
土豆、玉米收入1.7万元……
“他的儿子在杭州一家企业上班,不算儿子的工资,这两口子人均年收入都超过3万元了。”菜子坪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军说,陈新军夫妇是村里公认的勤快人,一年到头忙不停,“一门心思只知道挣钱”。
“土地不负勤快人!”陈新军说,今年,他又多种了4亩党参,“收成如果好一点,就在陇西城里给儿子买套婚房”。说这话时,他扭头望了一眼妻子丁秀芳。盛夏的傍晚,夕阳正美,丁秀芳正忙着打理院子一侧的花园。花园中,几簇芍药,绚烂怒放。
脱贫摘帽,幸福花开。陈新平是这样,陇西县亦是如此。
近年来,陇西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一号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扎实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用实干精神高质量书写了脱贫攻坚的精彩答卷。
“高质量”体现在减贫数据上:年至年,陇西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4.2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9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面脱贫;
“高质量”体现在农民可支配收入上: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元,较年的.5元增长.1元,年均增长12.74%;
“高质量”更体现在群众认可度上:在省里组织的脱贫攻坚成效第三方评估认可度调查中,陇西县脱贫攻坚群众认可度为99.18%,居全省第二。
人头攒动的陇西县首阳地产药材交易市场。
陇西县权家湾镇各个村展示特色农耕文化。
脱贫攻坚改变了什么?
田在云上
云在天上
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回岔村
坐落在云田镇的一座大山之巅
山头一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
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新民居错落有致
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四处通达
陇西县康美甘肃西部中药城。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郁婕
年6月,48岁的邢军一家搬到了这里。“相当于是‘拎包入住’,我们只花了元铺了地板,其他建房的钱都是国家补助的。”邢军说,跟原来相比,他现在“过上了蜜一样的生活”。
邢军家原来住在3公里外的一处山坡上,院墙是一道深沟,“墙上裂着缝,遇到天阴下雨就心惊胆战”。除了住房,更难的是吃水。他隔几天就要到很远的涝坝去拉水,“天不亮就得出发,去迟了水就被人抢光了”。年,他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搬到新家后,邢军一下子感觉日子有了奔头。年,他种了40多亩中药材,当年就收入4万多元。此外,他还通过手机直播平台学会了养蜂,农忙之余,又多了一份“甜蜜的收入”……“收入稳定,房子坚实,走上了水泥路、吃上了自来水,这好日子真要感谢国家的精准扶贫好政策。”邢军这样说。
邢军是当地脱贫攻坚受益者的代表之一,这样的生动事例,在陇西县脱贫攻坚战场上随处可见。至年底,陇西县贫困家庭普遍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家有余粮或有钱购粮,四季有衣换,农村安全饮水达到%。同时,“三保障”问题全部解决:全县义务教育适龄学生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无因贫失学辍学学生;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和参保资助率均达到%,住院报销平均补偿比例达到93.13%;县里还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农村人口住房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借力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县里大力实施各类惠民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全县个建制村全部实现道路硬化;实施农电网改造,全县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个自然村动力电实现全覆盖;累计新建和改扩建农村中小学所、幼儿园所;在农村养老及兜底保障方面,全面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养尽养。
食用菌种植产业农民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
陇西县权家湾镇田家湾村的村民笑脸墙。
全面小康,陇西怎么做?
眼下
陇西县虽然已经
退出了贫困县之列
但全县仍有户
人尚未脱贫
此外
还有户监测户
户边缘户
脱贫不易
巩固更难
在决胜同步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上
陇西县如何让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怎样才能有效防止返贫
确保全面小康
“我们将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抓巩固、提质量’的工作思路,紧盯重点人群,压紧压实责任,强化督查问效,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陇西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采访中,陇西县委书记鲁泽这样说。
今年以来,陇西县紧盯未脱贫户、监测户、边缘户重点人群和薄弱村,制定出台《脱贫攻坚挂牌作战方案》,强化作战措施、明确作战时限、压实作战责任,全方位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水平。
针对户上述3类重点人群,县里全面实行“一户一名责任领导、一名帮扶干部、一个帮扶计划”的帮扶责任体系,已确定各类帮扶项目16项,安排帮扶资金万元。
针对排摸出的37个薄弱村,县里紧紧围绕村组道路砂化硬化、自然村动力电改造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社作用发挥、人居环境改善等重点任务安排资金项目,全面补齐薄弱村发展短板,不断提升发展水平。
针对重点扶贫项目,县里紧盯总投资3.94亿元的5大类20个项目,全力推进资金拨付、建设进度和效益发挥等各项工作。
此外,县里还继续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产业扶贫政策,着力培育脱贫主导产业,稳定提高贫困户收入,努力推动全县产业扶贫提质增效。
脱贫攻坚,时不我待。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一项项惠民实事正在落实,一个个富民产业蓬勃兴起,一幅幅干群合力、久久为功的脱贫攻坚战斗场景仍在继续,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上,陇西正在全速行进!
村民惬意地居住在干净舒适的楼房里。(本组图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郁婕摄)
特色产业撑起脱贫梦想
“中药材就是我们的‘铁杆庄稼’,家家户户都靠它吃饭。”夏日,陇西县首阳镇董家堡村,数百亩黄芪长势良好,丰收在望,村委会副主任贾立明对记者这样说。
陇西县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近年来,县里大力实施中药材全产业链建设,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种植面积居全国县区首位。为鼓励贫困群众发展中药材产业,年,县里对标准化种植中药材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每亩元至元资金或物资补贴。至目前,全县累计发放中药材种植专项扶贫资金.6万元,扶持2.15万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3.92万亩。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推动脱贫攻坚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县里依托当地各类资源,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全县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每村至少有1项以上主导产业,中药材、马铃薯、牧草、牛羊养殖、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已成功挑起脱贫攻坚的“大梁”。
“户均两头牛,脱贫不用愁”——年,陇西县提出“”和“”种、养模式,以草畜一体化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所谓“”,即向每户贫困户贷款5万元,鼓励其种植5亩全膜玉米,养基础母牛3头,年增收2万元以上;“”指的是,向每户贫困户贷款5万元,种植5亩全膜玉米,养基础母羊20只,年增收2万元以上。
在此政策的引领下,陇西县草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近年来,全县年转化各类牧草78万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引进优质基础母牛1.5万头、全县牛存栏7.8万头,引进优质基础母羊3.6万只,全县羊存栏达21万只。
村看村,户看户,脱贫攻坚全看党组织。云田镇上大道村的一处开阔空地上,一座座食用菌大棚拔地而起。这是由上大道村党总支牵头成立的一家集香菇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为全村户贫困户。
年,该合作社争取世行项目资金多万元,建设香菇标准化种植大棚30座,并将这些大棚承包给贫困户,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植管理、统一采摘回收。贫困户一方面从管理、务工中获取收入,另一方面还能得到合作社的股金分红。
小蘑菇产生大能量。截至目前,陇西县共建成各类香菇大棚座,年装菌棒万棒,年产香菇吨以上,贫困户户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带贫增收效果明显。
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近年来,陇西县通过基层党组织引领,探索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带动模式,通过资金入股配股、按股分红带动发展。年,全县基层组织组建7家合作社建立了7个养殖基地,带动贫困户户,建立种植基地35个,带动贫困户户。此外,按照股权化经营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引进建成扶贫车间23家,吸纳劳动力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
时下,行走在陇西大地,各类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发力成长,不仅点亮了贫困群众的致富梦想,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修好农村路打开致富门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在陇西县首阳镇水月坪村,村支书孙沛指着穿村而过的红李公路对记者这样说。
年前,红李公路水月坪段不仅窄,而且路面上大坑连着小坑,“连自行车都不好走”。路不平,村里啥产业都做不成。年,县里投资资金对这条路进行了全面改造。
“路平了,感觉村子与外界的距离也近了。”孙沛说,以前村里种的中药材、苗木、蔬菜果品都要找车拉到镇上才能卖,现在商贩直接开车到地头收购,省时省力还能增加收入。
致富产业在哪里,公路就修到哪里。陇西是全省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县、也是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近年来,县里结合脱贫攻坚行动,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通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至年底,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为公里,全县17个乡镇和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沥青或水泥路。
走进马河镇杨营村,穿村而过的公路宽阔平坦,联社入户的水泥路干净整洁。村子周边,山野苍郁,阡陌纵横,是一派静谧的田园风光。
“通村道路修好后,村子就被中美协确定为写生基地,来的人一下子多了。”杨营村村委会主任王耀军说,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家在杨营村写生,很多村民靠着好山水,吃上“美丽饭”。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近两年来,陇西县积极筹措资金,努力打通一些自然禀赋相对较好的村社道路,以此促进乡村旅游,增加群众收入。路通了,人来了,采摘园、农家乐、旅游山庄等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开拓了一条新路。
几年前,通安驿镇黑家岔村还以玉米、洋芋、红薯种植为主,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公路通了,脱贫致富产业来了。在县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村里引进了一家民营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流转荒山建成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乡村综合发展园区,吸纳当地群众60余人在园区上班,每人每年增收2万余元。
小村道,大民生。修好一条农村公路,就打开了群众的一扇致富大门。目前,陇西县已逐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为主骨架,县乡道为支线,村道和村组道路为分支覆盖全县的公路交通网络格局。一条条缠绕在山水之间、穿越在田野阡陌的农村公路,带动了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阳光大道。
记者手记
闯出一条致富路
在陇西采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位当地的“老汉”。
说是“老汉”,其实他们的年龄不算大,也就50岁上下。52岁的贾随太去年尝试网络直播带货时,很多人说“这老汉是喝大了胡整哩”。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胡整”的“老汉”不到一年就在网络上卖掉了20多万元的中药材。
云田镇回岔村村民邢军与老贾年龄相仿。年初,老邢通过“快手”APP学会养蜂后,引进了4箱蜜蜂,当年就收入多元。今年,尝到甜头的老邢,又引进了22箱蜜蜂,“到年底蜂蜜至少能卖3万多元”。
攀上一张互联网,闯出一条致富路,开辟一片新天地。时下,在陇西,跟老贾、老邢一样,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乘着“互联网+”的强劲东风,依托县里搭建的电商平台,将中药材、菜籽油、苦荞茶、蜂蜜等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好日子是拼出来的,致富路是闯出来的——在陇西采访时,许多当地人对记者这样说。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却透射出陇西人民面对贫困和苦难百折不挠、敢闯敢拼的不屈精神。
“现在扶贫政策这么好,只要敢打敢拼,日子肯定能好起来。”今年,邢军除了养蜜蜂,还种了40多亩中药材,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比物质脱贫更可贵的是精神脱贫。行进在陇西城乡,记者一路走访,一路感慨:这些从精神上已经脱贫的人们,告别经济上的贫穷,已指日可待。(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齐兴福)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蹇勇德左玉丽齐兴福杜雪琴)
END
原标题:《陇西:脱贫出列幸福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