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气质》
新华社《国家相册》栏目组编著
商务印书馆
新华社有个中国照片档案馆,里面珍藏着自19世纪末以来的上千万张历史照片。近期,新华社《国家相册》栏目组从中精选出多张照片,配以文字,出版了一本名为《红色气质》的图书。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何平在序言中说:“如果气质有颜色,我想,中国共产党人的气质一定是红色。”
这些照片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长江日报记者选出4张,让图片带领我们穿越时光隧道,重回历史现场,与不朽相遇。
赵一曼:骨肉分离时,儿子才一岁零三个月
年秋,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治委员的赵一曼在与日伪军作战中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被俘。在狱中,日军为获得情报对赵一曼施以长达9个多月的酷刑,用马鞭抽打,用钢针刺伤,用烙铁烙,烧焦其手指,逼其投降招供。但她宁死不屈,没有吐露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
年,赵一曼从苏联回国后,与儿子在上海合影。
一份尘封的日本档案,记录了赵一曼被捕后的遭遇:
七月二十六日对赵一曼女士的电刑,操作准确,新式电刑器具功能发挥正常,给了赵一曼女士超负荷的最大压力。在长时间经受高强度电刑的状态下,赵一曼女士仍没招供,确属罕见,已不能从医学生理上解释。
年8月2日,赵一曼被日军杀害,年仅31岁。在英勇就义前,赵一曼留给唯一的骨肉一封家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宁儿,是赵一曼唯一的儿子。出生后,赵一曼带着他从事地下工作。颠沛流离的生活,险象环生的经历,让赵一曼不得不考虑儿子的安置问题。在一次返回上海途中,她抱着儿子拍了一张合影,然后,把儿子送到了丈夫陈达邦的堂兄家里,由他们代为抚养。
骨肉分离时,儿子才一岁零三个月,从此,生死两茫茫。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已成年的宁儿才在东北烈士纪念馆看到了母亲的亲笔遗书。
川藏公路: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名以上筑路者牺牲
川藏公路号称“天路”。在这里,许多司机都有一个习惯:不时会点着一根烟,抛向窗外。
他们是在致敬,致敬那些长眠在这路边的筑路英雄。
年,修筑川藏公路的战士在怒江两岸的悬崖陡壁上劈山筑路。
川藏线上的怒江大桥旧桥已拆除,却有一个桥墩被保留了下来。这不只是桥墩,更是一座纪念碑。碑中凝固着一位筑路者的血肉之躯。
年,一支部队正在这里修筑大桥。突然,一名战士掉进了正在灌注水泥的桥墩里。战友们想尽办法,却没能把他救出来。他们眼睁睁看着这名战士被泥浆吞没,最后只能含着泪把他筑进了桥墩。
几十年后修建新桥时,设计者特意移动了一点位置避让桥墩,为的就是不惊扰烈士的英灵。
千百年来,很多人闻入藏而色变。由川入藏,翻山越岭,常常要走上半年。
年初,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决心彻底解放西藏,毛泽东主席号召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翻过14座海拔米以上高山,跨越14条汹涌江河,横穿8条地质断裂带,地震、泥石流、塌方、雪崩时有发生——这条长达公里的路后来被称为“世界公路灾害的百科全书”。
如果听到修这条路仅仅用了四年多,只有铁锤钢钎等最原始的工具,所有人都会惊叹!
在这条路上,长眠着超过名烈士,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名以上筑路者牺牲。
年12月25日,用汗水、鲜血和牺牲换来的川藏公路终于全线贯通。
年,拉萨贡嘎机场开航。
6年,青藏铁路建成。
西藏,一步步迈进了现代文明之门。
18位农民点燃了改革火种
年初冬的一个黄昏,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衣衫褴褛的农民去赶赴一场危险的集会。这次秘密集会,就为了四个字——“分田单干”。
年,小岗村18位“大包干”村民中的14位合影留念。
当时,农民自主经营是被明令禁止的,严重平均主义死死捆住了人们的手脚,农民毫无生产积极性,人越干越懒,地越种越薄,粮越收越少。再加上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加剧了农村饥荒,小岗村村民被逼无奈,才不得不铤而走险。
“分田单干”的做法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来概括:“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清晰的责、权、利划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出现了男女老幼齐下地的火热劳动场面。
到了春天,长势喜人的秧苗却“泄密”了。小岗村人战战兢兢。年4月的一个下午,听到风声的县委书记陈庭元来到小岗村一探究竟,摆在他面前的是像棋盘般整齐的花生地。他说:“小岗这么干,只不过是想吃饱饭嘛!就算错了,对全局也没有多大影响。”
当时出现了一些反对声音:“坚决顶住安徽的‘分田单干’风!”“支持‘包产到户’,就是迁就农民的落后意识!”在激烈交锋中,一批敢担当的领导干部顶住压力,想方设法保护了群众的积极性。
没过多久,省委书记万里来了,还批准他们搞三五年。消息又传到中央,邓小平一锤定音:“‘大包干’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历史再一次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8位农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点燃了改革火种;一级级党员领导干部实事求是,敢说真话,保护了火种。火种逐渐壮大,遇薪则燃,轰然成势,很快蔓延到全中国。
中国每一块界碑都有军人守护
詹娘舍哨所,是西藏军区一个边防哨所,八位军人守护着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米的悬崖之上,两间孤零零的小屋,就是他们的立足之地。
詹娘舍哨所海拔米,有“云中哨所”“雪域孤岛”之称。图为年6月仍然白雪皑皑的哨所。
每年大雪封山7个月,6级以上大风要吹多天,他们站岗、巡逻都要拴着绳子,防止被吹下山崖。
这里没有客人,最常来的,是每年多次的雷击。战士杜江南这样描述:
我见过最恐怖的雷电,把墙打穿了。那么大一个火球,滚着进来了,球形的雷电,我第一次见,也是把我吓到了。
更大的危险发生在“喊一嗓子就能引发雪崩”的冬季。6年冬天,18岁的于辉铲雪时滑下山崖。其余战友冲下山去救他,结果遭遇雪崩被困。怎么办?班长靖磊磊决定:他和卫生员王鑫陪伴已经昏过去的于辉,其他战友下山求救。
班长有些话并没说出口,但战士们都知道,更大的雪崩随时会发生,他是怕队伍全军覆没,才决定分两批往外走。
匆忙的别离,成了永别。雪崩果然再次来临。第二天,救援队在山下几百米的雪窝中,找到了已经冻僵的三名战友。
幸存下来的杜江南后来一直坚守在詹娘舍,直到退役。他说,战友们把生的机会让给了自己,他就要替牺牲的战友站到最后一班岗。
经历过近代丧土失地的耻辱,今天,中国约2.2万公里陆地边界、1.8万公里海洋边界线上,每一块界碑,都有军人在守护。
(长江日报记者秦孟婷整理)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