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之乡”党旗扬
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党总支盛夏时节,太行山满眼苍翠,生机勃勃。与此交相辉映的是西沟村村民的欢呼雀跃。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党总支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从新中国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的诞生地到“男女同工同酬”的倡导地,从“爱国丰产金星奖章”获得者李顺达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从“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到“全国文明村”,在建党周年之际,西沟村再添“国字号”荣誉,为这份履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对西沟村干群一心、艰苦奋斗的褒奖,也是对西沟人继往开来、不懈奋斗的激励。“激动、振奋、光荣,组织上给了我们西沟这么高的荣誉,今后工作的干劲更足了。”说起这份荣誉,今年88岁的老党员张买兴难掩激动之情,话语里透着坚定的力量。
坚持一个引领——
建强硬堡垒,锻造铁队伍“光头山,乱石沟,冬季雪花卷风沙,夏季洪水如猛兽。”这是西沟村的老人们对半个世纪前西沟村的回忆。“柏油马路户户通,住房都是将军顶;网络闭路进到家,自来水管哗哗哗;家家开着小汽车,幸福生活美如歌。”这是踏入全面小康生活的西沟百姓对如今美好生活的赞美。从彻底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到捧回引人注目的“国家荣誉”,凝聚着于西沟人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不变初心,凝聚着西沟村党总支为民务实、甘于奉献的担当使命。“满意不满意,群众来评议;干部好不好,群众说好才算好。”西沟村党总支书记郭雪岗说,这是西沟村党总支的工作标尺,也是全体党员的行动指南。西沟村辖9个自然村户口人,村党总支下设7个党支部,名党员。近年来,村党总支突出政治功能,聚焦组织力提升,实施党建“”工程,持续增强党总支战斗力,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从“穷窝窝”到“金窝窝”的小康之路。何为“”?即传承李顺达、申纪兰的劳模精神,抓好“党员和干部”两支队伍,发挥“总支示范引领、党员先锋模范、合作社帮带富”三个作用,构建“红色旅游培训、森林休闲康养、农副产品加工、纺织品生产”四大产业,推进党建+产业发展、党建+群团工作、党建+文明创建、党建+乡村治理、党建+民生福祉五项工作。每月主题党日,全体党员或集体学习提素质,或走村入户解难题;每周集体学习,每季度开办大讲堂……西沟村全面强化村党组织领导作用,完善党员岗位目标责任制、集体议事、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员联户等规章制度,建立“双联双动双建”机制。在党员中开展比境界看党性、比责任看担当、比作风看奉献、比民意看形象的“四比四看、争当纪兰式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建立党员示范基地(先锋岗),给党员过“政治生日”;出台党员干部“十带头”“十不做”准则,营造“年轻党员信息传送、致富带动作用,帮助群众增收;年老党员家风传承、监督提醒作用,化解矛盾纠纷”的良好氛围。目前,党总支在8个企业和香菇大棚、潞党参、中药材种植等产业项目上设立党员先锋岗12个,党员创业示范基地5个,11名党员领办企业、公司、合作社14个,帮助人就业,户均年增收1万多元。坚信一个理念——
践行“两山”论,打造新产业
“过去的西沟村,荒山秃岭乱石沟,旱涝风雹年年有,满山石头没有土,庄稼十年九不收;如今的西沟村,满山松柏盖山头,山桃山杏沙棘树,一年四季绿油油,空气新鲜人长寿。”78岁的村民周爱松说。百姓口里的顺口溜,道出了西沟村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的华丽变身。20世纪50年代初,西沟村的森林覆盖率仅有约2%,洪水曾不止一次冲毁农田、堤坝。为了改变生存环境,李顺达、申纪兰等带着村民上山种树。第一年他们种了亩,但由于经验不足,最后只活了一棵树,村民们泄了气。“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以这样的信念,李顺达和西沟村百姓开始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伟大事业,一干就是几十年。从“一棵松”到“万顷林”,从“两个苹果”到“满山挂果”,从“荒山秃岭”到“金山银山”,60多年来,西沟村累计造林面积达到2.67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8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西沟村百姓深有体会。郭雪岗告诉记者,村里的亩山桃山杏、0亩连翘、亩沙棘、10万多株核桃树,正成为百姓的“绿色银行”。依托山林经济发展起来的村办企业和合作社,生产的核桃露、沙棘汁饮料畅销全国各地,吸纳劳动力多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西沟人用实际行动作出了生动阐释。西沟村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先后引进或重组纪兰饮料、太子龙服饰、纪兰潞秀等8家绿色转型示范企业,组建红色西沟旅游开发公司、红色西沟文化培训公司等企业,成为推动西沟产业转型的强劲引擎。村集体兴建的香菇大棚内,正在忙碌的常开凤高兴地说:“如今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儿,现在每年收入都在3万多元。”太子龙服饰有限公司工厂车间里,脱贫户郭春玲和丈夫张忠明是这里的“双职工”,“不仅学了技术脱了贫,还能守家在地照顾孩子,工作家庭两不误,这就是幸福生活!”跟着好支部,一定能致富。年,西沟村经济收入达到万元,旅游年收入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5万元,老百姓开心地说:原来的“穷窝窝”,如今真的变成了“金窝窝”。坚守一个承诺——
为民造福祉,提升幸福感
从昔日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没有粮食又没钱,补丁烂了补丁连”,到如今“蓝嫌暗、黑嫌土,花花绿绿好跳舞。大人小孩穿得靓,老奶奶穿衣也要换着新花样”,西沟村百姓在点滴民生改善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巨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带着这样的真挚情怀,西沟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对百姓作出承诺:不让一户群众住危房,不让一个群众看不起病,不让一个学生上不起学,不让一个家庭生活在贫困中。身患残疾的郭军显,在村党总支的帮助下,成为远近闻名的“羊倌”,靠着养羊和养殖补贴、五保金等各项政策补贴,年收入超过5万元。返乡青年房慧亮于年回乡创业,组建绿源春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中药材深加工基地,不仅自己当了老板,还带动多户村民共同致富。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近年来,西沟村建起移民小区、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卫生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行“三免五补”、家家户户实现“新三通”,80%的农户住上了将军楼……多年来,西沟村党总支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西沟村党总支创新方式方法,做到“十学”“七讲”“五结合”,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人)件次,扎扎实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我们将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弘扬劳模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西沟,创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西沟模式’。”载誉归来的郭雪岗说,他将和全体党员干部一起,为了西沟村的美好未来,不懈奋斗,永远奋斗。来源丨长治日报
记者丨刘婷婷
编辑丨路璐
审核丨韩焰
监制丨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