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老龙王堂的来龙去脉
TUhjnbcbe - 2024/10/1 16:26:00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http://www.pfzhiliao.com/yydt/1347.html

在广灵县南村盆地任何地方,都可以清楚地望见莎泉西北的堂坡上,在一条上下分明的水平岩层中间,有一个巨大的石洞,民间传说这个石洞是二郎神担山赶月时留下的。这二郎神大概就是那位巨人大神杨戬,他把扁担一头插进南村盆地西边的堂坡,就是现在的老龙王;另一头插入东边的九泉山中间,也就是现在的石梯岭口的地方,弯下身子扁担上肩,用力一直身,但没能把两座山挑起来。是因为在石梯岭那头插得太浅,还是那儿的岩石太过疏松,反正结果是把石梯岭挑出一个壑口,而在堂坡上留下抽出扁担之后的一个硕大石洞,现在这石洞是叫作“老龙王堂”。这里的山之所以叫做堂坡,自然是因为有老龙王堂而得名。

尽管老龙王堂举目可见,可我仅在年去过一次,此前则根本没到过那里。那次是和县领导陪着京城来的客人和央视记者一行分别乘车去考察游览,陪同的还有县有关部门负责人,一共20多人。车队停在距老龙王堂还有一段小路的半山上,我们徒步上到洞前。

老龙王堂右侧的天然龙首

进洞的门还锁着,大家就在洞外边等开门边欣赏山景,我则拿着相机四处选角度拍老龙王堂的外景。老龙王堂是一个很大的敞口石洞,我把镜头一次又一次对准洞口,忽然发现洞口右边的石崖竟然是惟妙惟肖的龙首,头角分明,鼻眼清晰。只是仅能看到龙首,颈以后的龙身乃至龙爪龙尾哪一部分也看不出来,我忽然想起神龙见首不见尾之说,果真是这样。这毫无人工迹象的天然龙首大到难以想象,足有几间房子那么大。以前我从未听说过这儿能看见自然形成的龙首。我相信,今天我的发现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山洞叫做“老龙王堂”,也说明不知早在多少年前的古人已经发现天然龙首的存在。由于最初的发现者没有用文字予以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忘掉了它的存在。我为龙首的发现而高兴,真是不虚此行呵!我把能看到龙首的洞口横竖各拍一张,我只带着机内的一个胶卷,还得节约着用,洞里还没拍呢。

既然是洞为何要叫堂呢?开门的人来了,大家从一个不大的门进入洞内,立刻就有了答案。因为这个大石洞并不幽深,但里面却特别宽敞。所谓堂,就是大厅。洞的前面筑有一道几米高的厚围墙,但距敞口洞顶还不到一半。我看到洞顶从前向后倾斜,到后壁已低了很多。洞里虽不幽深却非常宽阔,据说有两千多平方米。我明白了为何这儿称堂而不称洞。洞里一览无余,原有建筑和设施已经被全部毁掉,贴着后壁重新盖了十来间看上去很简陋的房子,房上的覆瓦竟然是机制大瓦,使我觉得不很协调。庙宇分别是龙神庙和阎王庙等,里面新塑了神像。洞口内右边是三教殿,

老龙王堂内非常宽阔

自然也是重盖的,和正面那些庙宇一样不免简陋。听说以前还有观音殿、五谷神庙和老两口庙。老两口庙是怎么回事?我始终也没弄弄明白。左边有一片平台,据说原来是戏台,几百人在台下看戏毫无问题。但演出时需要将背朝洞口露空的后台加以遮挡。古时候这里农历每年六月初六日有一天的隆重庙会,献戏给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但这天然剧院毕竟是在洞里,并且不设座位,人多了就必然会显得拥挤。所以老龙王堂有一个特殊的专有禁忌:不能说“挤”。一旦有人说出“挤”,那就会挤得人人难受,喘不过气来。这条禁忌倒是说明毕竟洞里的容量有限,也说明有时候的庙会也曾出现过人山人海的情景。我取出相机,就站在平台上拍下洞内景况。

新近盖的房子和里边的泥塑,我不大关心,客人和记者关心关心这儿的什么我也不知道。我以前曾搜集到过这儿的一些转抄碑文和石刻照片,我想利用这次机会求证一下。

现存最早的石碑是清乾隆十六年()七月立的,下部开裂。碑高厘米,宽66厘米,厚15厘米。碑额双钩楷书“永垂不朽”,碑文无标题,全文如下:

莎泉之西北有龙神堂,名曰“龙潭”,乃五龙归息之所,建于明纪。后清雍正年间配修五谷、三教殿,以□□楼乐闻,瑞彩异常。上覆巉岩,极其耸翠;下临绝涧,极其溟深。前照后依,抱两镇□□□。地恃南泉,据壶源之本根,萃精毓秀,四方仰霑。诚胜地,亦仙境也。但斋僧未广,住持难留。以致圣像尘蔽,寺院飘零,非所以妥神灵、邀福祥也。乾隆辛未年孟秋月,神灵感应,慨然有施地者,以备香火久供。因募有施钱者,安置住持□永居。自是日拂殿宇,夜讽经咒。金像彩耀,霞光恒罩于山巅;烟雨相蒙,瑞气时临乎川泽。固神圣之感应,亦众善之共助,故为碑铭,以志不朽云。

郭庆、郭祥侄进学、(进)连施堂坡地叁拾亩,带粮叁分。东至交界石,南北二至沟,西至坡石。

住持道人:孟复善弟子:本始

广灵县莎泉村梁里另九甲张善人文知,买到上林关李鼎陆地壹顷零二亩。价银贰拾两,带粮壹两,加丁在外,同八堡施与龙王堂用。又施佃价大钱叁千柒百文、谷五斗,带粮壹钱二分。郭进玉赎地时价交圣寺使用。计开施买地亩数:

坐落上林关,内有所住土窑三间。营盘地八亩,东西畛,东西二至道,南至王秀,北至王盘。

长堰地十五亩,东西二至道,南至王姓,北至王正身。

沙涧地十五亩南半,东西二至沟,南至李才,北至李尚品。

鸭儿涧地十三亩,东西二至塄,南北二至李岩。

准圪桥安地十五亩,南北二至道,东至魏家地,西至李秉公。

窑头地十亩,南北二至水沟,东至李才,西至卖主。

窑头北头地十亩,东西畛,西、北二至沟,南至邱家,东至李岩。

彦山坡地十二亩,西至沟,东至李皞,南北二至塄。

小南岭道西地四亩,南至本主,北至塄,西至沟,东至道。

郭进玉将张文知所施佃契,向圣寺找价银一两,已作卖契焉。

施所佃郭进玉地数二十八亩,佃价前明。

龙王堂永业:白羊道十亩,南至本主,西至史家,北至马家,东至武家。

东沙河地六亩,东至郭智,北至官道,西至郭进学,南至韩家。

段家圪塔地十二亩,东至韩家,西至郭进魁,南至道,北至唐祥。

峕大清乾隆十六年岁次辛求孟秋榖旦立。

老龙王堂重修碑记

这通碑的碑文没有标题,那我就冒昧地给它添加一个吧,从其内容上看,以《龙王堂施地碑记》为题,应该不算离谱。碑文告诉我,老龙王堂原来是叫做“龙潭”,老龙王堂这个名称可以说是民间的叫法。作为庙宇,明代始建,清雍正年间有较大规模的扩建。碑文主要是记载老龙王堂的房地产,所开列的这份清单并不包括老龙王堂本身。房产仅是坐落在十几里地外上林关村的3间土窑洞,但地产就很可观了。算下来共有土地亩之多,应该相当于一个不算小的地主。在封建社会,许多寺庙都拥有大量地产,将所拥有的土地出租,使寺庙的僧道能够过上宽裕生活。有一点需要告诉读者,如果寺庙买入地产并带有“地粮”和丁赋,那也是要照章缴纳的。地粮在明代确实是粮食实物,即向国家缴纳的实物地租;但到清代则是银两,即向国家缴纳的货币地租,丁赋也一样。至于修缮费用,自然是主要来自化缘和布施。

我注意到当时老龙王堂的住持是道人,广灵县有些寺庙僧道交替住持并不罕见。如圣泉寺弥陀洞内顶壁上原绘的是光芒万丈的太极图,说明曾有道人住持;水神堂正殿是龙母庙和大士庵前后供奉,在明代也曾有道人住持。

碑阴刻有四字碑额,我拍的照片略去。捐施名单很长,捐资个人名,主要是南坪、白家庄、梁家庄三个堡、赵家坪、莎泉这些村的人,其他村乃至浑源、灵丘、和蔚县也都有零星个人捐资。捐资数额绝大多数是银一钱或钱一百文,个别多一点。在我看来,当时一钱银子和文铜钱似乎不太等值,多少会有一点上下浮动。钱数的“一”大都写作“乙”,清乾隆时期经常这样写,其他地方也可以见到。此外尚有以村集体名义的捐资,如“上白羊捐粟四斗五升”、“庄头村施银弍钱”,还有南村一些人“共施钱乙千乙百九十二文,名垂梁牌”。名垂梁牌应该是还有另外的名单写在了梁牌之上。承接石碑刻字的尧(姚)疃村石匠焦刚、焦傲,也都要捐银一钱,古代的匠人们大都如此,对所接工程有所表示。我忽然觉得现在的回扣起源,似乎就是从这种表示来的。

名单上所开列捐施数额最大的个人是“莎泉村姜一朝施银乙两”,或许姜一朝是当时莎泉村最大的富户。今莎泉中堡村姜氏一族是全村最大族群,从该村《姜氏族谱》看,全部是姜一朝的嫡系后代。但我在这份名单上却发现,先后有莎泉村“姜一海施银弍钱”、“姜一怀施银乙钱”的记载。此二人与姜一朝同辈,但是否和姜一朝是亲弟兄?族谱没有确切答案。只是谱中收录的《老云》中二世列有姜一海和姜一淮。据我看,姜一淮和姜一怀应该是同一个人,姜一海和姜一淮当时居住在莎泉村是没有疑问的。问题来了,如果三人是亲弟兄,那第一世姜选就有3个儿子,如果不是亲弟兄而是叔伯兄弟,那同时来莎泉居住的姜选至少应该还有一位兄或弟。这就使新修的《姜氏族谱》的发端记载出现大的问题。一海和一淮这两人是无后还是出迁,自然会也成为以后该姜氏再修族谱的课题。相类似的发现还发现一例,今莎泉西堡村的《唐氏家谱》由于资料佚失缺载第一至五世,但在名单中可以看到“唐豹施银乙钱”的记载,而该家谱中则没有关于唐豹的任何记载,我想唐豹一定是唐氏所缺载的一至五世之人。我为何要在这里对别人的家谱指指点点?目的是想让有志于纂修家谱的人们明白,广泛的石刻资料对于家族史整理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名单后的署名是:

募化经理人:任品德高朝极

刻字匠:焦刚(焦)傲

书碑廪生:李肇基

密密麻麻的碑阴名单没有用完整个碑面,剩下点地方,被后人加以利用,续刻了一些资料。因碑体曾遭毁坏,下部折断破碎后又经粘合涂抹,以致裂纹处缺字较多。续刻内容如下:

同治四年王秉济、(王秉)治补换棋盘地廿亩,苍见地十亩半。

自贪吝之风炽,好善乐施,求之于僧人不易得。今有定州心善寺能修和尚,即□人为,在龙王堂住有年。所积钱柒拾一千八百文,买就拾三亩半地,施于此□□□香火地。壬子六月六日,南村社首韩聪、(韩)成等,办理社事,恐湮没其善,刻碑立石,□□不朽。

能修施地……

一买王兴□□□□□□□□□□□□陆地□□□□□□□□□畛。南至李姓,北至王姓,东西二至道,带银四分五厘。□□举陆地三段,坐落冯家庄西坡底,计地玖亩,南北畛。东至庞姓,西至张姓,南至沟,北至阎二□,带银五分五厘。

石工:马利

老龙王堂重修碑记施钱名单

续刻文中的同治四年是年,而壬子年则还在此前的咸丰二年,即年,老龙王堂六月初六日的庙会在这一年有了确切记载,除“文革”和“学大寨”时中断,一直持续到现在。关于从定州兴善寺来的能修和尚,在人们的印象中很了不起。据说他有武功,修为很好。他喂养着一条住在山上的巨蟒,这条有几丈长的巨蟒从不伤人,饿了就来找能修。每次来都是把头从洞前墙上伸下来,身子横过墙体,把尾巴留在墙外地下。巨蟒吃完能修给准备的食物,便回山上去了。我想象不出这条张开血盆大口能吞下一头牛的巨蟒,能修如何将它喂饱。能修圆寂后,骨灰安葬在洞内,上面建塔。“文革”时,老龙王堂被彻底破坏,能修的骨灰塔自然不会幸免。石匠马利是南村人,那时就已成为很好的刻碑匠。他的儿子马建午,子承父业,我小时候还看见南村临街的窗户旁订着写有该路段“卫生责任人马建午”的蓝底色白粉书小木牌。现在马建午的孙子又重操祖业,去了北京某雕塑厂,称得上是石匠世家了。

老龙王堂的第二通碑的碑首已缺,右上角折,重修时予以粘合,文字保存较好一些,但不免有几个缺字。所以可全文录下:

重修碑记

立庙勒碑,所在处有类皆表,山川秀丽焉。峙记造建巍峨,概未足异。惟老龙王爷堂,坐两镇之交界,寔灵、浑之福。堂不以山之号,其庙而龙之名。其堂无斧凿痕,有厂阔堂。问所自始,父老无知者。堂固奇,□且更奇。诸大龙王说,从北地自来,列坐堂中,后人修庙祀之。水旱即祷,有祷即灵。讹传幻语,未之或认真。然所欲求雕塑工匠,杳无传人。谁疑敢假?果若人言,真天造地设,妥灵神而庇嘉谷也。奈世远年湮,殿宇□甚鲜洁,圣像未免尘封。住持僧人了玺,矢志重修,慨然募化。会集浑源州两村,广灵□□县六村,共议□葺。虽四方不无布施,而八村赀财较重,且多鸠工庀材。不两月告竣。丹楹绣栋,钦庙宇之彪炳;金碧丹辉,煌塑像之庄严。斯举也,讵敢夺天工,止以溯神堂之灵异。岂云纪人劳不过望,奕祀之嗣修耳。故为志。

延陵贡生:周文炽撰题

住持化僧:了玺,徒弟达智,施钱壹千文。

经领人:王英,施银一两;赵来玺,施银一两;高维衡,施银二两;贾弘志,施银五钱;赵德凤,施钱五百文;任品重,施银一两;任广。

石匠:徐宣王举徐贵

化匠:王时雍赵树成

泥匠:耿加玉

大清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十月十二日吉日立

(续刻)

南村、莎泉三堡各施钱二千千文;

梁庄、黄龙、南坪、赵坪、北土岭四村各施钱一千千文;

白家庄施钱八千文。

时咸丰八年重修。

八堡龙王堂今有陆地玖亩,坐落白家庄村西,地名笑嗷地,两段,东西畛。东截东至道,西至王家坟,南至杨姓,北至郑姓。西截东至王家坟,西至王姓,南至杨姓,北至郑姓。

随带地内粮银壹钱零五厘。

能修禅师复将买宋义文地施于龙王堂,以助香火。今将地名开列于左:

记载老龙王堂重修的碑刻

冯庄小道地一段九亩,东西畛。东北二至王姓,西至沟底,南至阎姓。又烟道地一段四亩,南北畛。东至王姓,西至张姓,南至庞姓,北至道。二地随带粮银柒分五厘。共价大钱四万六千文。

中华民国五年六月六日。

赵家坪社首经理刻石,以垂永久。

石工:赵为元

堂前松树五株,光绪十八年春栽。

资助香火费:姜为义、杜盘各施钱一千文。

这通碑记载内容丰富,是几经续刻而就。时间跨度很长,从乾隆二十年()到民国五年(),纵跨年,很具档案性质。把需要记载的重要事情陆续刻在碑上,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做到永垂不朽的。

我很佩服最初的碑文作者周文炽,他是一名恩贡,想其也是方圆几十里内的知名文人。他注意到老龙王堂没有人工痕迹,应该是天然形成。也想了解老龙王堂的起源,大概他看到上一通碑说建于明代感到不满足,就想了解一下确切起源,因为他不相信传龙王们从北方来坐在那里,人们就建庙祭祀的传说。但当时的人们已经无法说清准确的起源。

老龙王堂是周围八个村共同祭祀的。从周文炽文中我发现一个有关清代广灵区划方面的事情。他说的“浑源州两村”肯定就是指八个村中的南坪和赵家坪两村。我从南坪村《张氏世系宗谱》考知,这两个村是民国八年()秋从浑源县划入广灵县,当时一共划入的5个村在整个清代一直是归浑源县管辖,其余具体是哪3个村还有待考证,现在的人们是不知道这次区划变动的。至于这通碑上有关地产和其它事项的研究不在本文进行了,以后再说。

第三通碑是一面嵌碑。横长96厘米,竖高54厘米,碑文无标题,民国九年()立。我还是先全文抄下来再稍加讨论。

西山之阳,有扁谷,或曰“石堂”。石堂之中,庙貌辉煌,神圣灵应。扁谷之外,泉甘土肥,草木丛茂。八村八年轮流而经理,六月六日献戏以酬神。创修于前代,极盛于斯世。像坐连山,不便出宫。居民啧啧,隐有憾焉!

住持能修老和尚,慈心发动,募化资财,雕刊木像,制造执事;金彩灿烂,以壮观瞻。略书俚言,以志不忘。是为序。

清文生:韩以晋撰文

(清文生)韩仕晋草丹

清廪生:韩封晋

水利公司书记薛瓒书丹

民国九年重修老龙王堂的嵌碑

住持能修施钱壹万文。能修与董事韩君等遗与杜盘仦僧外甥,日后卖所住之窑与龙王堂,出钱百千,住窑无租。为与僧祭扫坟墓,冯家庄东堡东有能修自置窑院壹处,窑房三间,只许杜盘住居。

董事人:

南村:贡生韩之纪

梁庄:清廪生孙雨武修文

莎泉:清武生王文理姜天邓名臣

北土岭:薛兴政

白庄:清文生王哲王国钧

黄龙村:王位

南坪村:张鉴

赵家坪:清廪生孙绍廷

刊字:马力同施钱一千文

木匠:宋之忠同施钱一千文王举

油匠:杜盘同施钱一千文杜参同施钱一千文杜门张同施钱一千文

中华民国九年七月廿六日立

嵌碑前半部分正文内容为行楷大字书,后半部分附刻内容则以小字书。到民国时期,有的人书碑不再严格按照馆阁体来书碑,但仍不多见这种行草书碑。碑文内容很简约,用不着多动脑筋。只是说这儿的龙神像不能和其它地方的龙神像一样移动,使我感到有点意外。一般说来,祈雨时人们要戴着柳枝圈将龙神像抬着,敲锣打鼓请龙神视察旱情和从泉水之处取水的,民间称之为“行雨取水”,并在庙前的戏楼献戏娱神,因为龙王奶奶和她的龙子龙孙最喜欢看戏。

撰文人韩以晋是南村的大地主,前清秀才。侵华日军攻入广灵,他最早当汉奸,出任广灵伪县长和伪振兴会会长,他儿子韩慕尧任南村伪警察署长,孙子韩鹏举任国民党广灵县保安警察大队骑兵小队长,一家三代做下许多坏事,并负有血债。当然,其下场也都不会好。韩以晋在年八路军攻下广灵城被俘逃脱,次年死于白家坟村堡墙下的藏匿洞中;韩慕尧在年被解放军击毙于浑源县,韩鹏举在年广灵城解放时失踪。

书碑人还有一个薛瓒,他是南村水利公司书记。这书记可不是现在的党委书记或党支部书记,他那个书记是文书或秘书,或许还兼着会计。民国八年()在县长曹祖烈的支持下,南村、莎泉和北土岭等村组建水利公司,开挖长十几里的普济渠,使南村一带好多旱地变为水地,同时使南村涝年水患减轻或避免。这条渠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扩建改名解放渠,北起白庄村西北,南至贺窑村附近入壶流河,全长9公里,并且一直使用。我想告诉读者的是,这个水利公司是广灵县第一家以公司的形式管理水利设施的民间公司。广灵县第一家公司就是这个水利公司。

嵌碑上的其他人和事我只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龙王堂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