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处暑,阳炁收敛,阴炁渐盛,道医秘法教你顺
TUhjnbcbe - 2024/10/5 17:59:00

处暑简介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时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为立秋后十五天,斗柄指申为处暑。天文专家称,处暑当天,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那天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北京城区,白昼长度已经由夏至的15小时缩短到13小时25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也由夏至的73°32′降低至61°34′,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太阳开始偏南了。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暑诗词

长江二首

宋代·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唐代·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处暑后风雨

元代·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宋代·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壘,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处暑

清代·弘历

代谢凭谁测,由来其理常。

天高云影淡,日远树阴长。

池苇何妨白,田禾渐喜黄。

风从西北至,思共捷音飏。

处暑

宋代·吕本中

平时遇处暑,庭户有馀凉。

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

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

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

处暑

明代·张穆

一岁频过处暑天,单衣林麓胜情偏。

田无负郭供公役,邻有藏书借为编。

山市每欺沽酒近,岩居深德种桃先。

宵来疏雨添无赖,尽夜绳床恣意眠。

朝辞秋虎夜乘凉处暑禾田始换装

一场秋雨一场寒

诗云“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日行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左河水)”,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水稻成熟收割。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的含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天在名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还有。

所以这个时期是昼热夜凉,时时会有高温天气,所谓的“秋老虎”,像是夏天的回光返照,只是这样的“回光返照”越来越弱,随着秋雨降下,“一场秋雨一场凉”,秋意渐深,秋味渐浓。

处暑,与其它节气相比,很容易被忙碌一季的人们忽略,或者是微微一笑地擦肩而过,幸好有好事的蒲公英,不辞辛苦地把夏秋转换的消息传播至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

处暑的蒲公英,花瓣凋零,叶子干黄,只有轻飘飘、毛茸茸的的果实昂然翘头,等那风儿吹过,变成许多小伞,种子飘落在泥土里,而暑气隐遁于草丛中。

处暑,是炎热离开的时节。古语云:“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想来,此刻南方的天气依旧暑热温存,可在辽阔的北方大地上,一丝凉意,早已随着秋风送至门前。

处暑时节,南方的雨水打在叶面上是“嘀嗒”的声音,而北方的枫叶则和秋雨一样,噼里啪啦落个一地,秋意更浓。老话说:“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有趣的是,在暑热天将结束之时,“秋老虎”仍会在节令的后期来一个猛扑,用它最后的炙热拥抱着大地。

秋意渐浓的处暑时节,历来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佳期。“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的这个特点从处暑节气开始显现出来。

一个“处”字,藏着修身治事的深刻内涵,解开“处暑”的本义,能帮助我们将“多事之秋”变成平顺祥和的金秋。

处暑三候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如《逸周书集解》:“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1、一候鹰乃祭鸟

否卦,九四。《周易·否卦》爻辞:“有命,无咎,畴离祉。”《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互艮为鹰,为鸟。艮覆震为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段话是说,处暑这一天有一个自然现象,鹰在捕捉到鸟之后,并不是自顾自地吃,而是会把那些鸟整整齐齐摆在窝前,先进行祭天,然后自己再进食。而且,鹰不捕食正在孵化后代的飞禽,所以可以称之为有义。

2、二候天地始肃

否卦,九五。《周易·否卦》爻辞:“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乾为天,伏坤为地。乾于后天八卦位居西北,肃杀之地,故曰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

这种肃杀之气,在进入处暑第二候的时候就可以明显感知出来了。

3、三候禾乃登

否卦,上九。《周易·否卦》爻辞:“倾否,先否.后喜。”《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上爻动,乾变为兑。兑覆巽,巽为禾。兑伏艮,艮为成,故曰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禾者,谷连藁秸之总名。又,稻秫瓜粱之属皆禾也。成熟曰登。”

登,包含稻谷登场开始进行加工之意。

处暑天气气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到,暑气就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开始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它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暑节气,气温走低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其次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时而出击,锋芒小试。这个节气期间我国主要的天气特征有:

1、秋高气爽

大气冷高压开始影响我国,形成的下沉而干燥的冷空气,首先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使这些地域率先进入了秋高气爽的美好天气。

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会带来大风天气,如果恰逢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会形成一场有规模的秋雨,并在风雨过后带来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和肠胃的疾病。

2、秋老虎

“秋老虎”一般要延续到处暑时才进入尾声。“秋老虎”的成因,是在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而是再次在它控制的地区展示“威风”。

对于刚刚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的10月,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天气。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在减弱。

3、雷暴活动

9月以后,雷暴活动虽然不像夏季那么活跃了,但是在华南、西南和华西等地区雷暴活动仍较多。在华南,由于低纬度的暖湿气流还比较活跃,因而产生的雷暴比其他地方多;而西南和华西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动也比较多。

进入9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少雨期,而华西地区秋雨偏多。这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华西秋雨”的主要特点是雨日多,而另一个特点是以绵绵细雨为主,所以雨日虽多,但雨量却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强度也弱。

道家处暑导引养生法

陈希夷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处暑

运:主太阴四气。

时:配足少阳胆相火。

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转头左右举引,就反两手捶背各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

治病:风湿留滞,肩背痛、胸痛、脊膂痛。胁肋髀膝经络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少气、咳嗽、喘渴上气,胸背脊膂积滞之疾。

处暑养生重点在于调整睡眠

处暑时节,天地间的阳炁(气)趋向收敛,天气由热转凉,阳炁(气)逐渐下沉,阴炁(气)逐渐上升。人体内的阴阳之炁(气)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此时需要顺应天地阳炁(气)的内收,同步贮存体内阳炁(气),调节阴阳的动态平衡。

然而,在火运反转为金运,天气由热转凉的变化中,常人存在调节适应期,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不爱起床,白天不爱运动,这就是“春困秋乏”中的“秋乏”现象。因此,起居作息方面要特别注重睡眠的质量,积极调整睡眠时间,以适应节气的变化。应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争取晚上10点以前入睡,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并保证早睡早起,晨起后适当运动。另外,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缩短调节适应时间。

对于常人而言,处暑养生的重点在于调整睡眠。中医理论认为,睡眠和清醒是一种自然的功能状态,完美地体现了人体阴阳的动静交互调整,而修身学则认为,睡眠与清醒之间存在着“中气以为和”的区间,上坐入静修定,阴阳和则两仪静,就能将这两者高度协调,调适在得一、统一和守一的最佳状态中。

昼夜阴阳的消长,决定了人体需要保持睡眠和清醒两种自然状态,否则就无法适应昼夜的交替出现。在清醒的时候,人体为阳炁(气)所主宰,一旦进入睡眠,就被阴炁(气)所主。生命在天道自然法则中,只有先顺应天时,治人事天才能实现突破与超越。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指出:“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阴阳两种能量在日度周期律中存在着交替变换的规律,人类的睡眠与清醒这一对阴阳转换,受制于天道阴阳能量的日度周期律制约;人类的睡眠与清醒规律,与天道阴阳转换规律具有同纪性,所以只有顺天应人,才能具有良好的生命活力。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又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夜半“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白昼“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首先要在睡眠与清醒这两大生理现象中恪守这一法则。

从生命的营气和卫气能量运行角度进行分析而言,人体睡眠与清醒之间的变化是建立在营、卫两气运行的基础之上,其中又以卫气的运行最为关键。营气指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正能量,卫气则指行于脉外和体表具有保卫功能的正能量。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这里的“止”,是指进入睡眠;“起”,则是指清醒起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卫气运行到阳气旺的时候,人体就清醒了;反之,则会进入睡眠状态。

依据生命的气运规律而言,顺天应人则要尽可能做到亥时(21~23点)入睡,早晨卯时(5~7点)起床为宜。入睡前用热水泡脚,或做足底按摩,可以提高睡眠质量。起床之后,体质偏虚寒的人,可含嚼几片生姜或者一片炮附子,对促进身体阳炁生发颇有益处。体质偏实热的人,早上则以冷水冲洗一下头顶,有利于阴阳平衡。

古圣先贤在修身的实践中发现,养生与修身方法中,子午这两个时辰的度与数极为重要。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呈翻转性变化,常人在子时必欲静卧,以候气复,午时应当小憩,静候阴生。

现代科技从物相领域的研究中发现,夜间0时至4时,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而中午12时至13时,是人体交感神经最容易疲劳的时间。另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之道。修身实践者,则应当上坐,运用得一法的“中气以为和”原理,把握住翻转性替换中的主动权,因此也就诞生出修身求真“子午功”的方法论。修身求真实践者应当在顺应的基础上逐步进行超越,高质量地把握住子时与午时变换的原理,更有效地顺天时而化内境。

处暑养生,送暑湿、补肾气养脾胃

立秋过后,白天虽仍是30多度的高温,但有风的地方,明显感觉到空气里少了暑气的闷热,多了秋风的丝丝凉意。

秋天正在步步紧逼,到了处暑这天,夏、秋之间的对弈真的就要宣告结束,暑气即将消散,天气要开始转凉了。

处暑节气,和立秋一样,仍处在五运六气的四之气内,主气是太阴湿土,客气是太阳寒水。湿气略重的同时,秋的燥气也开始显现,阴虚火旺的人群要注意。

经过40天的三伏后,人体气血消耗较多,也蕴积了不少湿毒,热毒。所以养生的重点,就是要送走暑湿,同时养好脾胃,补足肾气。

处暑之后,缺少“暑”的参与。我们北半球的位置是“太阴湿土”,即阴湿之气为主气。水星对地球施加影响,形成了“太阳寒水”当令的局面,即秋天的节气,冬天气候主政。

上古三部奇书之一,伟大的中医聖典《黄帝内经》讲到今年大暑至秋分两个月气候对人的影响时说:由于太阳系其他行星影响,突然“夏行冬令”,冷暖气流对抗,湿气化水,天降寒雨;突然变凉的气候,使人身心气血偏于凝结,头重昏沉,耳目闭塞,出现晕倒的情况;一些人内有大寒,外有壮热,感冒发烧,甚至高烧引起胡言乱语;

由于之前春夏生长不利,一些人气虚乏力;立秋之后,因营卫失和,津液匮乏,出现咽喉干燥,饮水虽多,难化津液,于事无补;水能克火,夏天应心,寒水克之,饮水难散,一些人心脏疼痛;汗毛孔的突然关闭,郁热难出,化为毒火,会形成痈肿疮疡;一些人还会出现疟疾,表现心寒外热;内火变为热毒,毒血行于二便;庚子木运不足,肝气匮乏,春夏生长受克,秋天无阳可收,肝不养筋,筋软无力,膝胯尤重。

今年小满至大暑两个月,北半球主气是“少阳相火”。少阳经包括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可是,此时因金星对地球施加的影响,当令之气是“阳明燥金”,即盛夏的节气,秋杀之气主政,极大地抑制了少阳之气的生长。这些消极因素,将会在处暑后结出恶果。手少阳三焦经的走向,从胳膊入脑。如果三焦经瘀塞,人脑的涎因不能气化变为动力,而成为黏涎堵塞大脑通道,人会头懵发木,头胀,反应迟缓。

足少阳胆经的路线从腰到小脚趾。中医讲:“十一脏腑取决于胆。”胆经瘀塞,会出现腰痛,腿痛,脚痛,全身疲乏等证。如果出现这类情况请找养生师,针对当地气候选择相应食材调养。

处暑之后毛孔关闭,体内毒素如不能从二便排走,即形成郁热而现痈肿疮疡等诸多症状;头部因不宜出汗,若精气化为黏涎堵塞七窍,会出现头胀、脑浑、耳塞、目赤、牙痛、鼻塞等症的发生。重者可能出现中风。

此间除寒凉之人外,多數人内热壅盛。所以,凡是内心不冷之人,轻易不温补;即使寒凉于心的人,温补格外小心,宁可稍欠,不要太过。而且要补在午正之前。

“暑”是上天一年之中给人和万物阳气最重要时段。二日为“昌”,“暑”是二日养土,天道右旋。

1、早睡早起

进入秋季后,人体出汗减少,人的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原来的平衡,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缓解,肠道功能日渐正常,由此,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一些在夏季时潜伏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2、益肾养肝多吃咸

处暑节气,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此时饮食调养方面宜益肾养肝,润肺养胃。饮食上宜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荠、沙葛、粉葛等。

3、多喝水去秋燥

想去秋燥必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润的食物外,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肠子开始蠕动,就会想上厕所,当然也就不会便秘了;但是千万不要喝冷水,因为人的脾胃喜温忌寒,低于室温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4、吃粥补充水分与润燥

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温热粥或药膳粥,可说是养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补中气。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与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养生早餐。中医提醒,老年人、体质较虚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会明显感觉不舒服的人,应该从秋天就开始调理保养身体,多喝水、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5、多喝蜂蜜水少吃姜

季节进入秋天,要多喝蜜,少吃姜。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那么,人体就必须经常给自己“补水”,多喝水也就成了我们对付“秋燥”的一种必要手段。

建议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蜂蜜所含的营养成分特别丰富,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此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

蜂蜜具有强健体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不仅有利于这些疾病的康复,而且还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6、通风透气,早晚添衣

处暑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未退尽,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当然,‘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

一定要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睡觉时腹部盖薄被,以防脾胃受凉。同时,室内可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含氧量。可在床头摆放散发香气的水果,能起到促进睡眠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贪凉,最好把窗户关上,以防寒湿之邪侵入人体。

7、护肠养胃

对于消化功能低下的人来说,除了及时治疗、尽量不喝酒、避免冷饮冷食、避免过度刺激的辣椒等调味品、少吃伤害消化系统的药物之外,还要消除不利于消化吸收的各种不良习惯。

按时吃饭。胃肠喜欢有规律的工作,到点就分泌消化液。少吃坏油。烹调方法尽量采用蒸、煮、炖等,不要过于担心加热到软会破坏营养素,因为即便损失一点维生素,也比吃了不消化要好。维生素可以用丰富食物品种的方法来弥补。

食物柔软,胃肠负担最小的食物是富含淀粉,各种抗营养因素又比较少的细腻食物。比如山药泥、芋头泥、土豆泥、大米粥、小米粥等。渣子太多的老玉米不适合消化不良者常用。对于那些不太好煮但是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可以用打浆、打粉、煮烂等方式来减少胃肠的消化负担,保证其中丰富的营养成分能更好地被人体吸收。

8、精神调养

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

9、轻松运动

饭后散步,或者饭后做点轻松家务,对于处暑后养生是个好习惯。刚吃完饭并不适合剧烈运动,不适合快走,但不意味着连慢悠悠的散步也不可以。

出门散步的好处,很大程度上在于让人精神放松。如果不散步,可能会看电视、看电脑、看杂志等,而脑力活动更不利于消化吸收。在饭后两小时之后,可以做些不太累的运动,快走、慢跑、跳操、瑜伽等都可以。适度的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对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帮助。

10、多睡一小时

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但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11、多吃清热安神食物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

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12、避免过早添加衣物

秋季养生小常识提示说,“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文:#中华道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处暑,阳炁收敛,阴炁渐盛,道医秘法教你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