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古代文化印记礼仪
TUhjnbcbe - 2024/10/25 16:16:00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www.znlvye.com/

1.礼仪之溯源2.礼仪之类别3.礼节之形式4.礼仪之用语5.礼仪之原则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习礼仪,就无法立身。《礼记》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有来有往才称得上礼仪。这两句话说明了礼仪既是我们个人的行为,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准则。我国号称“礼仪之邦”,礼节之多可谓冠绝天下,上至宇宙天地,下通衣食住行,无不有一套周全完备的礼仪制度。

《礼记》曰:“礼者,天地之序也。”我国自古就将“礼”作为天地间的自然规律与顺序。因此,礼最初的形成也与天地密不可分。周公制礼乐起始,礼仪就已不仅仅是个人的美德,而成为一种不可逾越的行为规范。合“礼”即合理,否则便是大逆不道。

古时候由于科技水平落后,诸多自然现象不能够解释清楚,因此古人相信世间万物皆有鬼神执掌,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这种鬼神信仰,直接影响着丧葬乃至祭祀礼仪的兴起。孔子所编订的《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为“三礼”,这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它的出现则标志着礼仪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在各类礼仪中,丧礼是最早产生的礼仪,它于死者是安抚其灵魂的仪式,于生者则成为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此基础上,又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度。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以礼施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中国传统礼仪基本都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则囊括了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各类礼仪。我们可将两类总结为“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政治之礼本就是为了维护奴隶主与封建主的阶级地位,朝代的更迭与兴衰,莫不是始于遵从礼法,止于礼乐崩坏。时至今日,我们能看到的政治之礼大多都是追忆形式,警醒我们不要忘记祖宗礼法,如每年山东曲阜的祭孔大典以及甘肃天水的伏羲大典。

1祭祀之礼

祭祀时华夏典礼的一部分,是一种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人们最初的祭祀比较简单,也比较粗犷。进入文明社会后,礼节复杂起来,用品也更加讲究,形成了一定的制度。

流程上,从最简单情况说,必须完成:迎神(通过四拜)-献爵(叁献,一献也可)-辞神(四拜)-饮福散胙。

礼成,散胙。凡与祭者,皆受福胙,也是恩礼广博也。古代的家族祭祀一般以宴会告终,盖於先人同时也。所以祭以示敬,宴以尽欢,正是礼之用,和为贵。显是先王一张一弛之道。至於散胙,以示无论亲疏,依次受福,只有次序之先后,并无礼遇之厚薄,此先人之泛爱众也。

2军旅之礼

军礼即军旅之事,与军事相关的礼仪。主要有三个方面:征战之礼,校阅之礼,田猎之礼。

征战之礼:出师祭祀、誓师、军中行赏、凯旋、饮至与论功行赏。

校阅之礼:目的在于检查备战状况。

田猎之礼:为田除害、供给宗庙祭祀、军事训练、充军之疱。

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则是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与宾客之礼。

诞生礼

诞生:为各家报喜,“男悬弓女悬帨”,若生的是男孩,则在侧室门左悬弓一副;若是女孩,则在侧室门右悬帨。帨是女子所用的佩巾。弓与帨,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

三朝:是汉族生育习俗,指婴儿从出生到第三天,母子均能平安度过,就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这就是“洗三”,也叫做“三朝洗儿”。“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祈求消灾免难;二是祈祥求福,祝愿母子平安。

满月:满月酒,新生儿满月时,主人宴请宾客,应邀的客人都要送礼,礼物多以婴儿用品为主,包括玩具、长命锁、衣服、饰品等;剃头,满月时为小孩第一次理发,称为剃胎发;移窠,也叫移巢、满月游走等,即满月后可以由人抱着婴儿四处走动了。

百岁:新生婴儿出生后第一百天举行的庆祝仪式,这一天,家中招待亲友,祈愿孩子长命百岁。长辈们会送百家衣与长命锁,祈求新生儿长命百岁。

周岁:周岁是诞生礼的最后一个仪式,这一天亲朋好友前来道贺,给孩子送衣帽。周岁的特别仪式“抓周”,用以检验孩子天赋且卜测未来前途。

2.成年礼

冠礼,男性成年礼的称呼。古代男性二十岁时,举行冠礼,标志已成人,可婚嫁,可参加社会活动。冠礼之后,男子要命字,此后,名字除自称、君主、长辈可称呼外,其他人只能称呼字,即所谓“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只有“冠而字”的男性,才有资格择偶成婚。

笄礼,女性成年礼的称呼,也称“加笄”。古代女性十五岁时,由家长替她盘起头发,并加一根簪子,表示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出嫁了。

3.结婚礼

三书:是中国传统嫁娶的礼仪,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亲书。聘书: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礼书: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徵时用。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中国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六礼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4.丧葬礼

殡葬方式有四种,所谓“死者有四葬:则投之江流(水葬),则焚为灰烬(火葬),则瘗埋之(土葬),则及于中野(天葬)。”

丧葬仪式有:停灵;换“老衣”;烧钱纸;设置供桌(摆放水果、五谷点心等供品,还有一碗装满饭菜的供品,谓之“倒头饭”);出殡;下葬。

5.宾客之礼

古代把诸侯朝见天子以及诸侯之间相互拜访时的礼仪称为宾礼,后来也包括官员之间,平民百姓之间相见时的礼节。

揖:古代的拱手礼。如:揖让(宾主相见的礼节)、揖别(作揖告别)等,不同于抱拳。

拜:又叫拜手。惟拱手弯腰而已,如今之揖;后指屈膝、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

顿首:指磕头。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

稽首: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的意思就是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

万福:一种古代妇女相见行礼的方式。此种行礼方式多口称“万福”,故又称万福礼。姿势是双手交叠放在小腹,目视下微屈膝。

礼仪称谓:礼仪称谓有尊称和谦称之分。尊称也叫敬称,表示尊敬之意。

敬辞辑录:

“令”字一族。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兄:尊称对方的兄长;令弟:尊称对方的弟弟;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另亲:尊称对方的亲戚。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告辞对方;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趁对方学校。

此外还有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足下:称对方;包涵:请人原谅;斧正:请人改文章;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府上:称对方房屋;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赐教:给予指教;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璧还:归还物品,等等。

谦辞辑录:

“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称。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拙”字一族。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另外还有寒舍:谦称自己的家;犬子:称自己的儿子;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内人(内子):对人称自己的妻子。

常见的成语中谦辞敬辞:

1、蓬荜生辉:也说蓬荜增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2、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的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3、敝帚自珍:一个破扫把,自己也十分珍惜。比喻自己的东西再不好也值得珍惜。

4、贻笑大方:贻,留给;大方,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学者或行家笑话。

5、无功受禄: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6、敬谢不敏:敬,恭敬;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指恭敬地表示没有能力或不能接受(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

1、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2、不吝赐教:敬辞,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

3、鼎力相助:敬辞,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4、洗耳恭听:洗清耳朵,恭敬地听讲。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多用于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5、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6、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下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传统礼仪是传统道德的一种载体,其原则主要有六点。我们所有的礼仪与礼节都是基于这六种道德原则所体现的。

1.诚敬

尊敬、敬畏,不怠慢放荡之谓也。这是任何一种礼仪都需要遵守的原则。与人相处怀

有敬畏之心,不是真的有所畏惧,而是不敢放纵,懂得克制。无论从内心还是行为,对他人的尊敬都需言行一致,不可言行不一。这就是最基本的诚敬。“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就是对“敬”最好的阐释。

2.卑己尊人

这一原则体现了宽厚仁慈的仁本主义精神。这就是为何中华文化中会有如此之多谦辞敬语的原因。“谦卑有礼”则体现了这一点。

3.礼让

礼让是中国传统礼仪的基本规范。《左传》说到“让,礼之主也。”即说“礼”是我们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希望人们在相处时,尤其是产生矛盾时仍不要忘记礼待他人。

4.宽恕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应该是我们规范自我行为的一把标尺。首先要以身作则,如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自己行为的规范。而面对他人时,所谓“宽”并不是无原则的原谅,而是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5.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中华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曲礼》说到:“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时至今日,我们仍在践行这一原则。礼尚往来的目的不在于礼物本身,《礼记》说到:“多货则伤于德,帛美则没礼。”就是批评了物质与礼仪挂钩的行为,而如今,这种社会风气也在所难免,但是我们更应记住的是送礼的初衷是为了表达情意,正所谓“礼轻情意重”。

6.中和

“中”为适度,孔子“执中”,认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和”即平顺和谐,万事万物讲求“以和为贵”。《中庸》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就是说“中”是我们所有人都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人人都能做到“中”,社会发展必然走向“和”。这也在如今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背景之下,为我们提供一片心灵的栖息地。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文化印记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