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讯因铜得名,以铜而兴,滚滚的长江水,巍巍的铜官山,育养铜陵先贤辈出,红色文化馥郁深厚。随着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入深走实,在千米井下的党旗前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穿过不忘初心的党员文明巷道,学习红色党史,内化劳模精神。就读井下党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工匠精神。6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安徽铜陵有色冬瓜山铜矿,并跟随工人下井,感受千米井下的红色力量。
当日9点左右,记者来到冬瓜山铜矿,在进行下井安全教育学习之后,开始更换下井工作服。即使开着空调,换装后的记者已大汗淋漓。再背上照明灯具和压缩氧自救器,带好人员定位器,佩戴好N95口罩,完成整套流程后,记者开始准备下井。“先要在机子上答题,有关安全生产的,答对按指纹才可以下。”跟随工作人员穿过长长的巷道,坐上罐笼,一路往下,“不舒服就咽口水,这样好一些。”在罐笼里,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嘱咐。到达“-米”,在矿道步行一段后,记者再乘坐井下的越野车,经过多个弯道岔口和斜坡道,来到了“-米”。
在这里的党员文明巷道,一场慷慨有力的宣誓正在进行。“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在采矿工区党支部书记苏青的领誓下,9名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传承红色精神。“我叫许世峰,党龄26年。”他告诉记者,自己在铜矿已经干了34年,时刻以劳模为榜样,“党史学习教育对我来说,就是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筹建于年,年正式建成投产,作为一座井深超千米的大型铜矿,冬瓜山铜矿至今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部矿山史,就是一部披荆斩棘的奋斗史,一部党员干部群众奋勇争先的创业史。组织建在井下、党课上在井下、服务落在井下、活动放在井下、实绩亮在井下,冬瓜山铜矿将党建与生产经营融合,将党建向千米井下延伸,向生产一线覆盖,向工作岗位落地,“千米井下党旗红”的党建品牌越擦越亮,井下党校越开越红火。
富有矿山特色的“楼道党建文化墙”亮起来。为不断提高党员“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的热情,提升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文化内涵,矿党委充分利用机关办公楼和采矿综合楼的楼梯步道、公共区域空白墙面,将基层党建与文明单位创建结合,抓好党建阵地建设;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抓好党建文化阵地建设,将党史、新中国史等知识要点,张贴到矿山办公场所楼道醒目位置,“一步一风景”让“空白墙”变成了“党建窗”。
党史教育学起来。基层党支部利用休息日,组织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走进铜陵周边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日活动,聆听讲解、现场开展座谈会。党员们以入党初心为话题,展开“知党情、话初心”党史读书会学习交流,大家或追忆党的百年历程,或分享红色经典故事,或交流彼此在不同岗位所肩负的使命担当。
红色经典读起来。基层党支部利用班前会、学习日、“讲台10分钟”等方式,组织党员或诵读党史文章,或讲解红色故事,或彼此交流心得。诵读活动既丰富了党员自身学习内涵,同时也激发了职工群众的党史学习热情,促进大家在学习中凝聚力量、增添干劲。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琳
编辑:彭玲
记者手记:
闷,热,是记者下井后最大的感受。更换橘色的下井工作服,在开着空调的房间,记者仍大汗淋漓。再背起必须携带的保障装备,穿过巷道,工作服已湿透。进入罐笼,有微弱的耳鸣,工作人员不断提醒,“不舒服了,就咽口水或者张大嘴巴。”
-米到-米,中间需要乘坐井下的越野车中转。行驶中有很多的弯道岔口和斜坡道,除了司机,车上的六个人为缓解紧张聊着天,但对习惯了有足够照明开车的我们而言,这里很黑,车很难开,而且车里又闷又热。
但记者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人很热情,也很负责任。当10名党员在井下党校的党旗前宣誓时,记者同样心潮澎湃。当穿过党员文明巷道,看到矿山劳模的事迹时,记者由衷地敬佩。
四班三运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矿山工人在井下和石头打着交道,最深的作业面是-米,在高温中,在轰鸣的机器声中,一代代矿山人传承着红色精神,发扬工匠精神,诠释着平凡中的伟大。
中午12点多,大概在下井后两个小时,浑身汗透的记者升井。“辛苦了,这里洗澡。”让记者暖心地是,在冬瓜山铜矿,职工不仅是“干干净净上班,也是干干净净下班”,而且洗浴、洗衣、就餐、体检、乘车、停车同样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