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省派临朐县乡村振兴服务队精准施策助力打造
TUhjnbcbe - 2025/5/12 17:44:00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病好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初夏的冶源,生机盎然。大片的葡萄开始抽穗,火红的樱桃挂满枝头。街道干净房舍整饬,随处可见大片的栽植,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农家院落的街头巷尾,闲适地聊着天。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山东是农业大省,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经验,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出自诸城、潍坊,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为全国农业农村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年多来,冶源这个靠近临朐县城的小镇,迎来了近年来的高光时刻。驻扎在此的省派临朐县乡村振兴服务队,与当地政府与村民一起,聚拢资源开拓思路,以只争朝夕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立足帮扶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和自身实际,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临朐新亮点。

一村一策体现多元化振兴思维

冶源镇,距离临朐县城中心,不过十几公里路程。上世纪90年代起,这里曾有比较发达的工业基础。但在历经了企业改革和退城入园后,成规模的企业逐步减少,让冶源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与很多乡村一样,冶源也面临着资源单薄、农村空心化等问题。

年9月底,省派临朐县乡村振兴服务队来到了这里,对口帮扶冶源镇5个中心村。这5个中心村,包含16个自然村,共计拥有超过名村民,分布在冶源的东部、南部、西部和北部,较为分散,占全镇村庄数的12.8%,人口数的12.1%。这5个中心村,经济基础普遍较弱,其中李家庄子、白塔、赵家楼是省级贫因村,北杨善和王舍是改造提升村庄。

服务队共有10名成员,分别来自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公安厅、省发改委等9个单位。刚一到冶源,省派临朐县乡村振兴服务队队长、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春生就向队员们提出了要做到“两个转变”:工作状态由城市到乡村的转变、个人身份由机关干部到农业农村行家里手的转变。

磨刀不误砍柴工。为尽快熟悉当地的情况,服务队进行了一个月的深入调研。大家终于把各村的情况,摸了个清楚。服务队配合地方政府,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思路,对这5个中心村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

北杨善村,以其深厚的民间剪纸和年画传统,打造非遗文化研学小镇;王舍村围绕当地特产葡萄做文章,以新建一条高端葡萄白酒生产线为支点,链接一二三产业,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白塔村结合物产与景观优势,发展七彩石河·花果长廊田园综合体;赵家楼村以革命传统为抓手,建设红色主题教育基地与农田引水灌溉工程;风景秀美,具有古村落、群英池、百丈崖等历史文化景点的李家庄子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云居山里乡情旅游区。

同时,服务队组织县、镇、村庄有关同志4批,近人次赴成都、杭州、厦门及省内学习培训,促进相关同志以先进为榜样,对标差距,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

这些乡村振兴策略的制定,绝非一时一地的即兴之作。而是在规划设计、水利勘察、文化保护等多路专业团队以及业界专家深度参与、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成型的。一方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深得人心的规划让当地的老百姓,感觉服务队有诚意、接地气;另一方面,布局合理、落子明快,也让各村的村集体快速见实效,充满憧憬。

每个村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基础各异,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突破乡村振兴难题,这就是省派临朐县乡村振兴服务队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和真知。

品牌化运营促进多方增收

从年开始,王舍村周边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葡萄种植。种植户刘兴长在这一行干了30年,是侍弄葡萄的行家。“大肥大水红粘土,离开这三样,葡萄长不好。咱村里,难得都占了。”

然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并没有让冶源王舍葡萄成为真正的知名品牌。与省内济宁、平度等地相比,冶源葡萄附加值低、易受市场行情影响的弱点暴露无遗。在王舍驻点的服务队队员,山东黄金集团源鑫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的韩宇,利用自己在外工作的经验,遍访葡萄种植的“生财之道”。

“经过调查论证,我们发现让葡萄增值,不完全在种植上,更在运营管理上。省内其他地区,有的是通过建温室大棚打破季节限制,有的是通过控产提质,拉高产品价格。总体来说,品牌化建设非常关键。”韩宇说。

由此,韩宇与王舍村书记刘兴居,向山东省葡萄研究院取经,寻找葡萄品种改良、提升品质的办法。服务队多方面筹措资金,引入山东金孚龙啤酒有限公司、潍坊滨海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与王舍村合资成立山东春华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生产高端葡萄蒸馏酒。

服务队队员、山东土地发展集团康养文旅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子斌,从土地集团协调了万帮扶资金,专项用于高温大棚建设及葡萄长廊、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葡萄采摘旅游。

从种植到深加工,再到观光采摘,一二三产业融合,让王舍葡萄逐渐开始享受到品牌化运营的红利。

年9月,王舍葡萄熟了。首届“山东(冶源)第一届葡萄文化旅游节暨海浮山葡萄采摘节”落地。来自外地的自驾车友,在王舍满载而归;10月,春华葡萄酒业收购22万斤“二茬”葡萄,并酿出了第一批甘醇清冽的高端葡萄蒸馏酒。

“当时,一茬葡萄市场销售价格是每斤1.2元-1.5元,二茬葡萄每斤0.8元,是近几年最低价格。服务队搞的采摘节,一茬葡萄卖给自驾游客户,采摘价格是每斤5元,超出市场收购价两倍。二茬葡萄,春华葡萄酒业以每斤1.8元的价格收购了22万斤,为村民带来近40万元的销售额,增加收入20万元。”王舍村书记刘兴居高兴地说。他表示,今年他们将加大品牌打造力度,划出一片80亩的葡萄种植地做试点,以保护价收购的方式,培育王舍特有的精品葡萄。

与王舍葡萄相比,白塔村的“七彩石河·花果长廊”更为缤纷多彩。

白塔村有一座建成逾40年的水库。年夏天,“温比亚”台风袭来,且白塔水库年久失修,淤积、坝体损毁严重,时刻面临溃坝的危险,成为汛期隐患,严重影响防洪蓄水效益,项目的启动实施是当地政府及沿河流域村民共同的心声和期盼。

在白塔驻点的服务队队员、省潍北监狱一级警长唐夕洲和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防灾减灾研究所所长谢文鹏认为,白塔水库治理好,确保其安全运行,才能兴利除害,护一方水土。

于是,在服务队的多方协调之下,白塔水库拦蓄工程提上日程,经积极努力,总投资万元的白塔水库上游寺头石河拦蓄项目成功列入山东省重点水利工程。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实施七彩石河花果长廊项目,串联白塔水库与巨洋湖(冶源水库),依托沿线水土、景观基础,实施寺头石河流域综合开发,把拦蓄水源建设、河道岸坡防护、土壤修复改良、沿河花海绿道、种植结构调整、基础设施配套统筹治理规划。5月22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橡胶坝消能设施加固主体工程临近尾声。

水库坝后坡白塔村现有河滩地为90年代人工小车推土改造而来,人工覆土平均厚度约20~40cm,其下为河床卵砾石覆盖层,土层单薄贫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工程实施过程中外运弃土用于河滩地土壤改良。“库底挖出来的20余万方淤泥,被垫到了附近的田里,经过改良之后,这将近亩地可以种植猕猴桃等经济作物,提高了土地经济价值,增加村民土地年收益,挖出来的卵石销售也给地方财政带来了可观收益。”白塔中心村党总支书记傅廷云说。

白塔水库治理是白塔村发展的“牛鼻子”工程:首先,让白塔水库重新具备了拦蓄、行洪能力;而土壤改良,则让经济种植和生态观光成为可能。该项目预计年主汛期前主体完工,建成后将发挥调蓄供水能力、实现雨洪资源利用、解决用水供需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成为灌溉、防汛、观光一体的水利工程典范。对此,冶源镇负责白塔的宫家坡社区党委书记和晓斌感慨万千:“没有服务队的帮助,我们想都不敢想。”

三阳山区域素有红香椿种植传统,范围包括三阳山、白塔桥、淄界、许家峪村等区域,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此处种植的香椿发芽早,颜色红,无污染、无公害、纯天然并具有香气浓郁、质脆多汁的特点,被誉为“三阳山红香椿”,是当地的一种传统名吃。服务队会同冶源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引导当地百姓整理盘活闲置荒芜山地,着力做好红香椿规模化种植,完成红香椿田地石堰修复工程,打造三阳山万亩红香椿生态示范基地,拓展其影响,提升当地红香椿品牌知名度。横贯基地的王家河—白塔8.2公里环山公路大大地改善了沿线群众的生产、出行条件,有效带动了红香椿产业的发展,这条“红香椿之路”被当地群众称为生产路、旅游路、致富路,使传统产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沿寺头石河连片培育“千亩猕猴桃园”种植基地,已种植余亩,横贯基地的沿顺河路花海绿道1.8公里已贯通。至此,“七彩石河·花果长廊”雏形已现,正努力打造集林果产业、休闲体验、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滨水长廊,形成现代化农业观光示范区。

省派临朐县乡村振兴服务队,一直有一个共识——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让村集体、老百姓增加收入,享受到实惠,这才是真正的“帮扶”。服务队队员、省社会保险事业中心综合处副处长董民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他所派驻的北杨善村,一直有做剪纸和年画的传统,但在之前基本是作为民俗传统存在。而服务队来了之后,现已搭建起剪纸艺术馆、手绘年画博物馆、年画商业街等文化传承平台,着力打造非遗文化研学小镇。村集体在获得研学旅游收入的同时,村民们也可以在茶余饭后,生产出艺术品来补贴家用,一举两得。

服务队队员、山东警察学院图书馆信息技术部主任朱好山表示,非遗文化研学旅游小镇的建设,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非遗、体验文化的场所,也为非遗传承人搭建了一个展示非遗文化、交流传统技艺的平台。

为了解决一家一户生产经营难以形成品牌和集群效应的难题,经服务队协调,北杨善村的非遗小镇研学项目委托专业公司——临朐文旅集团来运营。不仅如此,还把赵家楼村的临朐县最早党组织纪念馆纳入进来,打造成一条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研学线路。“这样一来,赵家楼村的红色旅游资源也被盘活了。”服务队副队长、省公安厅指挥中心副主任陈刚庆说。

王春生说:“策划和创意很重要。让文化产品找到适合市场的渠道,让资源变资产、包袱变财富,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

乡村振兴贵在“栽植资源”

5月底,即使是大山之中,正午的太阳依然灼热。在冶源镇李家庄子村帮扶的服务队队员、省文化和旅游厅团委书记刘志,顶着大太阳,沿着兜兜转转劈山而建的公路走过。他顺口念起了当地的顺口溜:“下回头上回头,不回头就钻牛角。”

下回头、上回头和牛角村,是冶源镇李家庄子下辖的深山里的三个自然村。由于交通不便,这里一直有个说法:过了下回头,如果不回头(往回走),就到了上回头;如果到了上回头,还不回头(往回走),就是钻“牛角尖”(到牛角村)了。

为了解决交通问题,服务队多方筹资,协调当地政府打通了牛角村通往琴口村的公路,让“断头路”成为了历史。更重要的是,其中一段曾经最难走的几公里,将被打造成一条斑斓的“彩色公路”。

“这条路将成为李家庄子村发展旅游的新亮点、网红打卡地标。”刘志说。

按照规划,原本道路崎岖、人迹罕至的李家庄子村,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云居山里”乡情旅游区项目。同时,服务队积极为临朐县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牵线搭桥。年4月29日,山东文旅集团与临朐县政府达成合作,将充分发挥集团资源优势,计划投资52亿加快推进临朐沂山、老龙湾、石门坊等景区景点的建设运营,着力将之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文旅游度假区。

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工作多年的服务队队长王春生,对乡村振兴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乡村各有自己的天然禀赋,但也有各自的短板。“虽然我们实行的是一村一策的解决方案,但同时也是区域联动、思想统一的。比如,5个中心村虽然落脚点不一样,但其中都贯穿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主题。同时,不管是以村集体资源入股,还是委托专业文旅集团或酒业公司运营,我们希望帮助这里成长为一个立足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冶源,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冶源镇党委书记刘洪科,对服务队工作理念深以为然。他认为,省派临朐县乡村振兴服务队很务实、很敬业、办实事,很多想法和做法,极具创新性。“项目产业管理制度要健全,组织领导要高效,可持续发展性要强。我们一定要把服务队带来的项目,以契约合同的模式做好。严格按照规划和责任推动下去,让冶源成为工业大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文化强镇。”

冶源人很感激服务队。4月19日,西小章村深井工程在邻村赵家楼村完工,钻井深度达.5米,出水量约每小时60方,彻底解决了靠天吃饭的历史。西小章村支书张文利说:“我们从心底里感谢服务队。”

而在服务队队员,省发展改革委干部、冶源镇挂职副镇长狄丰琛看来,她要感谢冶源。这位“95”后姑娘,参加工作后的第一项重大任务,就是来帮扶冶源。一年多来的打拼,让她深感基层的不易与希望,“感谢冶源,让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1
查看完整版本: 省派临朐县乡村振兴服务队精准施策助力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