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种一坡收一锅”,到党参、花椒等特色产业“点土成金”,呈“遍地开花”之势。新旧产业“转换”之间,贵州最西边——云贵交界牛栏江流域的威宁自治县海拉镇,正顺应新发展理念,在土地破碎的山区,用坚实的脚步蹚出了两个“亿元”产业。
寒冬时节,高原的风吹过平均海拔超过米的海拉镇海昌村,在沿道路分布的红色土地里,村民们握着锄头弯腰采收党参,如秋收般火热。
威宁自治县海拉镇海昌村村民邹元六正在采收党参(周阳 摄)
“一亩地能产斤党参,能卖个1万多块钱,我家种了8亩,一年下来也能挣到不少钱!”冬日的阳光并不热辣,但忙碌多时的邹元六的脸早已被晒得微微发红,谈起收入却是一脸乐呵。“村里的多户村民,几乎家家都种党参,都觉得这个产业靠谱。”说完,邹元六擦把汗,又转身继续忙活着。
地处牛栏江畔的海拉镇境内山高谷深,有海拔.6米的贵州第二高峰平箐梁子,也有最低海拔米的牛栏江河谷地带,地势落差最高可达米。过去,地理上的劣势,使海拉镇长期处于交通闭塞、产业滞后的状况。
海拉镇海昌村的红黄土砂壤适宜党参生长(拍摄于年4月 周阳 摄)
“高山峡谷的风光看起来雄壮,但要生活下来还是困难哟。”曾经担任过村委会主任的邹元六坦言,“以前村里广种薄收,玉米、洋芋种个遍,也种不出个啥。”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不是怕吃苦,而是怕没有希望。
守着大山,如何在全镇发展特色产业,把大山的资源用活?
经过数次调研论证,海拉将目光聚焦在拥有长期种植经历的党参产业上。追溯威宁党参的历史渊源,清朝年间修订的《贵阳府志》这样记载:“黔中党参,威宁最佳。”从上世纪70年代起,海拉的部分村民就摸索着种植党参谋生,因为交通条件有限,多数种植户仅靠人背马驮到周边售卖,小打小闹,始终没有形成规模。
水泥公路将种植党参的土地串联起来(周阳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当地中药材市场逐渐走俏,传统农作物价格走低,海昌村开始大面积种植党参。赶上好时代,地处偏远的海拉得到政策的倾斜,环山公路、通组公路相继打通,加上老旧道路修缮,海拉镇境内的硬化路达到公里,成为全县硬化公路里程最多的乡镇之一。
“毛细血管”的打通,让海拉党参产业迎来发展高峰。适宜党参生长的砂石红壤,加上独特的小区气候,扭转了山高谷深的地理劣势,成为独特的资源优势。党参也成为了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全镇发展到近2万亩。
正在晾晒的海拉黄党参(王成 摄)
“我们种出来的党参,根条长、毛根少、皮紧密、体坚实、有香气、甜味浓,浸出物含量高出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十。”海昌村党支部书记邹明江说,凭着过硬的品质,海拉党参逐步在市场站稳脚跟,每到收获季节,云南、四川、甘肃、广州等地的客商纷纷涌入海拉收购党参。?
步入新征程,接下来,如何让党参为乡村插上振兴的翅膀?带动群众参与抱团发展,打造精品党参,是海拉镇给出的答案。
海昌村村民正在晾晒党参(周阳 摄)
从年起,海拉以威宁海拉联合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载体,带动全镇发展党参产业粗加工、次加工,把村级合作社纳入联社管理,形成农产品统一种植、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的全新模式。
在海昌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里,党参铺满院坝,空气中弥漫着党参独特的药香。“我们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老百姓种的党参,还结合市场,单独做了一些礼品盒包装的产品,提高附加值。”据合作社负责人陈玄荣介绍,为了免除村民们的后顾之忧,种出来的党参,由合作社统一收购。
海拉党参的初加工产品(王成 摄)
“刚吃进去觉得略微苦涩,慢慢回甜,就像我们的日子一样,苦过开始尝到甜头。”在合作社的生产车间,陈玄荣拿出一节烘干的党参咀嚼起来。作为村里最早返乡规模化种党参的一批年轻人,陈玄荣种植党参已步入第十个年头。“再选一次,我也还是会选择种党参。”在他身后,打包好的党参即将发往广州市场。
目前。海拉镇种植的近2万亩党参,年产值超过一亿元,并注册了“海拉黄党”“威宁党参”的品牌。今年,海拉镇还实施了党参初加工厂项目,合作社、种植户均可在加工厂晾晒、烘干、加工、包装党参。海拉党参能得到更规范、更统一、更专业的管理。同时,党参酒、党参饮片、党参条、党参面条、党参颗粒、党参膏等产品的打造,也提升了党参产业附加值。
“地还是那块地,以前大家是在土里刨食,现在土里刨出的是黄金了。”看着丰收的党参,邹明江笑得很开心,“现在仅仅是我们村就种植党参亩,涉及全村户农户,党参种植让每户增收在3万元以上。”
“我镇有两个亿元产业,一个是党参,另一个则是花椒。”海拉镇党委书记丁润朋接过话茬,“海拉的产业之路都是曲折的,党参还有多年的种植基础,而花椒产业则是从石头缝里一点点扣出来的。”
沿着蜿蜒的水泥路进入新海村,映入眼帘的则是另外一幅场景:阶地沿着峡谷分布,山有多高,花椒树就有多高,部分花椒树斜插在堡坎上,接近垂直角度。
在海拉镇新海村,成片的花椒点绿大山。(王成 摄)
在路边的一片花椒林间,一位皮肤黝黑,身形干练的汉子正拿着剪刀修剪枝条。“他就是村里最先种花椒的浦仕顺,他敢闯敢试,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村干部的话音刚落,看着我们前来,浦仕顺放下手中的剪刀,开起了玩笑。“我们这里的名字叫‘上海’,但没有高楼大厦,只有漫山遍野的花椒。”
海拉并没有海,过去的艰难岁月里,火箭、卫星、新海等许多村子的名字都包含了人们对生活的期望。浦仕顺口中所说的“上海”则是新海村的一个村民小组,以山腰为界,往上是上海组,往下是下海组。
浦仕顺正在修剪花椒树的枝条(周阳 摄)
这里的土地破碎,大多以25度以上的坡耕地为主,加上很长时期的开荒种粮,生态变得恶劣起来。面对“山地劣势制约农业增收”这一难题,多数人选择出门打工,浦仕顺也是其中一员。
年,在外务工多年的浦仕顺决定回到家乡,在贫瘠的土地种植花椒。“以前的土地很珍贵,种粮食都不够吃,听到我要拿来种花椒,家里没有一个人支持我。”面对家人的质疑,倔强的浦仕顺有着自己的想法:“一辈子生活在这里,吃再多的苦也要想办法,就算最后赚不到钱,也能改善生态。”
往后的二十年间,浦仕顺不断学习花椒育苗、移栽、压枝、烘烤等技术,用最初带回来的棵花椒苗,发展到了90亩的种植规模,成为了当地的花椒大户。
浦仕顺手捧已烘干的花椒籽(周阳 摄)
来到浦仕顺的家里,烘干后的花椒籽已经全部装进袋子,码放整齐。“一亩地平均下来能产多斤的鲜花椒,市场价高的时候,亩产值能突破万元。”凭着不服输的韧劲,浦仕顺硬是在家人和村民的质疑声中把花椒种成功了。“这两年受疫情影响,销售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受阻,亩产值也在元左右,事实证明,花椒是一个很好的产业。”浦仕顺接着说,他还成为海拉镇村级主导产业专家团队的一员,并将技术倾囊相授给周边百姓。
年,借助新一轮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东风,按照一亩地返补元的优惠政策,新海村种下了亩九叶青花椒。
海拉镇新海村种植的九叶青花椒(李继航 摄)
“现在有一半的花椒已经投产,往后会越来越高。”新海村第一书记孙卫东说,目前全村有多户农户种上了花椒,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正在协调设备,搭建一个花椒加工厂,提升附加值,助力群众的利益实现最大化。
“全镇现有花椒近2万亩,已经挂果亩,等到全部进入盛果期,年产值突破一亿元没问题。”看着曾经石漠化严重的山坡正在被一棵棵花椒树点绿,浦仕顺笑得很开心。
海拉镇新海村(李继航 摄)
在两个“亿元产业”的带动下,海拉镇进以环半山公路为界,进行了产业规划,25度以上的坡耕地基本退耕还林,高海拔地区种党参为主的中药材,中间一带种烤烟种植,环山以下以下种花椒、再生黄果、软籽石榴等经果林。遍地开花的特色产业如同燃起的星星之火,正在点亮这片土地破碎山区的产业振兴之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周阳
编辑 翟培声
二审 顾野灵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