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年新年贺词中强调,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击鼓催征,这是进军的动员令;
奋楫扬帆,这是冲锋的集结号。
铿锵话语、壮志豪情,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励亿万中华儿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奋勇向前。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强化“军令状”和“交总账”意识,排查整改突出问题,持续攻克深度贫困,全面完成2.16万剩余贫困人口攻坚任务,深化摘帽县、退出村、脱贫人口后续扶持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强调,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要在已有战果的基础上,乘胜前进、尽锐出战,向人民兑现承诺。
作为精准扶贫联通上下的中坚力量,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像一大把种子,撒在太行山上的角角落落,进村入户,抓党建、兴产业、促脱贫。一年到头,吃住在村,帮扶到户,解百姓忧。在各个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都在带来“看得见的变化”。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在这万象更新的时刻,我们走进扎根在村的第一书记们,采撷到一组组发生在他们中的故事,说说他们在扶贫一线的滋味,聊聊他们如何精准“绣花”摘穷帽,听听他们的新年新打算——
“小康不进村,我就不离村”
纷纷扬扬的雪下了一夜。
一大早,第一书记杨谋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看到绿油油的西葫芦仍旧水灵、惹人喜爱,他悬着的心才放回了肚子里。
“保军哥,还怕下雪冻伤这些‘宝贝疙瘩’,看!长得真不赖,要赶上过年前后上市,一定能卖上好价钱。”
“是哇,杨书记,亏是听了你的话,给大棚盖上了草帘子,才没事儿哇。”胡保军是沁源县紫红村人,家里四口人,弟弟因残疾导致家庭贫困。村里建起3座蔬菜大棚后,杨谋动员他承包大棚种植西葫芦。“种大棚菜,真不赖,到现在已经收入了多元。”
第一书记杨谋帮乡亲们修整大棚。
从李元镇半沟村第一书记到官滩乡紫红村第一书记,沁源县公安局科员杨谋的年与这两个村密不可分。
年,是杨谋担任半沟村第一书记的第三个年头。有了前两年的工作实践和经验积累,在年1月到9月这大半年时间里,杨谋在半沟村干的实事好事真不少——
利用农闲及晚饭后时间,在村委会开办“农村党建小夜校”,带着乡亲们学知识、学文化,和乡亲们交流劳动经验,鼓励老党员和离任老支书讲党课;自己出资,带着全村党员到武乡县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强了党建。
帮贫困户霍庆伟办理“富民贷”5万元,买来一辆车跑运输,每月收入超过元;帮17户贫困户办理“四位一体”带资入企到沁源县通洲集团,每户年分红元;多方协调,先后帮助贫困户田守华、高贵文等4人在周边厂矿企业找工作、稳就业;帮助28户村民与太岳金色豆豆食品有限公司签订黑大豆供应合同,户均收益元,富了乡亲。
杨谋自己开车,带着患脑梗行动不便的“五保户”田守刚、“低保户”白医院看病,照顾老人起居;得知村里无理发师,他开车到李元镇请来理发师傅,帮村里老人理发;贫困户霍文保家房屋夜间意外起火,杨谋第一时间赶到,一边安抚情绪,一边帮助申请救助、购买被褥,还协调帮扶单位为霍文保家捐赠家具等物品,暖了人心。
“杨书记,人不赖,跑前跑后帮俺买东西,还爬高爬低帮俺粉刷墙、打扫卫生,真是个大好人!”“有闯劲,能吃苦,还医院,有啥事找他,绝对没问题。”……这年头,群众评干部,越来越“挑剔”,杨谋却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乡亲们竖大拇指称赞。
“将心比心地唠、不辞辛劳地跑,相信我们第一书记的每一次奔波都是值得的。”
年10月,根据组织选派,杨谋来到紫红村担任第一书记。
干实事,仍然是杨谋和扶贫工作队员的主旋律。利用整合县扶贫资金,建成日光温室蔬菜大棚3座,请专家、技术员到村培训,带动贫困户科学种植、持续增收;利用市人大、市委组织部扶贫资金,实施“两圈出村”工程,新建肉牛养殖基地,圈舍主体已完工,建成后由村集体带动村内养殖户发展壮大肉牛养殖产业;积极申报争取,村集体光伏电站实现并网发电,成立紫红村光伏扶贫电站有限公司,让贫困户享受“阳光分红”;搭乘电子商务快车,注册成立万紫千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利用淘宝直播等网上销售平台,让山沟沟里的农产品飞出大山……
“长治市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模范农村第一书记”“长治市优秀共产党员”“山西省最美基层干部”“全省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模范个人”等荣誉接踵而至。
荣誉面前,杨谋不骄不躁,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年,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殷切嘱托,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接续奋斗,把脱贫成果巩固好,让紫红村乡亲们过上更加红火的好日子。”
“摘了贫困帽,还得加油干”
1月7日,年的第一场雪已经连续下了三天,壶关县鹅屋乡最东边的一个村或岭西村裹上了厚厚的“白棉被”。
风雪中,一个人夹杂着满身寒气推开了村民路林生家的门,只见来人头上、肩上已经落了一层雪花。“向书记,快进来,这么冷的天,别冻坏了。”路林生赶忙将人让进屋。原来,来的人正是或岭西村第一书记向堃。
第一书记向堃给村里老人理发。
从家里孩子工作怎样到今年收成情况,从老两口身体状况到屋里供暖如何,一聊就是一个钟头。向堃站起身,与路林生叮嘱了两句后,推开门又钻进风雪中。
年,在市国有工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工作的向堃被派驻到或岭西村担任第一书记。或岭西村离家多公里,加上山路坡陡弯多,去一趟开车就得两个多小时。
刚上任时,或岭西村经济孱弱,党组织软弱涣散,一堆“烂摊子”摆在向堃面前,村民们也对他不信任。可向堃憋着一股劲,下定了决心要扎在或岭西村干出一番天地。
“要想富,先修路”。看着泥泞难走的农耕路,向堃将修路作为第一个发展目标。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的向堃,首先想起了在上海结识的长治籍在沪人士、原上海市水务局处长马远东。为此,他跑到上海,争取到马远东的支持。“上海一家爱心企业的负责人拿出10万余元,资助我们修路。”向堃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到半年时间,这条长2公里、宽3.5米的“爱心路”铺设完工。
之后,硬化通村公路、新建村级文化广场、翻修蓄水池、开办农家乐、安装光纤宽带、开办养殖场……或岭西村来了个大变样,摘掉了穷帽子,村民们也渐渐地将这个第一书记当作了自家人。
年12月,驻村两年,他任期已满。乡亲们充满了不舍,碰见他总要拉住他的手说:“别走啦,向书记,咱村哪离得开你啊!”
老乡们的话语让他辗转难眠,他也放不下那些淳朴的百姓,最终,向堃选择留下来。“刚来那两年,是给或岭西村打基础的两年,根据村情制定了‘一村一社、一户一场、一人一事’工作思路。这才刚开了个头,咱不能半途而废,要干出个样来。”
年上半年,向堃带着一位好友原山西农业大学毕业生韩嘉在村里走访,经过村民路买林家,看到院里摆放着一堆木桩,向堃突然冒出一个想法:用木桩做工艺品。
随即,他从路买林手中收走了几块木桩,回去和好友一起把木桩剥皮、打磨、刷桐油。两天后,一个像模像样的工艺品出炉,向堃拍下图片发到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