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盘龙因地制宜走出不止一条绿色致富路
TUhjnbcbe - 2025/7/20 18:18:00

本文转自:中国网

乡村要振兴

产业是基础

盘龙因地制宜

走出不止一条“绿色致富路”

近年来,盘龙区委、区政府在果东村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发展过养草、养蜂、中草药、蔬菜、食用菌等产业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果东村在种植羊肚菌等食用菌方面显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并取得了一些经验。

年,果东村开始实施羊肚菌连片示范种植项目,种植面积达98.3亩,实现产值约80万元。

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当地的食用菌种植产业,盘龙区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员联系上了省农科院的食用菌种植专家团队,专家带着专业技术,来到盘龙区阿子营街道果东村羊肚菌大棚实地“探亲”,用科技的力量为当地的食用菌种植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这份亲情

始于羊肚菌,续于羊肚菌

一院、一村带来的“院村融合”

正推动小小菌伞蜕变为

果东村民的“金伞伞”

年,果东村委会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年脱贫出列。通过一次次“火塘夜话”和取经实践,果东村委会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果东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子:通过成立昆明致富生态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党组织+农户+企业”的形式种植羊肚菌。

每年3月的羊肚菌上市期是种植户李永琼最忙的时候,虽然辛苦,但是每亩2万元的毛收入是她三年前不敢想的。李永琼的变化是盘龙区阿子营街道果东村的一个缩影。果东村年脱贫后,通过种植羊肚菌、党参,撬动产业发展,全村朝着乡村振兴迈出坚实一步。

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下营养包,气温在多少度要注意浇水和通风……在种植户李永琼家的大棚里,省农科院的专家们仔细观察着羊肚菌的生长环境,详细询问土壤、水源、菌种、菌丝、培养基、营养包、气温、日照等情况,以及去年的产量和销售情况。“院村融合”以来,省农科院食用菌种植专家团队多次结合专业技术优势,到果东村开展有机绿色食用菌培植指导,为果东村的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这里的森林面积有两万多亩,年入选云南省第一批森林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非常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特别适合种植食用菌。借助盘龙区创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信心,果东村发展有机绿色食用菌大有可为。”省农科院专家这样认为。

李永琼说:“年我们开始种羊肚菌,最初没有经验,只能做到不赚不赔。年区农业农村局和驻村工作队帮忙联系到省农科院的专家,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羊肚菌原种,还教给我们如何种植。前年开始产量就逐步提高。这几年靠着种羊肚菌,家里的收入是以前的3倍多。”

作为果东村最早的一批羊肚菌种植户,李永琼夫妇有4年的羊肚菌种植经验,经过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指导和他们不断探索,他们种植的羊肚菌从亩产不到七八十公斤,到如今每亩收获多公斤。他们种植羊肚菌越来越有信心,年还被阿子营街道评为“致富带头人”,不少乡亲找到他们学习羊肚菌种植技术。

“引进菌种的第一年,每亩羊肚菌种苗成本约为元,从年起我们通过区农业农村局联系到了省农科院,通过直接购买把每亩菌种成本降低到元。以此带动更多农户通过种植羊肚菌或其他食用菌实现增收致富。”果东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曹有坤说。

下一步,省农科院、盘龙区农业农村局和果东村委会(合作社)将通过三方合作,从种植技术、种植品种等方面,积极探索研究果东村有机食用菌种植的可行性,并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果东村大力支持,形成食用菌生产循环链,让果东村乃至水源区一年四季都有食用菌产出,助推盘龙区的乡村振兴。

铁冲村水域环境治理的成效,推动了果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有机农业的转变,形成“村企共建、村村互助”模式,不仅实现村企之间、村村之间组织上联合、发展上联动、利益上共享,还实现水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与果东村的“院村融合”更是锦上添花。

而这,只是盘龙区以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缩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新画卷正在盘龙徐徐展开。(综合盘龙区农业农村局、昆明信息港、都市时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盘龙因地制宜走出不止一条绿色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