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记者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铁路管理处某点号学习室,恰逢一堂特别的党史学习教育课正在进行。
年从中心铁路管理处退伍的老兵刘建荣,再次回到曾经战斗过的点号,与官兵们一起回忆当年艰苦创业的辉煌历史。
今天,我们来探究老一辈东风人的精神密码。课上,刘建荣指着分别刻有组织桩思想桩技术桩的三个胡杨作品向战友们介绍,打牢组织桩、思想桩、技术桩是老一辈东风人扎根戈壁的重要法宝。当年,他们正是凭借着打牢三桩的精气神,扎根大漠艰苦创业、自主创新集智攻关,开创了我国航天史上20多个第一,助推中国航天不断迈上新的高度......
据了解,刘建荣退伍后一直钻研胡杨木艺术创作,近年来,他把中心发展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活动,以书法形式展现在精雕细琢的胡杨作品上,并在东风航天城创建胡杨文化馆公开展出。辉煌的历史与苍劲的胡杨作品相得益彰,让部队官兵和科技工作者既能得到红色历史的滋养,又能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
前辈们通过不懈努力,创造了众多辉煌的历史时刻,如今,接力棒到了我们手中,作为新一代东风人,我们更要坚持打牢三桩,发扬好传统,保持好作风,以实际行动答好新时代的考卷!授课结束后,点号四级军士长孙鸿飞在党史学习教育笔记上认真写下学习心得。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中心党委坚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坚持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官兵斗志,明确前进方向。他们将中心63年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融入党的百年奋斗史中认识和把握,教育引导官兵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初心使命,在实现伟大梦想中增长才干、建功立业。
他们不断创新形式引导官兵和科技工作者缅怀峥嵘历史激发奋进力量,成立党史学习教育理论宣讲团,深入挖掘中心建设发展的历史资料;采取诗歌朗诵、情景短剧等形式再现老一辈创业者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组织各基层单位邀请退伍老兵、老高工等以微课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促使官兵和科技工作者在深学细悟中赓续精神血脉,践行初心使命。
中心浓厚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不仅在各个点号的学习室内热烈升腾,在东风航天城的主干道上,也能够明显感受得到。沿路直行,每隔一段距离,记者就能看到一组党史资料宣传灯箱,上面既有两弹一星元勋的工作照片,也有党的一大到十九大的相关内容。中心领导介绍:有相当多的两弹一星元勋曾经在中心工作过,正是他们的奋斗,让中国人民挺直了腰杆子,这些既是宝贵的党史资料,也是中心科技工作者的学习榜样。
每一张照片都述说着一个故事,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一段历史。在该中心新媒体办公室里,工程师汪江波正忙着整理历史照片,他告诉记者,历史照片是非常珍贵的学习文献,既能直观、真切地反映不同历史时期老一辈创业者的奋斗状态,又能再现那些激情燃烧的东风影像和大家曾经熟悉的工作生活场景。
为此,中心组织各单位系统梳理历史照片,并计划在每个单位都建设一条历史图片文化长廊,让官兵和科技工作者通过图片对中心各单位的历史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不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走进中心历史展览馆,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数字文物、沉浸式体验、全景漫游......身临其境的数字之旅让中心的部队官兵和科技工作者印象深刻。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数字史馆还吸引了大批小学生前来学习党的历史。
在数字史馆中,老前辈们使用的发报机、马灯等珍贵文物,观众可以举在手上
细细观察;轻弹手指,就能瞬间移动到数十公里外的两弹结合试验发射阵地、东方红卫星发射场、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场所,配合语音讲解和自动漫游,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头戴VR头盔,参观者还能体验发射火箭的特殊经历......
对于东风人来说,数字史馆生动再现了中心建设发展历程,它就像是一种黏合剂,把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幸福粘在一起,把前辈们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和航天事业不断腾飞的辉煌粘在一起,黏合出了一个党史学习教育的数字化大平台。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中心60多年的发展建设,是我国航天史的一个重要缩影。科技工作者王茄欢说,从导弹到运载火箭,从人造卫星到载人航天,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腾飞,中心都参与其中。很快,我们就要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大家信心满满,誓夺任务全胜,为中心辉煌历史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走得到多远的未来。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发展起来了,要让后来者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继续前进。当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已经到了最后的准备阶段,发射测试站组织全体党员在任务现场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发射测试站党委书记陈修东说:站在前辈们战斗过的土地上,我们要始终保持打牢三桩的精气神,踏着前辈的足迹,重整行装再出发,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因为,我们都是东风精神的传承者。
来源:我们的太空
作者:韩阜业许京木郑伟杰
编辑:魏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