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李剑平
您知道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那些关于求雨的故事吗?也许只是在电视或者书中见过。在蕉城发生的且有一定历史记载的故事,恐怕知道的人为数不多今天,大梦君就来为你讲讲,那些关于宁德求雨的神神道道……
在金涵乡菰洋百丈村后的山岗上有一新建的“龙王亭”。旧的龙王亭不知建于何时,废于何日。但龙王亭中一通年代不近、字迹浅显的“灵昭昭也”古碑还矗立在山岗上,正对着与其遥相呼应的宁罗交界处的百丈龙潭。百丈龙潭在金涵菰洋山中,“潭有三井,上井险峻不可到,攀藤架梯,仅到中井。山下为菰洋溪,自山顶至溪底约有百余丈......形胜奇绝,祷雨极应。”
在“龙王亭”的左右两侧亭柱之上刻有:龙从百丈潭中起雨向九重天上来。据说,这是宝庆年间(~年)宁德县主簿丁大全所建。
*钲平摄
亭中所立的这个石碑,碑文记载着当年宁德县事*国培的祈雨的实况:
同治九年六月四城乡老告旱恭请
灵昭昭也
龙潭祷雨雨随祷下镌此誌异峕宁德县事*国培敬立
*国培浙江廪贡,同治八年(年)任宁德知县。
龙王亭、“灵昭昭也”碑和百丈龙潭祈雨灵验的轶事,究竟何来?要说清这段轶闻,必定要提起曾在古宁德为官的丁大全和宁德白鹤岭古官道的开辟。
丁大全画像
《宋史·丁大全传》:丁大全,字子万,镇江人。脸是蓝色。嘉熙二年()被推举参加进士考试,调任萧山县尉。他到帅府去拜谒,安抚使史岩之等众宾客退去后,只留下丁大全,款待备至,期望他以后定被重用。丁大全是皇帝姻亲的女仆的丈夫,就借此取得宠位。《宋史·丁大全传》中没提到丁大全是否有在宁德任职,但在宁德县志记载:丁大全,宁德县主簿“宝庆间任(~年)”。
宁德的白鹤岭古官道,始建于宋代。南宋宝庆年间(公元~年),由于当时农耕经济的发展、宁罗边贸日见繁荣,原有在崎岖山峦中的羊肠小道已阻碍了文化教育的传播、商品经济的流通。故宁德、罗源两县的达官文人、集镇商贾和边界周遭的岭头村与河洋村(今中房满盾、叠石村一带)村民,皆有开辟白鹤岭县际官道,通衢闽浙省城的要求。
在任职其间的丁大全主持开辟、修建了一条,为“福温古官道”的重要一段——宁德白鹤岭古官道,它贯穿在福州北部的险峻闽山之中。白鹤岭古官道,北往福鼎、浙江平阳交界的平鼎分水岭,过“平鼎分水关”,可入江浙。南则道通罗源,接福州城外的北岭古官道,可达省衙福州,是古时宁德通衢南北的重要陆路通道。通衢古道白鹤岭於当初的开辟,是发展交通、繁荣经济、有益民生国计的一件实事,也给白鹤山增添一笔靓丽的风景线。
任上的丁大全,又为古宁德做了一件民生之事。明嘉靖《宁德县志卷四杂志》载有一述“潭易银瓶主簿丁大全,因旱,令人以银瓶乞水于百丈龙潭,取之得瓦瓶。民归告大全,疑之,复造银瓶躬往投之,又得瓦瓶。大全祝曰‘潭龙有灵,吾后当显贵,幸示显异。’潭中果露龙爪。大全后登宰府,奏封龙王。架石龙亭,署句云......”
*钲平摄
那时的宁德人,还是怀念兴建白鹤岭古官道的首倡者——丁主簿。更因为又是这位丁主簿,还在那时候,古宁德恰逢大旱,他二度甚至亲身躬往菰洋百丈龙潭为民“祷雨”救灾。
后丁大全升为朝廷枢密院事高官时,还不忘宁德的那些事。还向皇上奏封百丈潭之龙为龙王、架龙亭於潭前,又亲撰一对柱联,曰:“龙从百丈潭中起,雨向九重天上来”。这佳联被编入清·梁章钜《楹联丛话》中。此后形胜奇绝的百丈龙潭、龙王祈雨民俗、龙亭古碑、丁大全楹联,再次为古宁德画上一笔靓笔,更是成为宁邑民间雅俗共议的佳话。
*钲平摄
也就是说,离丁大全祈雨的六百多年后的清同治九年又发生旱情。“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居然“祷雨雨随祷下”。
宁德知县*国培所立的石碑,至今已有年。碑中锩曰“灵昭昭也”一句,出自唐大文学家韩愈“龙之为灵,昭昭也”之说。*国培的“灵昭昭也”,其意是,百丈龙潭的龙王,向其祈雨这么灵验,那是十分明显的事。
在古宁德有关求雨的传说,在宁德县志中不乏记载。
网络
如清乾隆《宁德县志卷之十拾遗志》又是百丈龙潭祈雨事,载:“清乾隆庚寅(年),夏旱六十余日,禾苗槁死。游击福兴(正*旗,乾隆二十七年任)素忧民忧,竭诚斋戒。同邑令刘若鹏(湖南举人,乾隆三十四年署任)祷雨于百丈龙潭。至则烈日炎蒸,自辰至午,天无纤云。遂命操瓶者攀岩而上,以绳系瓶,掷潭中数次尚未交瓶。刘令意亦稍懈,问曰:“果有灵乎?”时诸生崔宗衍与从,为陈丁大全故事,刘亦未之深信。俄而,果有交瓶之事。方整衣拜谢,陡闻雷声当空一震,黑云矗起,风雨骤至。众骇然,冒雨走至菰洋,依旧云销雨霁。......晡后大雨淋漓,自宵达旦,枯槁回春。龙固有灵,亦福公积诚所感云。”
近年来,又有一通罕见的石刻,被有心人发掘!其文字也被完整地识别。在大金溪溯溪而上,俗称“官印潭”的溪畔,一形如四方“官印”的岩石上,锩刻着几排文字。由于年代久远,风化严重,字迹模糊不清。经处理后,全文方可识别!刻文记载:
知县刘颌知丞赵士关
巡检赵才元县尉曹叙
同旻梼雨随获感应
绍兴甲寅岁六月中伏日
(查:绍兴甲寅为南宋绍兴四年即便年)。
又是一有关“祈雨”之事。石刻中记录的四位官员:刘颌,南宋绍兴二年即年任宁德知县;曹叙,北宋崇宁五年即年任县尉,其余未查出。刻文中所叙的“同旻梼雨随获感应”,即表示向官印潭之龙祈雨也是“有求必验”。
遇到干旱的自然灾害,向龙王求雨,有那么灵验?还是知县级别的官员亲自操作!
网络
其实,求雨,早在中国西汉时期历史就有记载。在气象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求雨”是一种朝廷、民间的活动,是中国农牧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生活环境中,渴望美好明天,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行为,它真切地想把"地上没有天上求"的思想变成一种理想现实!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牧生产为主的国度,雨水是农牧生产的命脉,影响到粮食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库的收入与王朝的稳定。所以,向龙王“求雨”受到了历代朝廷的重视,从皇帝到知县,每遇天旱,都要设坛祭祀。祭祀时,贵为一朝之君的天子也要向龙王下跪、并作为一种典章仪式,有专门的规范载于典籍。
向龙王“求雨”是否灵验,不是祈雨仪式是否规范,也不是求雨官员是否真诚!更不是龙王爷肯不肯帮忙,其实龙王爷没那个能耐!要注意的是,古代的官员们都是苦读过“四书五经”、易经、道德经等我国历史上的儒家思想、哲学思想以及天文地理的自然科学。这些官员或多或少也会了解、掌握天文气象方面的知识。历史上,利用对天文气象知识为*治、经济、*事和农业生产等等方面,出谋献策而成功的事例不少。
·End·
责任编辑丨何巧银
值班主任丨林翠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