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晴隆大山巍峨绵延,千峰竞翠、草木葳蕤。
千百年来,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重重大山阻碍了晴隆人奔赴小康的进程。
久困深山图解困,石头山上寻产业。晴隆牢牢把握“八要素”,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在深山石山区规划种植花椒10万亩。
小小花椒苗,既让石山披了绿,又托起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希望。
茶马镇青山村就是晴隆通过花椒产业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典型。
从晴隆县城前往茶马镇,车行大约15公里过了西泌河,蛇形公路蜿蜒曲折、横悬在半山腰上。
“下十五上十五,坐车坐得眼睛鼓。”茶马镇干部群众深有体会,想要进一趟县城,两头都必须先下山15公里,再盘旋上山15公里。交通不便之痛,早已在茶马人心中留下深深烙印。
“平地包谷林,山上石旮深。一家两亩地,吃穿都愁人。”这句顺口溜也曾是茶马人过去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穷则思变。年,贵州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这个重要机遇,青山村干部群众紧紧抓住不放。
在当地干部的努力下,年10月,晴隆县沁泽苗木有限公司将花椒苗带进了青山村,青山村开始走出了一条向石头山要效益的产业脱贫新路。
“这片荒山土层薄、生产效率低。选择种花椒,主要是花椒耐旱、根系发达、保水性好、产值高。”茶马镇*委书记田志敬介绍,花椒产业既能让石漠化山头绿起来,又能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
种苗下地已近一年,青山村的花椒苗已高及人肩。
垒土、覆膜、施肥、抹芽……9月7日,在青山村的一座山头,三四十名当地群众正在精心管护花椒苗。
“一天80元,没事就来地里干活,赚点零用钱。”65岁的村民罗文美,自去年10月公司到村里种花椒后,她就开始来地里干活了。
“这个活天晴下雨都可以做,又不累人,只要肯干,一个月稳有多元进。”罗文美掰起手指数了数,目前已经领到了一万多块钱的工资。
“国家*策好啊,多年前连包谷饭都不够吃,现在净吃白米饭。特别是我这把年纪了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想想活了60多年,没摸过几次这种叠起的百元钞票啊!”罗文美感慨生活变化今非昔比。
在青山村,像罗文美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平均每天用工三四十人,最高时一天有人同时在地里干活。”青山村第一书记顾油青说。
从种植到施肥,花椒项目已为当地群众提供务工机会1.5万余人次,发放务工报酬余万元,余农户户均增收元以上。
到基地务工挣钱,只是青山村花椒项目为群众谋增收的路子之一。
当前,青山村规划种植花椒亩,向农户流转土地前三年每亩每年元,元一次性支付。第四年花椒挂果实现收益后,按照“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以4:3:3的比例进行利润分红,全村户人受益。
此外,公司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在不损伤花椒的前提下,套种南瓜、*豆、花生、红薯等经济作物,通过布局短产业产生的效益,村集体可获分红,村集体的经济积累可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实施,提高村级基层公共服务能力。
截至目前,茶马镇已规划种植花椒2.2万亩,覆盖全镇12个村,茶马镇的石头山已经披上了绿装,既实现了生态效益,也赢得了经济效益。
与茶马镇一样,在石漠化治理*策支持下,晴隆着眼于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坚持“治石”与“治贫”相统一,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今年,该县在8个乡镇(街道)26个村规划种植花椒10万亩。
今朝种下希望之苗,来日花椒满山飘香。据介绍,种下的花椒苗3年后开始挂果,届时,行走在晴隆大山间,将是漫山花椒飘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匡奇燃 吴采丽 胡彪 李允凤)
来源:贵州日报
编辑:罗忠显
审核:罗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