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补气药的简单归纳
TUhjnbcbe - 2021/3/15 0:01:00

人 参《神农本草经》

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野生者名“山参”;栽培者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有特异香气,味微苦而甘。以切面色淡*白,点状树脂道多者为佳。

生用。

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1.气虚欲脱,肢冷脉微:甘温补虚,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拯危救脱之要药。凡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气虚极欲脱,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欲绝的危重证候,单用人参大量浓煎服

2.脾虚食少,肺虚喘咳,阳痿宫冷:归脾经,为补脾气之要药

3.归肺经,亦长于补肺气。凡肺气虚弱,咳嗽无力,气短喘促,声低懒言,咳痰清稀,自汗脉弱者,常与*芪、五味子、紫菀等药同用

4.亦归肾经,又有益肾气、助肾阳之功。

5.气虚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6.气血亏虚,久病虚羸

7.心气不足,惊悸失眠

还常与解表药、攻下药等祛邪药配伍,用于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正气亏虚之证,有扶正祛邪之效

煎服,3~9g;挽救虚脱可用15~30g,文火另煎兑服。也可研粉吞服,1次2g,1日2次。

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

红参

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栽培品经蒸制后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

功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适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气不摄血,崩漏下血。

煎服,3~9g,另煎兑服。

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

人参叶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叶。

味苦、甘,性寒;归肺、胃经。

功能补气,益肺,祛暑,生津。

适用于气虚咳嗽,暑热烦躁,津伤口渴,头目不清,四肢倦乏。

煎服,3~9g。

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

西洋参《增订本草备要》

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

气清香而味浓,味微苦而甘。以表面横纹紧密、气清香、味浓者为佳。

生用。

甘、微苦,凉。归心、肺、肾经。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1.气阴两脱证:具有与人参相似的益气救脱功效,而药力较逊,因其药性偏凉,兼能清热养阴生津,故适用于热病或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等,耗伤元气及阴津所致的神疲乏力、气短息促、汗出不止、心烦口渴、尿短赤涩、大便干结、舌燥、脉细数无力等气阴两脱证

2.气虚阴亏,虚热烦倦,咳喘痰血:长于补肺气,兼能养肺阴,清肺热,适用于火热耗伤肺之气阴所致的短气喘促,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等症

3.亦能补心气,兼养心阴,可用于心之气阴两虚的心悸心痛,失眠多梦

4.略能益脾气,兼养脾阴,又可用于脾之气阴两虚,纳呆食滞,口渴思饮

5.气虚津伤,口燥咽干,内热消渴

煎服,3~6g,另煎兑服;入丸散剂,每次0.5~1g。

本品性寒凉,能伤阳助湿,故中阳衰微,胃有寒湿者不宜服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人参与西洋参均有补益元气之功,可用于气虚欲脱的气短神疲、脉细无力等症。但人参益气救脱之力较强,单用即可收效;西洋参偏于苦寒,兼能补阴,具有补气养阴而不助热的特点,较宜于气阴两伤而有热者。二药又皆能补脾肺之气,可用治脾肺气虚之证。其中也以人参作用较强,但西洋参多用于脾肺气阴两虚之证。两药还有益气生津作用,均可用于津伤口渴和消渴症。此外,人参尚能补益心肾之气,安神益智,还常用于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及肾不纳气的虚喘气短等。

* 参《增订本草备要》

桔梗科植物*参、素花*参或川*参的干燥根。

有特殊香气,气味浓,味微甜。以质柔润、味甜者为佳。

生用或米炒用。

甘,平。归脾、肺经。

补脾益肺,养血生津。

1.脾肺气虚,食少倦怠,咳嗽虚喘:为补中益气之良药。 

2.气血不足,面色萎*,头晕乏力,心悸气短:有气血双补之功

3.气津两伤,气短口渴,内热消渴

煎服,9~30g。

不宜与藜芦同用。

*参与人参均具有补益脾肺、益气生津、益气生血之功,均可用于脾气虚、肺气虚、津伤口渴、消渴、血虚及气虚邪实之证。但*参味甘性平,作用缓和,药力薄弱,古方治以上轻症和慢性疾患者,可用*参加大用量代替人参,而对于急症、重症则扔以人参为宜。由于*参不具有益气救脱之功,故凡元气虚脱之证,应以人参急救虚脱,不能以*参代替。此外,人参还长于益气助阳,安神增智,而*参类似作用不明显。

明*参

伞形科植物明*参的干燥根。

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脾、肝经。

功能润肺化痰,养阴和胃,平肝,解*。

适用于肺热咳嗽,呕吐反胃,食少口干,目赤眩晕,疔*疮疡。

煎服,6~12g。

太子参《中国药用植物志》

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

气微,味微甘。以肥厚、*白色、无须根者为佳。

生用。

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1.脾虚体倦,食欲不振

2.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补气之力较为薄弱,然兼能养阴生津,且其性平偏凉,属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临床适用于小儿及热病之后,气阴不足,倦怠自汗,口干口渴,而不宜温补者。因其作用平和,多入复方作病后调补之药.

3.肺燥干咳

煎服,9~30g。

西洋参与太子参均为气阴双补之品,均具有益脾肺之气,补脾肺之阴,生津止渴之功。但太子参性平力薄,其补气、养阴、生津与清热之力俱不及西洋参。凡气阴不足之轻症、热不盛者及小儿,宜用太子参;气阴两伤而热较盛者,当用西洋参。

* 芪《神农本草经》

豆科植物蒙古*芪或膜荚*芪的干燥根。

气微而味微甜。以切面色淡*、粉性足、味甜者为佳。

生用或蜜炙用。

甘,微温。归脾、肺经。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

*排脓,敛疮生肌。

1.气虚乏力,食少便溏,水肿尿少,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为补益脾气之要药。其善能升阳举陷,故尤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既能补脾益气治本,又能利尿消肿治标,故亦为气虚水肿之要药。

2.肺气虚弱,咳喘气短

3.表虚自汗

4.内热消渴

5.血虚萎*,气血两虚

6.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痹痛麻木:能补气以行血,补气以通痹。

7.气血亏虚,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煎服,9~30g。益气补中宜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

凡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初起或溃后热*尚盛等证,均不宜用。

人参、*参、*芪三药皆有补气、生津、生血之功,且常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但人参作用较强,被誉为补气第一要药,并具有益气固脱、安神增智、补气助阳之功。*参补气之力较为平和,专于补益脾肺之气。*芪补益元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生肌、利水消肿,尤宜于脾虚气陷及表虚自汗等症。

红芪

豆科植物多序岩*芪的干燥根。

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

功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排脓,敛疮生肌。

适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煎服,9~30g。

炙红芪功能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白 术《神农本草经》

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传统以浙江於潜产者最佳,称为“於术”。

气清香,香气浓,味甜微辛。以切面*白色、香味浓者为佳。

生用或麸炒用。

甘、苦,温。归脾、胃经。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1.脾气虚弱,食少倦怠,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带下:对于脾虚湿滞证有标本兼顾之效,被前人誉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2.气虚自汗

3.脾虚胎动不安:能益气健脾,脾健气旺,胎儿得养而自安,故有安胎之功。

煎服,6~12g。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本品燥湿伤阴,故阴虚内热、津液亏耗者不宜使用。

山 药《神农本草经》

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传统认为河南古怀庆府(今河南焦作所辖的温县、武陟、博

爱、沁阳等县)所产者品质最佳,故有“怀山药”之称。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干燥,或趁鲜切厚片,干燥;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本品味淡、微酸。以粉性足、色白者为佳。

生用或麸炒用。

甘,平。归脾、肺、肾经。

益气养阴,补脾肺肾,涩精止带。

1.脾虚食少,大便溏泻,白带过多:唯其“气轻性缓,非堪专任”,对气虚重证,多入复方使用,用作人参、白术等的辅助药。其富含营养成分,又容易消化,可作为食品长期服用,对慢性久病或病后,虚弱羸瘦,需营养调补而脾运不健者,本品不失为一味调补佳品。

2.肺虚喘咳

3.肾虚遗精,带下,尿频

4.虚热消渴

煎服,10~30g。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本品养阴能助湿,故湿盛中满或有积滞者不宜使用。

白扁豆《名医别录》

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

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以粒大、饱满、色白者为佳。

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甘,微温。归脾、胃经。

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唯其“味轻气薄,单用无功,必须同补气之药共用为佳”

2.暑湿吐泻,胸闷腹胀

煎服,9~15g。健脾化湿、止泻止带宜炒用,和中消暑宜生用。

扁豆衣

豆科植物扁豆的种皮。

性能功效与扁豆相似而健脾之力略逊,但无壅滞之弊,偏于化湿。

主治脾虚有湿或暑湿所致的吐泻及脚气浮肿。煎服,5~10g。

扁豆花

豆科植物扁豆的花。

性味甘、淡,平。归脾、胃经。

功能消暑化湿。多用于暑湿泄泻及湿热带下。

煎服,5~10g。

甘 草《神农本草经》

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

气微,味甜而特殊。以皮细而紧、外皮色红棕、粉性足、味甜者为佳。

生用或蜜炙用。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益气,清热解*,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1.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因其作用和缓,故多作辅助药用。 

2.心气不足,心悸气短,脉结代

3.痈肿疮*,咽喉肿痛:长于解*,生用药性偏凉,能清解热*,可用于多种热*证

4.咳嗽痰多:可用于寒热虚实多种咳喘,有痰无痰均宜。

5.脘腹、四肢挛急疼痛:味甘能缓,又善于缓急止痛,对脾虚肝旺的脘腹挛急作痛或阴血不足的四肢挛急作痛,均常与白芍相须为用

6.缓解药物*性、烈性:甘平,药性和缓,与寒热补泻各类药物同用,能缓和烈性或减轻*副作用,有调和百药之功,故有“国老”之称。

煎服,2~10g。清热解*宜生用,补中缓急、益气复脉宜蜜炙用。

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大剂量久服可异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大 枣《神农本草经》

鼠李科植物枣的干燥成熟果实。

气微香,味甜。以个大、色红、肉厚、味甜者为佳。

生用。

甘,温。归脾、胃、心经。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1.脾虚食少,乏力便溏

2.妇人脏躁,失眠

3.本品与葶苈子、甘遂、大戟、芫花等药性峻烈或有*的药物同用,有保护胃气,缓和其*烈药性之效

煎服,6~15g。

本品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故湿盛中满或有积滞、痰热者不宜服用。

刺五加《全国中草药汇编》

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根和根茎或茎。

有特异香气,味微辛,稍苦、涩。以香气浓者为佳。

生用。

甘、微苦,温。归脾、肺、肾、心经。

益气健脾,补肾安神。

1.脾肺气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

2.肺肾两虚,久咳虚喘

3.肾虚腰膝酸痛

4.心脾不足,失眠多梦

煎服,9~27g。

绞股蓝《救荒本草》

葫芦科植物绞股蓝的干燥地上部分。

味苦,具草腥气。以叶多、气香者为佳。

生用。

甘、苦,寒。归脾、肺经。

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

1.脾虚证

2.肺虚咳嗽

3.还略有清热解*作用,可用于肿瘤而有热*之证。

煎服,10~20g;亦可泡服。

红景天《四部医典》

景天科植物大花红景天的干燥根和根茎。

具有玫瑰香气,鲜时更浓郁,味微涩。以切面粉红色、气芳香者为佳。

生用。

甘、苦,平。归肺、脾、心经。

益气活血,通脉平喘。

1.气虚血瘀,胸痹心痛,中风偏瘫 

2.脾肺气虚,倦怠气喘

煎服,3~6g。

沙 棘《晶珠本草》

胡颓子科植物沙棘的干燥成熟果实。

气微,味酸、涩。以粒大、肉厚、肥润者为佳。

生用。

甘、酸、涩,温。归脾、胃、肺、心经。

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散瘀。

1.脾虚食少,食积腹痛

2.咳嗽痰多:为藏医、蒙医治疗咳喘痰多的常用药。

3.瘀血经闭,胸痹心痛,跌扑瘀肿

煎服,3~10g。

饴 糖《名医别录》

米、麦、粟或与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有软、硬两种,软者称胶饴,硬者称白饴糖,均可入药,但以胶饴为主。

味甘。以浅*、质黏稠、味甘无杂味者为佳。

甘,温。归脾、胃、肺经。

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1.脾胃虚寒,脘腹疼痛:既能补益中气,又能缓急止痛。适宜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空腹时痛甚,食后稍安者。

2.肺虚燥咳

入汤剂须烊化服,每次15~20g。

本品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故湿热内郁、中满吐逆、痰热咳嗽、小儿疳积者不宜服用。

蜂 蜜《神农本草经》

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蜜蜂所酿的蜜。

气芳香,味极甜。以稠如凝脂、味甜纯正者为佳。

甘,平。归肺、脾、大肠经。

补中,润燥,止痛,解*;外用生肌敛疮。

1.脾气虚弱,脘腹挛急疼痛:为富含营养成分的补脾益气药,适用于脾气虚弱,营养不良者,可作食品服用。尤多作为滋补的丸剂、膏剂的赋型剂,或作为炮炙某些补益药的辅料。不仅取其矫味和黏性,还主要取其补养和缓和药性的作用。

2.肺燥干咳

3.肠燥便秘

4.解乌头类药*

5.疮疡不敛,水火烫伤:外用生肌敛疮

入煎剂,15~30g,冲服。外用适量。

本品有助湿满中之弊,又能滑肠,故湿阻中满,湿热痰滞,便溏泄泻者慎用。

蜂胶

蜜蜂科昆虫意大利蜜蜂的干燥分泌物。

味苦、辛,性寒;归脾、胃经。

功能补虚弱,化浊脂,止消渴;外用解*消肿,收敛生肌。

适用于体虚早衰,高脂血症,消渴;外治皮肤皲裂,烧烫伤。

0.2~0.6g,多入丸散服,或加蜂蜜适量冲服。外用适量。

木丹园

1
查看完整版本: 补气药的简单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