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是一座有着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三山环列、一江横陈的自然山水和淳朴温厚的人文风情,不仅孕育了镇江人的诗情灵秀,还吸引了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驻足流连。
人物传说,古城风流,流淌在镇江大街小巷的人物传说,一方面以幽默机智的故事让世人了解了镇江人充满智慧的生活哲学,另一方面伴随着历史文化名人的广泛影响力,这些传说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镇江名扬四海的活态文化资源。
茅山三峰的故事从前,茅山并不叫茅山,叫句曲山。山上遍地长满药草。山药、何首乌、枸杞、明*参、灵芝、金银花……满山满岭都是。茅山脚下住着姓茅的弟兄三个——茅大、茅二和茅三。弟兄仨从小死了父母,家里穷得叮当响,三个人守着一间破草屋,两亩薄地,平时靠上山挖药材度日。那辰光,挖了药材,就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卖。山上虎、狼比人多,兄弟仨只好三天两头结伴去卖草药。有一天,他们卖了药材回家,快到家门口时,看到一个瘦精精的老太婆昏倒在路旁。弟兄仨心肠软,连忙上前把她救醒。谁知老太婆眼一睁,号啕大哭,眼泪簌簌的,哭得简直像个泪人儿。她是个苦命人,家乡闹灾,逃荒到此,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想想日子没法过了。说着,又号啕地哭了。兄弟仨一商量,把刚刚用药材换来的粮食全放到老太婆面前,劝她不要难过,趁天还亮着,早些赶路。老太婆一听,反而哭得更加伤心。一个孤苦伶何的老太婆能去哪儿呢?这时,兄弟仨为难了。茅三说:“老太也是受苦人,我们又没有上人,不如把她背回家,供养起来。”茅大说:“我们弟兄仨年轻力壮,起早摸黑,还糊不住三张口,能再添一张吃闲饭的嘴吗?”茅二望望哥哥,又望望弟弟,他觉得两人说得都在理。自己又没有主见,就不敢张口了。茅三心好、口直,见两个哥不吱声,便说:“我们弟兄仨从小死了娘,从来也没有孝敬过娘,此刻路上遇到这位受苦老人,比如她是我们的娘,你们不养,我来孝敬!”说完,背起老太婆就往家里奔。茅大,茅二觉得小弟说得在理,看看老太也不是坏人,便依了老三,一起认了娘。从此后,老太婆就和弟兄仨一起过日子了。老太婆烧烧煮煮,缝缝补补,整天忙得手不停、脚不歇。弟兄仨也十分孝敬老人,对她吩咐的事,总是说一不二。一家人过得安安逸逸,甜甜蜜蜜,真比亲骨肉还亲。转眼到了秋天。这弟兄仨种的两亩稻子长势特别好,灌了浆,转了*,一棵棵稻穗头像狗尾巴,低头拉在那块,再停十天八日就好开头镰了。这天晚上,老太婆把弟兄喊到跟前。让他们明天早起把两亩稻子全部割回家。弟兄仨一听全傻了眼。茅大想:今天娘莫非昏了头!稻子长势这么好,过几天不就收成更好了吗?他忙说:“古人讲,麦要抢,稻要养,这稻万万割不得!”茅二也觉得娘这事做得太蹊跷,他本来少主见,就放在肚里咕噜,又不吱声了。茅三说:“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娘比我们岁数大,见识多,我们就听娘的。”说着拿起镰刀,连奔带跑下了田。茅大、茅二没有办法,也只好一起跟老三下田割稻子。第二天,稻子割好,堆得像座小山,老太婆又叫弟兄仨用泥巴把四周封起来,封得滴水不漏。第三天,天边忽然飞来黑压压的一大片蝗虫,见什么吃什么,见什么啃什么!不要说庄稼,连山坡上的青草、树木也给啃得光秃秃的,这下百姓可遭了殃。从此,弟兄仨对老太更加孝敬。又过了十天,老太婆又把弟兄仨喊到面前。老太婆说:“你们弟兄仨,听不听我的话?”弟兄仨忙说:“你老说的话,我们哪次没听呀?”老太婆说:“听就好。你们替我赶快把粮食扒出来,装上船,往北开,那块人受灾,百姓没得吃,粮食比金子还金贵哩!”这回,弟兄仨二话不说,七手八脚把粮食囤子扒开,扛的扛,背的背,连夜装上大船,驮着老太婆上船离开了家。大船开到半路,忽然老天爷翻了脸,又是风,又是雨。大船装满粮食,江水齐了船帮,船在江里直晃,浪头越来越大,眼看大船经不住浪打了……老太婆又把弟兄仨喊到眼前。老太婆说:“孩子们,今年年成不好,又闹虫害又闹水灾,多少老百姓受苦受难,保住船上的一粒粮食,就多救活一口人命,如今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减轻船上的重量,不然船就难保了。”说着她就要往江里跳。茅三一把抱住娘,说:“娘,你不能跳,救人要紧。”说完他把娘一放,自己往浪尖一跳,大浪吞下了他,转眼不见了。茅大、茅二一看小弟弟为了救穷人、保粮食跳大江,我们就不能跟他一样吗?也跟着“扑通”“扑通”跳下了大江……说也奇怪,弟兄仨跳进江后,转眼大江又风平浪静了。据说这船粮食运到受灾的地方,老百姓扒不完,扛不尽,扒完了,转眼粮食又满了就这船粮食救活了无数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后来,在茅家弟兄仨住的地方,忽然长出三座大山,后世的人称顶高的山为大茅峰,传说是老三变得,为人最好;老二在二茅峰;老大呢?有点私心叫三茅峰,最矮。那些被茅家弟兄仨救活的远方受灾的老百姓,翻山越岭替茅家弟兄塑像。来源:宜游镇江
内容选自《梁红玉击鼓战金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