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三十四年,医家张璐所著《本经逢源》是最早提及上*人参的,书中指出:“产山西太行者,名上*人参,虽无甘温峻补之功,却有甘平清肺之力,亦不似沙参之性寒专泄肺气也。”这里所说的“上*人参”就是*参,是中医常用的传统补益药,但其入药被人们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当时并无正式学名,所以用“名上*人参”代替。“*参”一名即是从“上*人参”简化而来。后来清代医家吴仪洛的《本草从新》更为清晰地记载了*参的功效:“*参,甘平,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
古代以山西上*地区出产的*参为“上品”。现今,*参主产于中国北方海拔米~米的山地林边及灌丛中,以山西潞州所产*参质量为佳,称为“潞*”,属于道地药材。
尽管*参在古代被称为“上*人参”,但它和人参并非同种植物。人参属五加科,而*参,据年《中国药典》的明确记载,为桔梗科植物*参、素花*参或川*参的干燥根。
*参性平,味甘、微酸。归脾、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参的功效
1、脾肺气虚证。本品性味甘平,主归脾肺二经,以补脾肺之气为主要作用。用于中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等症,常与补气健脾除湿的白术、茯苓等同用;对肺气亏虚的咳嗽气促,语声低弱等症,可与*芪、蛤蚧等品同用,以补益肺气,止咳定喘。其补益脾肺之功与人参相似而力较弱,临床常用以代替古方中的人参,用以治疗脾肺气虚的轻证。
2、气血两虚证。本品既能补气,又能补血,常用于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而见面色苍白或萎*,乏力,头晕。
3、气津两伤证。本品对热伤气津之气短口渴,亦有补气生津作用,适用于气津两伤的轻证,宜与麦冬、五味子等养阴生津之品同用。
*参有防风*参、*参、防*参、上*参、狮头参、中灵草、**等别名。它味甘、性平,归脾、肺经。有健脾益肺、养阴生津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肺气虚的食少倦怠、咳嗽虚喘、气血不足、面色萎*、心悸气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等病症。
据相关研究表明,*参含有*参皂苷、*参多糖、*参碱等化学成分,还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无机元素和氨基酸。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参有以下保健功能:抗疲劳、耐缺氧、抗辐射、免疫调节、改善记忆能力、保肝、保护胃黏膜、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参的副作用
临床应用本品,一般无不良反应。如用量过大(每剂超过60g)可致心前区不适和心律不齐,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参用法建议
1、用于中气不足的体虚储怠,食少便溏等。能补中益气。常配*芪、白术等同用。
2、用于肺气亏虚的咳嗽气促,语声低弱等。能补益肺气。可配伍*芪、五味子等同用。
3、用于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及气血双亏的面色萎*,头晕心悸等。有益气生津和益气生血之效。可分别与麦冬、五味子等生津药,或当归、熟地*等补血药同用。
夏季使用*参会上火吗
*参的药力虽然不如人参,但火气还是不小的,夏季服用也容易上火,尤其对于本身就
有热证的人来说,更可能是火上浇油。因此,*参一定要辨证使用,不可人云亦云。
生*参与炙*参有什么区别
*参分为生用和灸用,生津止渴适宜用生品,健脾益气则蜜炙*参更为适宜。
*参怎么吃
*参的日服常用量为9克~30克。单独泡服10克就可以,最好加大枣共用。*参服用一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但如果用量过大(如每剂超过60克),则可能引起心前区不适或心律不齐,需即刻停药,可自行恢复。而单味*参服用量过大或久服,都易生躁火,有损机体。若有需要,请听从专业医师的指导。
*参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
中医认为,*参反藜芦,故不能与之同食。另外,*参不可贸然用于热症。若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也应慎服*参。如有多汗、肾虚、肝脏方面的问题,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用。
-end-
您的点赞评论转发,是给我最大的鼓励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
请分享、转发给您的朋友看
亦可给我们留言谢谢
▼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