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药用植物细胞与不定根产业化技术、构建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引领中药生态农业研究与实践、抓住中药材ISO国际标准制定主导权、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在“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由农业农村部和财*部支持、建成于年的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该体系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璐琦为首席科学家,在全国范围内聘任了26位岗位科学家,设立1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设置了27个综合试验站、个示范县、个示范基地。以“有序、安全、有效”为发展目标,在中药材品种选育、栽培,有害生物防治、质量安全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研究和示范推广,创新驱动中药材产业的现代化,推动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领技术之创新,全面推进产业重大科技进步
自建成以来,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着眼长远,抢占科技制高点。该体系创新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突破雪莲、人参等药用植物细胞和不定根培养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创了一条解决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问题的新途径;研发中药资源全产业链循环利用适宜模式与技术,为推动我国中药资源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以上两项创新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体系还有多项成果,其中获得省部级奖励的有47项。
此外,该体系引领全国中药生态农业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基于逆境效应的道地药材拟境栽培理论,构建了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和技术评估体系,集成推广了天麻、霍山石斛、附子等余项生态种植模式和技术。研发的高效轮作栽培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三七连作障碍,将轮作年限由15~20年缩短到3~5年,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创制枸杞真空脉动干燥和百合无硫初加工技术和装备,枸杞干燥无需使用高腐蚀性促干剂和硫磺熏蒸,在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化推广应用。建成湖南最大的龙牙百合初加工生产线,完全淘汰了焦亚硫酸钠护色工艺,提高了百合浸出物含量。
年11月4日,三七高效轮作栽培技术体系现场田间测产
彰智库之优势,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建成后,针对产业最薄弱、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环节,为相关部门制定中药材产业*策和规划献言建策。
该体系支撑《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草案)》《年全国中药材生产技术指南》《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方案》等的制定和实施。
提出中药生态农业的“四不宣言”,即“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密,不负山青水绿”。为国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供建议,助力“中药材生态种植”写入其中,使中药生态农业发展为我国中药农业的国家战略。
主导制定《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等8项ISO国际标准,牢牢抓住了国际标准制定主导权,绿色和平组织曾报道74%的中药材农残超标,按照ISO国际标准统计后,实际超标率仅为1.72%。联合体系内外上百家企事业单位,组织上千位专家,累计研制并获发布项团体标准,形成了中药材标准体系的雏形。
中药材农药残留和二氧化硫检测2个ISO国际标准发布
组织开展品牌建设顶层设计,协助5省打造品牌。制定《中药品牌评价第2部分:中药材》团体标准,组织评选出8家中国道地药材品牌、2家中国生态绿色中药材品牌,服务陕西“秦药”、江西“赣十味”“赣食十味”、湖南“湘九味”、黑龙江“龙九味”等4省道地和特色药材的遴选,帮扶“上**参”入选山西区域公用品牌。
扩发展之基础,平台技术示范成效显著为保障中药材质量,该体系研发全国中药材供应保障平台。围绕种植、加工、仓储、流通生产和指导、监测、检测、追溯服务两条主线,2年来累计服务用户名,涉及企业家、基地个,免费为23个省的贫困县提供中药材质量追溯服务。
此外,先后组建科技部重点领域“中药生态农业创新团队”“国家蒙药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以及湖南、湖北和山西三省的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等14个平台。“十三五”期间,累计组织培训活动余场(次),线上和线下培训基层技术人员、种养大户、农民等共计.69余万人(次),发放培训资料份。
培训教材《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丛书》
组扶贫之团队,发挥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为发挥自身优势,为决战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集中专家团队,深入贫困地区破解当地的中药材产业发展难题,成为全国中药材产业扶贫的主力*,入选农业农村部产业技术扶贫优秀团队。
该体系优化生产布局,解决了“种什么”的无序难题。从个贫困县中遴选出10%的优先发展中药材扶贫区域。并发布个贫困县的《贫困地区生态适宜种植中药材推荐目录》,出版《中国中药区划》。
深入田间地头,解决了“如何种”的质量难题。参与组建中药材产业扶贫技术指导专家组,18名体系专家入选。组织位专家,编制了包含种常用中药材的中药材生产适宜技术和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特困区中药材精准扶贫技术丛书。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解决了“如何卖”的市场难题。组织编研发布种道地药材团体标准、种中药材商品规格标准。推动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种植基地和生产车间,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
线上线下结合发挥技术优势,解决了疫情期间培训难的问题。首席科学家*璐琦院士带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极度贫困村,开展实地和线上培训。在云南维西县、湖南新晃县、广西兴安县、北京等地开展7场培训,有多万人次在线参与。
年国庆中秋期间,在偏远贫困地区开展线上和实地技术培训
强技术之转化,支撑和服务企业发展体系内的专家深知,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中药材企业的发展,企业技术进步快、生产质量有保证,产业发展才能高效提升。
该体系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提升技术短板。与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对俄进出口加工基地管委会合作,帮扶建立了8条生产线,推广了纳豆矫味技术、豆豉中药复合发酵核心技术;昆明站为合作企业制定50项企业和生产工艺标准,提高企业生产质量;皖西站协助当地企业建立霍山石斛全产业链大健康产品质量控制标准技术体系,推动企业品牌入选“中国道地药材品牌”。
科技骨干进驻,技术问题当面解决。恩施站派遣科技骨干进驻到大冶市、利川市、英山县、通城县等贫困地区的中药企业、专业合作社,帮扶建设*精、石斛、大*等基地亩,带动贫困户户。
推荐原料基地,稳定中药质量。盐城站、中卫站、南昌站、浑源站、成都站、郑州站等为制药企业推荐了三七、桃仁、干姜、川芎、乌梅、*芪、*参、甘草、竹茹等原料基地。其中盐城站为治疗新冠肺炎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