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病位在脾胃
健脾利湿护阴液
(5例)
病案1:患儿颜某,男,6个月。
年9月1日,主诉大便稀2日。患儿自昨日感寒受凉后出现大便稀水样,色*而臭,夹血丝及少许黏液,每日10余次;昨晚突发热,最高体温达39.1℃,予“美林”1次后热退,次日未发热;伴汗出不畅,口渴喜饮,吵闹不安,纳食欠佳,小便正常。体格检查:体温36.5C,精神尚好,面色微白,腹部微胀,心肺无异常,咽部稍有充血,舌尖红、苔白腻中微*,指纹红。辅助检查:大便常规示红细胞3-5个/L,白细胞(-),隐血试验(-)。
本案患儿感受寒邪,因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生理及病理特点,寒邪迅速入里化热;又因小儿“脾常不足”,脾失健运,湿浊困脾,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职,故泄下如稀水;湿性黏腻,热性疾速,故泄下急迫夹有血丝和黏液,湿热交蒸,壅遏脾胃气机,故粪质色*而臭;邪正交争于体内,故见发热;湿热蕴结,见汗出不畅,口渴喜饮,吵闹不安,纳食欠佳等。根据病史及舌脉,中医诊断为泄泻,辨证为湿热证。治疗以清肠解*,利湿止泻为法。以藿香正气散合葛根芩连汤加减。
藿香2g,葛根5g,*芩1g,大腹皮5g,车前子3g,石榴皮3g,马齿苋5g,白头翁5g,白芍3g,甘草2g。共3剂,嘱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服上方3剂后复诊,患儿大便渐成形,未见血丝黏冻,每日3-4次。患儿于1日热退,然而4日因复感外邪,下午又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9℃。伴声音嘶哑,无咳嗽流涕,无呕吐,纳呆,乏力。体格检查:体温38.8℃,咽红充血,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哆音。舌红、苔白腻,指纹红。辅助检查:9月2日大便常规示红细胞(-),白细胞(-),隐血试验(+);9月3日大便常规示红细胞(-),白细胞(+),隐血试验(+);9月4日大便常规示红细胞(-),白细胞3-7个/L,隐血试验弱阳性。患儿湿热未去,又复感外邪,此时应以解表为主,兼以清热利湿止泻,故以连翘散合葛根芩连汤加减。
连翘3g,荆芥3g,芦根10g,牛蒡子3g,紫花地丁3g,滑石20g,葛根5g,大腹皮5g,车前子3g,石榴皮3g,太子参5g,甘草2g,鸡内金2g,山楂炭3g。共3剂,煎煮服用方法同前。
服上方2剂后复诊,患儿于6日体温恢复正常,无咳嗽流涕,大便呈稀糊状或水样,偶见黏液,未见血丝等物,每日3-4次。纳呆,乏力。此时患儿表证已解,然久泻正亦虚,湿邪久留,故当以益气健脾、利湿止泻为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明*参5g,焦白术3g,山药5g,茯苓5g,粉葛5g,白豆蔻2g,白芍3g,大腹皮5g,车前子3g,鸡内金2g,甘草1g。
服上方2剂,诸症悉愈。
本案患儿初诊为湿热壅滞,气机不畅,当以清肠解*、利湿止泻为法。方中藿香、葛根为君药,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化里之湿。大覆皮、车前子、石榴皮为臣药,利水渗湿,涩肠止泻。大便见脓血,赤白相间,故如白头翁、马齿苋清热解*,凉血止血;*芩性味苦寒,用量轻,既不伤及脾胃又能清热燥湿,厚肠止利,与白芍、甘草同用,有安肠缓解腹痛的功效。甘草缓急止痛,补脾益气。《用药法象》曰:“甘草阴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又能调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诸药合用有清热、利湿、止泻之功效。
二诊时患儿复感外邪,见发热无汗,故加连翘、荆芥、芦根以发汗解表;根据患儿舌脉症及大便常规结果,患儿体内湿热之*亦盛,张氏此时重用滑石,主治水泻热*。《本草衍义补遗》曰:“燥湿,分水道,实大肠,化食*,行积滞,逐凝血,解烦渴,补脾胃,降心火之要药。”配伍牛蒡子、紫花地丁清热解*。患儿见食滞纳呆,加山楂炭、鸡内金以健脾消食。三诊时见患儿气阴两伤,去解表之品,加明*参、山药补气养阴生津,茯苓、焦白术健脾利水、渗湿止泻。
名医儿科张涤教授门诊经验实录,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本次转发完全公益,无任何经济利益,纯属传承发扬中医的正能量,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