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药人参与*参鉴析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级1班谢维
提要:人参与*参均为补气药,具有补脾益肺、生津止渴、扶正祛邪、益气生血等相同功效,故临床中常有医者用*参替代人参的用法。但二者之间由于许多不同之处,本文试图鉴析人参与*参的功效主治的异同,阐述二者之间的细微差别,以指导人参与*参的临床运用。
关键词:补气药人参*参异同点
《神农本草经》云:“人参,甘,微寒,无*。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后世诸家本草均将其列为补气药之最佳品,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复脉固脱、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关于*参,明代和明以前的历代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大量著作中没有现今桔梗科*参的文字描述,也没有*参植物图,说明在明代及其以前*参没有入药。[1]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首次将*参单列药名,但也仅有“甘平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虚用以调补”[2]的记叙,经后世补充发明后具有补益脾肺、生血、生津等作用。虽有医家认为古所用人参即今之*参,但已得到有效证误此处不再论述。在实际临床运用中,有医师因人参价格高昂,而用*参替代人参或直接舍弃不用,造成许多应用误区。本文试图鉴析人参与*参的功效主治以指导其临床具体运用。
1.补气之力量强弱
人参与*参均味甘,归脾、肺经,具为补益脾肺之气,兼益气生津。唐宗海言:“秉阳之气而生者其性阳,秉阴之气而生者其性阴,或秉阴中之阳,或秉阳中之阴”[3],人参与*参补气属阳,生津属阴。二者都生于北方,北方五行属水,在八卦中对应为坎卦,坎卦外阴而内阳,二者正合阴中之阳。水为气之母,气生于水,《难经》称为生气之原,道家作为水中气。又甘味能补,入脾生津,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化气之源,《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者能出矣”,人参、*参生于北方而性阳,气生于阴而出于阳,阳能化气,气化而能上出于口鼻即是津液。
*参与人参虽然共同具有补脾益肺、生津液的功效,但人参又入心、肾经,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治疗元气虚极欲脱之要药。气充于肺,而实者根源在肾,人身之元气由肾水之中以上达于肺。李杲言:“人参甘温,能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4],故肺能大补元气,挽救人于生死存亡之际。又人与天地相参,廖仲淳先生言:“以言乎天,则得生升发之气;以言乎地,则得清阳至和之精。上应瑶光状类人形,故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倾。”[5]人参颜色白属金,生处于阴湿润泽之地属水,花色纯紫属火,三桠属木,味甘五叶属土,禀五行之性而养五脏,参通天地,救生灵于危亡。
*参与人参虽然都具有补气的作用,能.益气生津,《本草汇纂》云:“人参,专入肺,兼入脾,益土生金”[6],人参主入肺经主气,*参甘平质润,其性平和,故人参补气力量强于*参,此功效可用*参替代人参,但需用大剂量*参。此外,人参还具有大补元气,通少阴脉绝,用于急救的作用。
2.扶正祛邪之不同
人参与*参虽具言内入脾、肺经,补中益气,亦可祛邪于外,防邪复入,然其中之性又有差别。《本草汇纂》中*参归于散寒药,虽能补中益气,但仍属表散风寒之剂,味甘性平而无寒热之偏,具有宣肺寒、清肺热的作用,后世医家虽将*参列为补气药,未在其散寒功效上进一步发挥,认为其祛邪之功实源于“正能御邪”,补益正气而达到扶正祛邪。但由《本草汇纂》所言,可佐证*参具有一定直接祛邪的作用。
人参补脾益肺之力大,有大补元气之功,不如*参其性平力缓。且应用于此处时,病人邪正交争、虚实夹杂,若应用不慎则留邪于内,不易外达,反而加重病情。徐大春言:“知病有分有合,合者邪正并居,当专攻散;分者邪正分离,有虚有实,实处宜泄,虚处宜补,一方之中,兼用无碍。”[7]故人参扶正祛邪当细审病情,分邪正虚实之所,若邪正分离,则用人参峻力补中托邪,若正邪相合,可用力缓之*参于攻散药中,使攻邪而不伤正,而不可用人参。
3.补中又有所异
3.1人参
3.1.1补中有泻
《本草蒙荃》论人参云:“补中有泻,泻中有补,正所谓甘温能除大热是也。”“人身虚火,无问上中下三焦之殊。但证有见于外,必非寒凉助水之药可制,务资此甘温补阳之剂补足元阳,则火自退尔。”[8]人参甘温微寒,阳中微阴,故李杲认为其为退虚热之圣药。“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久病劳损虚极之人,人体阴液耗损,阳气失固,虚损之元阳不安其位,妄动于外,则龙雷之火反亢于上,浮于机表则为发热。所谓阳主阴从,人参甘温助阳以固虚阳,性偏微寒清在表之浮热,兼有益气生津以生阴气。
在具体应用方面,《本草明览》云:“再人身虽指下焦相火而言,然而上下同法,肺中虚火亦相侔也。”[9]故刘完素用升麻引人参入肺,补上焦元气,泻肺中之火。用茯苓引人参入肾,补下焦之元气,泻肾中之火。若为肺中实火,医家均言不可用,李中梓在《本草通玄》中记载“若不得已而用之,必用盐水焙过,秋石更良。盖咸能润下,且参畏卤成故也。”[10]
3.1.2补中兼和
人参归心、肾经,周岩在《本草思辨录》中言:“参之力,入肾者轻,入心者中。故足少用得其和,手少阴得其补,亦可为阴中之阳之一证矣。”[11]人之健康赖于一身之阴阳气机协调平衡,肾内寓元阴、元阳,“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人参生于阴而出于阳,为阴中之阳药,甘温以助元阳,微寒生津止渴、补益先天肾水。厥阴为三阴之枢,少阳为三阳之枢,为人体阴阳出入之枢纽。肝脏体阴而用阳,正和人参体性,且肝肾同源,其乃调和肝肾气机以协调人体阴阳。*元御认为人参“由中气以及四维,左而入肝,右而入肺,上而入心,下而入肾,无往不宜”[12],中气即建,四维相转,则气机升降有司,故人参内和脏腑阴阳气机,外和上下表里寒热。所以在《伤寒论》中,少阳和解之剂小柴胡、表里不和之桂枝人参汤、大建中汤等均用人参取“和”之性。此外人参其外和表里寒热、协调脏腑虚实之功进一步佐证其上所论人参与*参祛邪之效有所不同。
3.2*参
3.2.1直接生血
张廷模认为*参不但是补气药而且是补血药,能气血双补。*参补血,一则在于“阳生阴长”,气能生血,*参补中益气而补血,二则在于*参能直接生血,这是不同于人参之处,人参只能通过益气而生血。在血证方面,血附气而行,气行则血行,二则益气生血同时兼有活血。人参虽无*参直接生血之功,但因其补气之力大,且入心经而行血脉,惟养正气则血活经通,故其益气生血、活血通脉强于*参。若气血亏虚不能充养心神,因人参入心经,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可用其安神益智。另外,若因先天不足,肾气亏耗而致,亦可因人参大补元气之力而用之,这是*参所没有的。
此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现在临床中由于人参加工不同主要有生晒参即白参与红参两种类型。红参微苦而甘、性温,偏于温补,主要用于脾肾虚损、真阳衰微。白参性味甘平,微苦稍寒,偏于清补,补气而又能养阴,主要用于气阴两虚。两种类型人参可结合,上文所论,临床选择性应用。
4.小结
*参为山西上*产的人参资源逐渐枯竭时才出现,在补益脾肺之气、生津止渴、扶正祛邪、益气生血方面与人参有相类似的功效,可用*参去替代人参,但因*参的力量弱于人参,故*参必须加大剂量。《本草正义》论*参云:“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13]虽言*参力缓不足人参,但因其甘平质润,恰好可弥补人参之力大峻猛而粗工不敢擅用、虚人不耐骤补的弊端,对于初学者以及病人家境贫寒或不耐人参力猛者可用*参替代。另外,有医者不用*参代人参,而取人参少量,殊不知人参“少用反滋壅塞,多用乃能宣通”,应辨证运用。但人参在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安神益智、清泻虚火、和调脏腑方面是*参所不能替代的,另外*参.能气血双补,直接生血又是人参所不具备的。
参考文献
[1]邹荫甲.*参的本草学考证[J].中草药,,31(6):-
[2]吴仪洛.本草从新[N].阎忠涵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6;10
[3]唐容川.本草问答[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4
[4]鲁永斌.法古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2:17
[5]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张永鹏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4:4
[6]屠道和.本草汇纂[M],苗彦霞,赵宏岩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1:2
[7]冉学峰.冉学峰本草讲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1
[8]陈嘉谟.本草蒙筌[M].陆拯,赵法新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8
[9]佚名.本草明览[N].陈仁寿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2:2
[10]李中梓.本草通玄[M].付先均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2:1
[11]周岩.本草恩辨录[M].陆拯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32
[12]李成文,刘彬.*元御用要心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
[13]张山雷.本草正文[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3
·本文摘自《中医学与辩证法》第72期(出版日期:年第1期)。
·图文编辑/张雨欣谢佳言校审/李春润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修改,或再发布,违者将追究相关责任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