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特色中药之川*参
川*参
chuandang
shen
中药
药材名:*参、川*参、单枝*、板桥*参。
多年生缠绕草本,除叶片两面密被柔毛外,全体几近于光滑无毛,具白色乳汁。更常肥大肉质,呈长圆柱形、长圆锥形或纺锤状圆柱形,少分枝或中部以下略有分枝,直径约1.5厘米。茎长2~3米,有白粉,淡绿色,基部带紫色。叶互生,叶片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2~7厘米,宽0.5~3.5厘米,顶端钝或钝尖,基部多呈截形或较圆钝,稀浅心形;叶缘有不明显钝齿,叶柄长0.7~2.4厘米。6~7月开花,花单朵与叶对生,钟形,淡*绿色,内面有紫色花纹,5浅裂,裂片三角形;花萼5深裂,仅基部与子房合生,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4~1.7厘米;花丝长于花药,子房下位。蒴果较大,成熟时紫红色。
生长于海拔~米的山地林边灌丛中,喜冬季寒冷、夏季凉爽的气候,高温不利其生长。对光照要求比较严格,幼苗喜阴,需适当遮阳,成株喜充足光照。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不宜在黏土、低洼地、盐碱土、红土、浅栗钙土及生长有不易清除的多年生宿根杂草的土地上种植。碳酸盐山地*棕壤或棕壤,PH值5.5~7.0,土壤肥沃,环境无污染,是川*参最适宜生长的土壤。不宜连作,一般应隔3~4年再种植,以豆科、禾本科植物为理想前作。巫山县庙宇镇(原大庙)和湖北恩施板桥镇为川*参的道地产区。现主产重庆市巫山、巫溪、城口、奉节、开县和湖北省的恩施市。重庆市万州、忠县、丰都、涪陵、石柱、彭水、南川、武隆和湖北省利川市等地亦有分布。
《中国药典》(年版)以“*参”药材名称收载,具有健脾益肺、养血生津功效,用于治疗脾肺气虚之食少倦怠、咳嗽虚喘、气血不足、面色萎*、心悸气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等。
川*参系山下著名道地药材,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三峡地区采挖的野生川*参约自年形成商品,清代中期开始人工种植。据湖北《施南府志》记载,恩施板桥盛产*参,至今有多年栽培历史。三峡地区的川*参质量优良,特别是巫山所产“庙*”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一直是三峡地区道地的出口品种,畅销东南亚及欧洲市场。年巫山县的“巫山庙*”农产品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1年9月,在湖北省恩施市板桥镇举行的“*参节”上,一支长1米、鲜重1.25千克、野外生长期长达25年的“川*参王”被中国台湾一药材商以3.5万元的高价购买。目前,川*参野生资源已逐渐减少,应加强川*参野生种质资源保护。
现代研究表明,川*参药材主要含多糖、酚类、甾醇、挥发油、*芩素葡萄糖苷、皂苷及微量生物碱等化学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对胃黏膜损伤产生保护作用,改善记忆障碍,抑制血小板凝集和抗应激等药理作用。由于*参较高的营养价值,具有诸多疗效和保健作用,在中医临床应用和保健产品的开发上备受重视。如已开发的*参膏、*参酒、*参糖、*参茶等,能起到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人们也常用*参做药膳,如*参红枣粥、参芪羊肉羹、*参鸡等。目前,恩施峰岚板桥*参有限公司已开发出“板*多糖”、"板*花蜜“、”*参口服液“、”中国版*白条参“、”板*酒“等板*系列产品,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公司+基地+科研“的现代农业企业发展之路。
*参地上部分与根所含化学成分类型基本相同,均含有生物碱、皂苷、甾体化合物及挥发油等成分,并且总皂苷、部分人体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的含量均高于根部。因此*参的茎叶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也为新药源开发提供了一条途径。此外,茎叶还可作为很好的饲料。中国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以*参茎叶拌饲料喂养仔猪和蛋鸡,结果表明仔猪重量和蛋鸡产蛋率、产蛋量和蛋重都有所提高,并可使胆固醇含量降低。目前,对*参综合开发不够深入,*参的地上部分多被弃掉,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极大浪费,因此有必要加大这方面的开发力度。
川*参生长适应性强,栽培、管理、加工技术易掌握,单产较高,可作为三峡地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而加以大力发展。
“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