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创新之核、发展之要。
省委、省*府作出关于深化省校合作的战略决策部署以来,长治市进一步强化*管人才,突出“人才+项目”导向,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持续深化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省内外所高校达成余项合作成果,集聚了一大批科技行业领*人才和创新团队,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今年春节假期后,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治市武理工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周明凯一直在长治市工作生活,每天奔忙在企业技术中心、工地和生产一线。虽然受疫情影响,周明凯教授已经好几个月吃不到地道的家乡菜,但最近有两件事情让他感到很欣慰:一是由他领衔的“山西卓越多固废协同制备低碳新材料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年度山西省重点工程项目;二是他培养的内蒙古籍学生、武汉理工大学届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硕士研究生高鹏,去年留在长治市工作,近期将和当地一位女孩喜结良缘。
这是长治市深化省校合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从引领科技前沿的光电产业,到根扎泥土的富民项目;从深度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到着力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版图;从完善配套支持*策、建立专门工作团队、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到构筑人才工作“四梁八柱”体系,深化省校合作提质增效的强大驱动力,推动着今日长治高质量转型的火热实践,也使这一充满前瞻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决策在长治落地扎根,催开千树繁花。
图为:高校学子在企业开展实训
人才+项目导向突出注入转型升级原动力
山西立新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刘立新博士是一位“60后”湖南籍杰出人才。他和周明凯教授一样,与长治市结下不解之缘。
山西立新物理冶金法年产1万吨再生硅材料项目,由黎城县*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刘立新博士技术团队合作共建,是黎城县今年头号重点项目,也是本年度山西省重点工程项目。该项目属于新能源光伏产业,依托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催化冶金熔炼提纯硅”和“非线性凝固提纯”等专利技术,进行物理冶金法规模化生产太阳能级硅材料,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其产品的安全、环保性能优越,产品质量稳定,具有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的技术性优势。
从项目开工至今,刘立新只在春节期间返乡与家人短暂团聚了数日,其余时间都与他的技术团队一起工作、生活在黎城,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在那张放置在起居室过道的乒乓球桌上挥拍打球。看着项目现场钢筋林立、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工程正以只争朝夕的速度全面推进,“十年磨一剑”的刘立新感慨地说:“我要感谢山西,感谢深化省校合作*策,来到这儿,我们团队的技术试验了四次就成功了!”
北京冬奥会上,由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供应的3台智能消*机器人、8台包裹消*机、15台空气消*机,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为冬奥会成功举办保驾护航。
“山西省委、省*府和长治市委、市*府对我们企业的发展特别重视,从研究中心、厂房、生产线建设等各方面予以全力支持。”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晋闽说。作为长治市委书记杨勤荣直接联系服务的高端专家,李晋闽选择带技术、带项目到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正是缘于这份盛情。
由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李晋闽教授领衔的顶尖技术团队,在长治市创办中科潞安公司,实现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深紫外LED芯片技术产业化与核心器件国产化,打破了我国在半导体光电子装备上对国外的依赖,成为国际上仅有的集核心装备、核心材料、芯片制造、封装应用于一体的垂直整合型深紫外LED企业,形成紫外LED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在公共安全和疫情防控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今年,长治市共有12个深化省校合作科研项目列入本年度山西省重点工程,涵盖了新装备、新材料、能源革命、数字经济、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多个产业领域,均经过从人才引进培育到项目研发,从园区孵化到市场应用几个阶段,几乎覆盖全产业链条,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原动力。
平台+产业同向发力畅通对接合作大通道
七月的太行山,山花烂漫,生机盎然。平顺县西沟乡赵店村,在市*府办公室驻村工作队的连线下,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惠川正通过视频方式,在线上为乡亲们讲解“林下潞*参种植”的土地整理、翻耕、起垄、栽培等关键种植技术。赵店村是长治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耳东联系帮扶的重点村,去冬今春先后两次到村里调研指导中药材产业发展。
长治市是潞*参的发源地。近年来,全市潞*参栽培面积3.59万亩,占全省的90%,但却不到甘肃定西市的1/10。主要原因是山多地少、连作障碍,导致药材的产量和品质下降,市场价格低、销路不畅,农民种植的意愿不强。改变种植模式,开发新的种植区域势在必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是*惠川副教授的导师,也是他们技术团队的带头人。朱有勇院士和他带领的团队不用一滴农药就解决了云南三七易生病、无法连续多年种植的难题,构建了*府、企业、专家、农户等各方协同的产业发展机制,探索出了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先后荣获“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被誉为“农民院士”。
在深化省校合作推进中,去年秋天,山西振东道地药材开发有限公司与朱有勇院士成功“牵手”,选址在山多林密的平顺县,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解决潞*参连作障碍、高产低质问题,提高药材品质,打造“林下有机药材”新产品品牌,实现潞*参由“论斤卖”变为“论根卖”,亩效益由—元,增加到5—10万元,实现中药材产业“不向农田抢地、不与林草为敌、不惧山高林密、不负山青水绿”的发展愿景。
“让中药材回‘家’,回归山野林间。”这是朱有勇院士去年11月份带领团队到平顺县实地考察“林下潞*参种植”时讲得最多的一句话。从七彩云南到东北沃野,再来到祖国中部的太行山,体现了朱有勇院士的担当、坚守和引领,潞*参产业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进入7月,山西日盛达公司二期光伏玻璃项目已经完成了窑炉基坑的全部开挖工作。这可不只是上*经济技术开发区里的“明星”,放眼全国市场,它都是领先的佼佼者。作为一家专业生产光伏玻璃的高科技新材料企业,日盛达产品厚度从行业通用的4毫米开始一路降低,并通过配套的钢化镀膜加工系统,使光伏玻璃透光率增加到94%以上,年产量达万平方米,产品畅销国内外。
去年10月份,山西日盛达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就光伏玻璃工艺流程设计仿真技术、薄膜材料镀膜涂层、玻璃透光率提升和高效节能融化关键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并决定联合申报山西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今年3月份,山西日盛达2×TD光伏玻璃生产线及配套深加工项目,同样被列入山西省重点工程项目。
“武汉理工大学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高校开展合作,仅大型仪器共享这一块,企业就可以节省下巨额成本,这就是深化省校合作为企业带来的好处。”作为山西日盛达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技术总监,在光伏玻璃行业深耕多年的曹华深有感触。
武汉是全国高校较集中的城市,依托长治市武理工工程技术研究院这一高校科研延伸平台,长治市与武汉理工大学的合作在全面深化,还带动加快了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知名高校的合作步伐。去年12月,长治市组织相关企事业单位,赴武汉开展“人到山西好风光”人才引进暨合作推介活动,带队市领导专程拜会了武汉理工大学*委书记信思金、武汉大学*委副书记屈文谦等,达成了多项深化省校合作成果。
抓人才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一所所高校在太行山巅“扎根”,让校地双方“双向奔赴”,实现智慧碰撞的“拥抱”;一处处产学研用平台搭建,打好创新创业组合拳,孕育着高质量发展的“种子”。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引领着长治三次产业同步创新转型,实现协同跨越发展。
基地+院校同频共振构建携手共赢大格局
4月19日,在长治市潞州区首次核酸检测之后,位于长治高新区的山西华境清治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运行。该公司通过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合作,利用溯源等国内外领先专利技术,建设“环境治理设备生产及环境监测防治技术研发中心”和环境污染预警溯源、损害司法鉴定重点实验室,可为长治市相关部门、企业提供污染溯源分析、综合研判,为钢、焦、煤、电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污染治理、智慧环保、数据共享等服务。
这是国内顶尖高校清华大学在长治市建设的又一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也是该校与长治市开展的第11个合作项目。到目前,清华大学已先后在长治市建成3个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2个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5个科研平台延伸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个智库合作基地。通过深化省校合作、建设“12大基地”,促进了校地校企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互利共赢,也让高校师生“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美好愿望得以实现。
“潞城区为我们提供了高标准的设备调试车间、办公室,每天还安排专车接送我们来往人才公寓,在这儿进行科研感觉很便利!”作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韩福柱教授的科研助理,吕大伟工程师每天都与4名在读博士生一起在潞城区城南双创园区内刻苦攻关。他们正在攻克的是激光加工和特种加工领域的技术壁垒,目前激光加工样机基本设计完成,应用成功后,该项技术能够有效填补特种加工领域的部分技术空白,未来科技估值达数十亿元。
位于长治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科华烨集团,每个车间都已成为应对新订单的“赶工”一线,在跻身全国LED企业第一阵营后,高科华烨正奋力成为全国RGB全彩发光二极管的龙头企业。高科华烨集团总经理崔程远表示,经过多年布局,长治LED产业发展势头非常好,产值现在已占到全省的95%。高科华烨迅猛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高校多年的人才、技术和研发支持。
去年10月,山西省首批科技博士服务团项目启动,这是山西省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校干部人才培养基地”的示范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副教授、煤层气研究中心主任石*太,中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王志坚一同来到长治市挂职,一个担任长治市科技局*组成员、副局长,一个担任长治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作为“80后”青年博士,两个年轻人朝气蓬勃、浑身充满干劲,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将高校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运用到工作实际中。
长治市委要求敢于给这两位青年博士“压担子”。一到任,局*组就决定让石*太分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还将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申报、建设工作交由其牵头主抓。今年1月份,长治市成功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列,系全省首家。最近,他正忙着向省科技厅申报本年度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揭榜挂帅”项目,牵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潞安化工公司合作,致力实现长治地区煤层气的高效开发和利用。
如今,王志坚已对长治经济技术开发区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人才培养、项目需求等如数家珍。今年3月,省科技厅公示了本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拟立项名单,长治经济技术开发区有3个项目成功入选,均由王志坚积极策划、申报,都是与中北大学开展合作的项目。在他的沟通对接下,“中北大学-长治产业研究院”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对长治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策+服务同步推进营造近悦远来好环境
今年,长治市人才集团和人才发展基金会正式成立。此举是长治市着力构筑人才工作“四梁八柱”、完善深化省校合作工作体系的重大创新举措,是确保深化省校合作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的有效抓手。
长治市成立人才集团和人才发展基金会,旨在不断健全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坚持以*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为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更好地服务人才、服务企事业单位、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长治市认真落实省委“五个先行”要求,将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构筑“四梁八柱”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即“四梁”:抓队伍强化工作支撑、抓投入强化经费支撑、抓阵地强化平台支撑、抓网络强化体系支撑;“八柱”:配齐配强市县深化省校合作工作力量、组建长治人才集团、设立长治人才发展基金会、制定人才硬核*策、推进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完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发展工作联盟机制、建立深化省校合作专项考核机制。此次长治市人才集团和人才发展基金会的成立,是进一步夯实长治人才“四梁八柱”体系建设的关键举措,将强力推动深化省校合作、建设“12大基地”提质增效。
接下来,长治市将以成立人才集团和人才发展基金会为契机,大力实施“太行英才”三年行动计划,推行“太行英才卡”,从落户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健、金融支持、交通出行等方面,为各类人才提供全链条、一站式的精准优质服务,切实增强人才的归属感、成就感、获得感,致力探索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一体化工作的“长治方案”。
来之不易的成绩是考卷,也是答卷。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山西最鲜明的主题、最激扬的旋律。推动高质量发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长治市正在进一步创新思路举措,健全完善机制,压紧压实责任,全力推动深化省校合作、建设“12大基地”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为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实现争先进位,加快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来源:山西日报李家鸣、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