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农为先,农兴百业兴。
回眸过去,一个个闪光的数字,记录下七星关区农业发展的足印。
“十三五”时期,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年底,全区粮食种植面积.5万亩,产量34.8万吨;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在建项目共24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希望六和大银镇头种猪场建设项目、广州越秀风行生猪养殖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近年来,区委、区*府着力深化改革,激活发展新动能,全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业农村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里,全区上下砥砺前行、乘势而上,奏响了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铿锵乐章,绘就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图景。
做强产业点燃乡村振兴“强引擎”
在冬日的萧索中,清水铺镇橙满园村却一片生机勃勃,漫山遍野一片金*,挂满圆滚滚橙子的林子不仅绿化了环境,带来了绿水青山,还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沉睡的资产活了,收入有保障了,日子越来越好了。”在橙满园村的经果林种植基地里,村民胡孝志一边采摘橙子一边回忆着往昔岁月。
橙满园村地处赤水河上游,村子依山而建,坡下赤水河沿村流淌,河水上不来,难以灌溉田地。暴雨侵袭,大量泥土冲进河里,河水越发浑浊。曾经村民世代守着大山过穷日子,年年种地不见收,老人孩子齐挨饿。
实现精准发展定位,才能有的放矢。为了加强生态治理,同时提高经济效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这里种上了经果林,并完善了灌溉设施建设。现在全村种植果树余株,种植面积达万平方米,水果年产值逾万元,年年挨饿受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农业产业兴旺,是七星关区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七星关区是典型山区,地形复杂多样,山多田少,“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格局在限制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自然景观明显的垂直分异,为农业耕作类型的多样化提供了自然条件,孕育了七星关人与生俱来的“依山靠山、吃山护山”生存法则。
面对环境,全区转劣势为优势,通过“”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和生态畜牧业“”工程项目,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业态,推动农业产业取得突出成绩。
——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累计种植刺梨43.2万亩、茶叶18.万亩、精品水果12.06万亩,今年完成种植蔬菜40.35万亩、辣椒10.01万亩、中药材11.18万亩、食用菌0.5万亩,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业态。
——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生猪、牛羊、生态家禽和生态渔业产业,加快构建现代畜牧渔业体系。目前,生猪存栏万头,出栏79.59万头;生态家禽存栏万羽,出栏万羽;牛存栏11.7万头,出栏4万头;羊存栏4.61万只,出栏2.78万只;生态渔业产量吨,养殖面积亩。
——林下经济成效明显。全区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97万亩,其中:林下种植18.11万亩、林下养殖86.56万亩、森林景观利用3.8万亩、野生林产品采集14.5万亩,产值达8.6亿元。
——粮食生产稳中增收。全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8万亩,预计产量35.4万吨,粮食生产情况总体稳定。
金*刺梨爬满山、万顷茶园碧波翠、果蔬飘香绿意浓、特色养殖喜丰收……伴随着山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七星关区农村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与活力,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越来越足。
“三变”改革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融合发展,而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解决“人、地、钱”三大难题。
重塑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我区把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发力点,深化农村改革、落实支农惠农*策、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等,盘活了农村沉睡资源,带动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多渠道增加了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
“以前自己种自己的,现在大家一起种,人多力量大。”连日来,气温下降,鸭池镇岩头社区全面开启冬种工作。大棚里,村民陈继菊正忙着种植大球盖菇,她黝黑的脸庞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年以来,岩头社区成立村集体合作社,通过*建引领合作社的方式,建设大棚个,用于种植香菇、竹荪、西红柿等“短平快”产业项目,基地全年综合利润可达万元以上,有效带动了群众致富。
小康路上,一户都不能漏,一个也不能少。闪光成绩的背后,诠释着七星关“三农”工作的温度和力度。
为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我区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国有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刺梨产业发展模式和*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模式,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形成合作社、村集体与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和农村宅基地改革,着力提升农村农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
在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的同时,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培育行动,推进国有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投资伍叁贰壹蔬菜运营、冷链物流运营管理、茶叶产业、刺梨产业、蔬菜产业5个项目,参股投资农商联动、盛园蛋业2个项目,为实体化转型打下坚实基础。并引进广药(王老吉)集团、新希望集团等龙头企业在我区落户,培育毕节稷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七星关区太极茶叶种植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贵州勤农运鑫农业生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成为农业龙头企业,壮大生态农业品牌,实现农业增效。
目前,全区“三变”试点村涉及36个乡镇,人口人,带动农民股东4.万户20.万人,成立*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个,参与“三变”改革经营主体个。
如今,“三变”改革带来的“三农”跃升,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在“磅礴乌蒙三省红都”七星关沃土上绽放新的光彩。
环境整治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水平
白墙青瓦、小桥流水、群山环绕……在对坡镇,一村一特色,一户一景观,不仅干净整洁,更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路宽了,水清了,村容村貌整洁了,我们看着开心、住着放心、过着舒心。”对坡镇法泥村村民周真国自豪地说,以前,大家卫生意识不强,房前屋后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如今,村里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后,家家户户厕所改建,村民的综合素质也提高了,美丽乡村建设点亮了幸福宜居新生活。
昔日的“脏乱差”变成如今的“洁净美”,对坡镇的变化是全区人居环境整治的缩影,折射出“十三五”以来,我区农村正朝着村容村貌更美丽、农民生活更幸福的方向发展变化。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役。我区持续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在广大农村开展厕所、垃圾、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和“五清一改”、畜禽粪污利用、村庄规划提升“三大行动”,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丽新家园。大力开展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乡风监督建设,教育引导群众靓化美化庭院,带动村容村貌全面提档升级,人居环境更加优化。
目前,全区32个乡镇建设并投运垃圾转运站33个,个行*村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达%;共完成建设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7.万户;完成建设改造村级公厕个;农村卫生厕所总数达到20.万户,普及率达73%;共建成村级公厕个,覆盖率达到%。
有故事、有风景、有特色,这是当下我区乡村实实在在的改变,更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聚焦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重构”,全区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构筑起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基底。重点打造朱昌等12行*村(社区)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点,以点带面推进全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民富产业旺,沃野满目新。在“三农”工作的强力推动下,全区各类资源要素融合集聚,各类优势叠加互补,形成聚合裂变效应,激活了三农发展的“一池春水”,带来了活力之变、形象之变、力量之变。
展望“十四五”,绘制新蓝图。全区将加快构建山地农业产业体系、夯实生产体系、创新完善经营体系,并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对外开放,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砥砺奋进擘画新时代七星关“三农”发展新蓝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