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之名始见于《本草从新》。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参Codonopsispilosula(Franch.)Nannf.、素花*参CodonopsispilosulaNannf.var.modesta(Nannf.)L.T.Shen或川*参CodonopsistangshenOliv.的干燥根,又名上*人参,防风*参,*参、防*参、上*参,狮头参,中灵草等;一般于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生境与分布
(1)*参:生于山地灌木丛间及林缘、林下。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等地:在河北、山西、河南等省有栽培。东北产者称东*,西北产者称西*,山西野生者称台*,山西栽培者称潞*。
(2)素花*参:生于山地林下、林边及灌丛中。分布于山西中部、陕西南部、甘肃、青海、四川西北部。
(3)川*参:生于山地林边灌丛中,现有大量栽培。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图片来源于网络)道地与产区
以条大粗壮、皮松肉紧、有狮子盘头芦及横纹、质油润、味香甜、嚼之无渣者为佳。
(1)*参:主产于辽宁凤城、宽甸,吉林延边州、通化,黑龙江尚志、五常、宾县等地;
(2)素花*参:主产于甘肃岷县、文县、临潭、卓尼、舟曲,四川九寨沟、平武、松潘、若尔盖等县,其中又以四川九寨沟、松潘,甘肃文县所产品质最好;
(3)川*参:主产于四川、湖北及陕西接壤地区。
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图片来源于网络)药材性状
(1)*参:根略呈圆柱形、纺锤状圆柱形或长圆锥形,少分枝或中部以下有分枝,长15~45cm,直径0.5~2.5cm。表面灰*色、灰棕色或红棕色,有不规则纵沟及皱缩,疏生横长皮孔,上部多环状皱纹,近根头处尤密;根头有多数突起的茎痕及芽痕,集成球状,习称“狮子盘头”;根破碎处有时可见黑褐色胶状物,系乳汁溢出凝成(俗称“油点”)。质柔润或坚硬,断面较平整,有的呈角质样,皮部较厚,*白色、淡棕色或棕褐色,常有裂隙,与木部交接处有一深棕色环,木部占根直径的1/3~1/2,淡*色。气微香,味甜,嚼之无渣。
(2)素花*参:根稍短,长不超过30cm,少分枝。表面灰棕色,栓皮粗糙,多缢缩或扭曲,上部环纹密集;油点多。质坚韧,断面不甚平整。嚼之有渣。
(3)川*参:根下部很少分枝。表面灰棕色,栓皮常局部脱落,上部环纹较稀。断面皮部肥厚,裂隙较少。味微甜、酸。
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图片来源于网络)采集加工:秋季9~10月采挖者质佳,洗净泥土,按大小分别用绳穿起,晒至半干,用手或木板搓揉,使皮部与木部贴紧,然后再晒再搓,如此反复3~4次,最后晒干。
炮制
①*参:取原药材,除去芦头及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②米炒*参:取净米置热锅内,文火加热炒至冒烟时加入*参片,轻轻翻动,炒至*参呈*色时取出,筛去米,放凉。*参片每kg,用米20kg。③蜜炙*参: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参片拌匀,闷透,文火炒至表面*棕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参每kg,用炼蜜20kg。
来源:全国中草药汇编
(图片来源于网络)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脾、肺经。
功能与主治
健脾补肺,益气生津。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肺虚喘咳,气短自汗,气血两亏诸证。
用法用量:9~30g。
用药警戒与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不宜食用大量新鲜*参。
(图片来源于网络)常用处方
(1)清肺气,补元气,开声音,助筋力:
*参一斤(软甜者,切片),沙参半斤(切片),桂圆肉四两。水煎浓汁,滴水成珠。用磁器盛贮。每用一酒杯。空心滚水冲服,冲入煎药亦可。(《得配本草》上*参膏)
(2)小儿自汗症:
每日用*参30g,*芪20g。水煎成50ml,分3次服,1岁以内减半。(《江苏中医》)
(3)服寒凉峻剂,以致损伤脾胃,口舌生疮:
*参(焙)、*芪(炙)各二钱,茯苓一钱,甘草(生)五分,白芍七分。白水煎,温服。(《喉科紫珍集》参蔑安胃散)
(4)小儿口疮:
*参30g,*柏15g。共为细末,吹撒患处。(《青海省中医验方汇编》)
药理作用
(共收录37种,以下列出8种)
(图片来源于华柄数据服务平台)相关医案
(共收录篇,以下列出3篇)
(图片来源于华柄数据服务平台)申明:文中所有处方仅供参考,请以医师开具处方为准!
参考数据来源: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公司网站收集整理,所有数据均注明出处。